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三强 《科学通报》1957,2(21):656-656
苏联人造卫星的制造与发射成功,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大事件。这个伟大成就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分不开的。我们知道苏联从旧社会所接收下来的科学遗产是很薄弱的,比旧中国留下来的科学遗产略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太多。然而经过四十年革命政权的领导(在这四十年中,苏联还经过了多年的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又承担着巨大的军事负担),到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苏联的科学已经超过了科学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说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才可以得到迅速的和顺利的发展。苏联科学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从科学文献上看,在1940年以前,苏联在科学上并不是特别出色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及时与您沟通联系,将我们最新最快的刊物内容及活动信息传递给您,请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填写下表。我们将每期抽出幸运读者50名,赠送精美小礼品。w Tem po Science1.你以前是否读过《科学之友》?是否2.你是否想继续购买《科学之友》?是否3.你觉得本期《科学之友》封面如何?4  相似文献   

3.
在瓦陵西亚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情?一切真相是否都已公布于众了呢? 与设想的飞碟“相遇”几小时之后,按照我们的习惯,我便启程上瓦陵西亚去,准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询问了TAE航空公司的《苏佩尔卡拉凡杰》飞机驾驶员和去年11月11日这天晚上在瓦陵西亚飞机场上的近四十来个见证人,以及麦尼塞施附近的  相似文献   

4.
第十七讲:发明创造看重"三料"当你进行发明创造时,可曾想到过:自己将要进行或正在进行的发明创造,前人或别人是否做过?做到了什么程度?是怎样做的?自己的发明创造意义有多大?价值有多高?前景如何?自己的发明创造将用什么材料制作?这些材料从何处获取?能否利用废料?请你记住:发明创造应随时捕捉信息资料,及时做出科学预料,适时准备制作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五个问题,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一、科学的发展究竟是取决于内因还是外因? 二、科学是怎样依赖于物质生产的? 三、现代科学还依赖于生产实践吗? 四、科学是否将永远依赖于物质生产?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唯生产决定论”吗? 就这五个问题,作者以科学发展的动力为中心,分析了国际上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内在主义的观点,即认为科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材料从产生以后,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期,这大约起于四十年代末,而终于八十年代初,这段时期曾被称为聚合物时代,然后出现了一个在科学意义上说来是停滞的阶段,其标志是很少出现具有重大意义的聚合物.那末它是否还有中兴之势,而其中兴的根据又在哪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首先阐述(1)高分子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友谊     
汪菊潛 《科学通报》1957,2(21):672-672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人类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为全世界人民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我们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也就是走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结果。我们遵循着这条道路而得到了解放。我们刚刚庆祝过我们国家成立八周年,现在以同样的无比欢欣鼓舞的心情来庆祝这个新纪元的四十周年。苏联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是无可争辩的,正当十月革命光荣的四十年的前夕,在征服大自然方面又取得了更光辉的成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弹道火箭。这不但是苏联科学和技术上的胜利,而且是又一次地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更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也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政府和人民给予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许多同情和支持,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所参加的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就是其中之一,长江大桥的建设曾经得到了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的热情帮助。在大桥的设  相似文献   

8.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再经过四十多亿年,太阳将变成一颗体积巨大的红巨星,就连地球也将被吞没在这颗红巨星内,那时的人类将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宋健 《科学通报》1990,35(21):5-5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部: 今年是两刊创刊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你们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代表国务院向两刊编辑部历届领导同志和从事编辑工作的全体同志们致以衷心感谢和慰问。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1月18日,日本首相与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举行会晤,就澳大利亚和日本扩大防务装备合作进行了交谈。两国将以新确认的协议为基础,由澳大利亚向日本陆上自卫队出售更多的MR6"大毒蛇"多用途装甲车。那么,"大毒蛇"装甲车长啥样子?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性能让日本自卫队青睐?又参加过哪些战争呢?对此笔者将为你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1.
未来20年     
21世纪最初20年将出现哪些重要的科学新发现?届时,哪些新科技将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里奥尔弗·格鲁普根据世界900多位科学家、经济学家及其他各领域专家的咨询统计资料,对21世纪最初20年世界科技做出如下预测。公元2002年:装有电脑和  相似文献   

