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城市改造的社区绿道建设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激增,各类"城市病"相继出现并且日趋严重,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潮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街区制"和TOD发展模式正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响应。本文基于生态视角论证新城市主义指导的城市改造对社区绿道建设的需求及推动作用,并提出社区绿道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绿道休闲环境,满足人们游憩需求,通过调研上海3条典型城市绿道,开展使用者问卷调研,建立了上海城市绿道休闲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修正重要性-绩效性分析法(IPA)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使用者年龄分异与绿道休闲环境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中青年是上海城市绿道活动的主力军。总体使用者对"绿道环境"类指标满意,不满意集中在"绿道设施"、"服务管理"、"安全便捷"类指标,急需改进的指标为洗手间、休憩设施、视线盲区、健身设施。年龄与"休憩设施"、"洗手间"的感知度、"健身设施"、"洗手间"的期望度显著相关,这些相关指标均属于"绿道设施"和"服务管理"类。据此提出根据不同年龄段者的需求提升上海城市绿道休闲环境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乡村绿道发展的背景及重要意义,并以自贡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为例,分析了釜溪河乡村绿道规划的机遇、挑战及目标,从3个方面提出了乡村绿道景观规划策略:1生态策略——基于土地敏感性分析的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构建;2产业发展策略——"乡村庄园+产业景观"的开发模式;3景观策略——突出"千年盐道精山水,情归乡愁在釜溪"的山水田园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道的产生正是在人们渴求改善城市绿色空间环境、建立人性化绿色步行通道以及联通城市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对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参考意义的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的具体方案模式设计,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具体实施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山水城市绿道的诉求,从山水城市理论发展研究出发,剖析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进而总结出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构建的影响要素与特征,提出了山水视角下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的策略架构,并以典型的山水城市洛阳市为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6.
城市水系及其滨水区和区域水系与城市有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具有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的特征,有必要借鉴绿道理论进行规划管理。文章从构建城市区域的水系绿道网络入手,提出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和城市滨水区多目标规划模式,在水系绿道的框架内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滨水区旅游经济复兴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道是维系城市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场所,提升绿道景观感知的丰富性,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绿道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选取合肥市新老城区3个绿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使用者对绿道景观感知的满意度,辅以Person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整理出影响城市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的核心因子,并建立满意度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总体上使用者对于城市绿道景观感知较不满意;测度体系中有6个评价因子与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关系密切,且触觉感知在景观感知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占有较大比重.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讨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环境生态脆弱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分析西安思源学院A~2/O-MBR组合工艺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无锡""昆明""广州"3个A~2/O-MBR组合工艺工程的比较,得到了有益的启示,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环境生态脆弱的双重问题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佛山市城市绿道植物规划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佛山市的城市绿道系统为例,开展了城市绿道系统的调研,提出政府和市民应改变观念、注重城市绿道规划、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绿道系统、加强绿色出行的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市从化区为研究区,选取关键种栖息地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确定生态节点;在从化区绿道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空间生态网络,以增强绿道的区域生态保护功能和空间连通性. 结果显示:(1)从化区300~500 hm2的生态源地数量最多; 北部的生态源地集中,景观阻力值小;南部的生态源地和城镇相间,景观阻力值大. (2)生态廊道越长和阻力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 (3)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与绿道相交,为功能较单一的绿道系统增强生态功能,在减少对大自然破坏的同时增加了绿道与不同景观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居民锻炼、休憩的需求和提供野生动物扩散、迁徙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菁菁 《工程与建设》2011,25(5):602-604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良好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人们附近的绿色景观,在这个大背景下,绿道建设随之诞生。文章主要是对中国的城市绿道规划进行分类分析,得出相应的绿道标准节点,为城市绿道建设提供一个参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姜磊 《江西科学》2021,39(5):884-888
通过对江西省2011―2020年监测数据研究分析,发现江西省近10 a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舒适"等级整体占比已经达36.22%.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均呈现出倒"V"型单峰特征,皆在7月达到峰值."舒适"程度高的城市主要位于井冈山与赣南地区.庐山为"寒冷"程度最高的城市.庐山、井冈山两地未出现"闷热"天气.从地市来看,赣州占据了感觉程度为"舒适""冷"与"热"的榜首,九江为"寒冷"程度最高地市,鹰潭为"闷热"程度最高地市,江西省人居环境舒适度各等级整体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舒适""寒冷""热""冷""闷热".5月最为"舒适",1月最为寒冷.7月、8月最为闷热.这些可为生态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今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拥堵的交通,出行越来越不便,建设方便市民休闲轻便出行的道路网的必要性越来越突显。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中山市开展了中心城区绿道工程建设,建成之后大大方便市民休闲轻便出行。在绿道的设计中以市民能否"用起来好用、用起来安全"为设计的思路和目的,本人以中山市中心城区(二期)绿道工程为例。  相似文献   

14.
郑锜功 《科技资讯》2012,(28):210-210
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其规划需要体系化的方法。随着城市建设进一步推进,绿道这种符合城市环保建设要求的园林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市民娱乐生活,推动经济发展。广东省城市绿道的建设基本符合生态旅游需要,若在人文特色上深入探讨,可以打造出个性化绿道,提升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15.
绿地的介入对营构生态空间引导城市形态的形成以及对城市的生态防护等方面起关键性的影响。在分析绿地系统对生态空间价值的基础上,对漳州市绿地规划建设进行分析,提出:在释放的闲置空间上介入绿地;突破行政界限营构跨市县的城乡生态空间;以绿道为支撑形成网络化的绿地系统结构等策略,以提高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本文以城市游憩绿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城市游憩绿道的相关概念和设计方法,并以凤阳市中心城区为例,阐述具体的游憩绿道系统设计,对城市绿道的路线规划和旅游线路开发起到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境破碎化会造成种群面临局地灭绝风险,而生境绿道的构建有利于增强生境之间的连接.以绿翅鸭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费用模型构建的分析方法,解析了生境绿道构建的思路,形成了辽河三角洲水禽生境绿道构建的方案,分析了辽河三角洲生境绿道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以"青藏高原""Tibetan Plateau""Qinghai-Xizang Plateau""Qinghai-Tibet Plateau"和"Qinghai-Tibetan Plateau"为中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和 Web of Science核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武汉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应用的现状,调查了园林植物在城市绿道建设中的选择和配置方法。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城市绿道建设中共使用150种园林植物,涉及45个科,92个属,其中大乔木8种、乔木27种、灌木(含亚灌木、藤本)53种、草本(地被)植物62种;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有水面植物配置、驳岸植物配置、陆生植物配置3种基本类型。对后期武汉市绿道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武汉滨江绿道网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迎来了城市大发展的春天之际,提出了“生态武汉”的战略决策,根据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原则,轻轨与滨江景区的结合建设,达到有效链接武汉城市不同景区的作用,从而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使滨江绿道网建设实施的实际意义真正得以体现,促进武汉城市窗口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