12.
如果从明天早上起,65亿地球人口突然"人间蒸发",自然的力量再次成为地球主宰,那么,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作者就此问题进行大胆的科学狂想。他们就像已经在未来世界遨游过的时间旅行者,将他们的所见以现在时态加以报道,于是我们得以窥探没有人类的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13.
1961年,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自此,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地学革命迅即在全世界传播。这场革命,为地球科学在其科学方法和人才构型方面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变化呢?  相似文献   

14.
在今后几十年,我们的栖息地会发生重大变化吗?假如有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变化呢? 无疑,行星经济地理学将变得更复杂,从而具有更大的经济活力。根据一些科学家的预测,到下世纪中叶,世界气候将变暖,自然条件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M.布迪柯(M.Budyko)在“生物圈开发”研究中的假说得到了科学的支持。作者采用的地质生态学方法是基于作者本人对过去和现在地球生物圈的广泛研究。书中包含许多新数据,并且给出很多独创性的结论,因而,在有关环境问题的世界出版物中,该书占有显著的位置。该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适时性和广泛性。生物圈理论的先驱者是V.凡尔纳茨基(V.Ver-nadsky)。伟大的俄国科学家说过:没有一种力量比生物圈更持久了,生物圈的作用比生物更有活力(此处说的生物是指所有存在的有机物的总和)。消耗太阳能后,生物可变成化学上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做化学功。  相似文献   

15.
我们习惯于"X籍华裔科学家"的说法.一个科学家的一生可以有几个国籍,通常以最后的国籍来认定,但这并不确切.这位科学家诞生在哪里?何处受教育?为哪个国家做出过重大科学贡献?一生为哪个国家服务?这就不是"最后国籍"所能概括的.于是有了"国属"问题,即科学家一生贡献属于哪一个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95-1999年的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科研队伍年龄分布的历史状况及演变趋势,观察到我国特殊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人才双峰结构”在一种非常有节律的“长消”运动中出现了转机,并对新时期的人才流失现象进行了思考,运用科学创造最佳年龄的理论,预测在未来10年间,我国科技论文高产年龄区域将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趋于一致,这将为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指出我国科技队伍的稳定与建设必须以制度来保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你知道什么是龙卷风吗?但愿你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是一种恐怖的自然现象—力量强大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顶天立地的旋涡状风柱,甚至能够将人和小汽车卷走,造成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如果懂得科学原理,你在自己的家里也能创造出来“龙卷风”,还等什么?快准备材料一起来吧。首先给你一个任务:如何最快速地倒掉一可乐瓶的水?瓶口向下就可以了吗?请你这样倒一瓶水试试看?我在这里等你做完。注意!将水倒在一个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界限     
科学的内在界限——自然的创造性对科学的洞察力有没有限制?有没有用科学方法无法解释或理解的现象或经验?显然,自然界中人类心灵内外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还远远不能为现代科学所认识。可是,问题来了,是否存在科学解释永远无法逾越的界限?正如一位丹麦幽默家所说,预言是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当预言未来的时候。我将论证,这样的界限确实存在。有两种很不一样的界限:内在的和外在的;这两个术语代表了界限与科学的概念系统的关系。利学有三个目标:理解(Comprehension),解释(Explanation)和预言(Prediction)。理解表明一个总体概念的存在: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大致的起因是什么,以及它与自然界的其余部份有怎样的联系。理解意识着,对现象所属的那部份自然界的神秘感的解除。解释更进一步;它告诉我们为什么所考虑的现象或过程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当然,预言就更确定了;它告诉我们,特定系统在某种条件被满足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当对已知事物以往的未曾探索过的历史下结论时,也有预言过去的事情,即倒推。  相似文献   

19.
产业社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作为现代核心技术体系的微电子,将如何与未来技术相结合,又将对社会带来什么变化呢?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是计算机网络诞生四十周年,网络的诞生和发展导致了一轮信息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人类科学思想的交流.回顾四十年的演进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恰好反映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