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体育本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联系。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昭示体育的发展应该在其自身规律之内进行,体育的发展应该顺应"天"。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带有浓厚的政治性,现代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其政治手段的一面。而大众体育的本真是使人达到与自然身心和谐的目的;竞技体育的本真是追求人类运动极限之"天",现代体育应摒弃古代"天人合一"观自身的狭隘,做到真正的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2.
相似论是思维科学的理论之一 ,其目的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广泛存在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与相似创造规律。本文围绕思维应遵循的相似律 ,就三种认识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给出其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从古代中国健身所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结合与古希腊健身之间的差异性。从这两方面入手总结出,中国古代健身讲求"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即重视由内而外,在心理、生理健康的基础上表现出内在精神对外在肢体的控制,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身心合一的目的。古希腊健身则强调的是"外力",即现代视角下完美的形体,更大的力量,更快的速度……追寻一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健身理念。"外力"的表现与"内功"的抗衡则是对两者健身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截然不同的特点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造型艺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传承,在造型语言和形式方面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本着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世界,而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是完全外化于人的客体;在对自然的关照方式上,中国采用亲和、自然的表达方式,而西方采取冷静、拘谨的刻画;在表现理念上也有“身于物化”与“征服自然”的区别。种种社会、历史、美学观念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造型艺术不同风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理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构成了深远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赋予此说具有不同意义,探讨"天人合一"理论、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思维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进行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起码准则,人们的正常思维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不能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而在逻辑规律中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最容易混淆的,通过重点分析这两种规律的异同,为进一步规范人们的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遵循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给学生开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西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的观点的总和。池田认为,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与自然被分割开来,最近300年终于确定了"西方支配世界"、"人类支配自然"的格局。当前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就要回到东方"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依正不二"的观念中去。"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人心或人性中都具备着天性和德性。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家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根本。而佛教则以"依正不二"和"一念三千"来展示它的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哲理,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11.
直觉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活动目前还不能为我们所彻底地认识和掌握。直觉应当是每个人的"天赋",培养和提高直觉的能力则是初中生应当注意的重点,通过训练、积累经验,可以达到学生数学直觉能力提升的目的,但教师需要掌握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静态到动态、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台湾散文流露出的自然崇尚倾向、作家们追求“天人合一”对自然欣赏和投入的态度,及其陶醉于自然的深层内涵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台湾散文家创作的影响,论证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阻隔都无法使文学家超越或摒弃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机制的制约;而新文化的许多成就恰恰是通过对古文化的再发现与再认识达到的。  相似文献   

13.
长安城建都历史悠久,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立都城.在历代王朝中,唐长安城规模达到了顶峰,人口数量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基于历史资料分析法研究表明:唐长安城遵循"象天设都"的思想,实现了礼制建城与山水环境的自然融合;棋盘式网状道路结构方便了百姓生活,维护了都城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科学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对都城有效供水和排水发挥了重要作用;都城内网格式的绿化系统,为百姓提供了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尤其是唐长安城环境建设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公私有辨"、"依法治理"等思想,对当今城市环境建设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喀什聚落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聚落不同,它是古代商业化城市居民高密度居住样式的表现。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既遵循着普遍的"天人合一"适者生存"的聚落建造规律,同时它还探索着解决人口快速增长与居住空间之间矛盾的方法,处理生活空间与交通之间、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建设有品质、有历史深度、有文化竞争力城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强调指出,“协调论”是当代正确处理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指导思想,并据此提出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应大体上遵循以下一些规律:1.人类的发展活动(包括人口的繁衍和经济活动等)必须同地理环境的容量相适应;2.人类开发利用和改善自然的活动,必须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3.人类开发利用和改善自然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4.人类确定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必须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结构大体上吻合;5.人类要消除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必须依靠全面正确地选择能源及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6.人类与地理环境协同创造世界物质文明,既要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又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6.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它渗透着浓浓的、清新质朴的自然气息,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山歌创作,传达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7.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相异的源头端在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文章对这两种理论的思想渊源、本质及利弊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超越"天人相分",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即,在人和自然平等互动关系基础上实现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和改造.  相似文献   

18.
论述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创造性的教学,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思维活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潘洁敏 《科技信息》2011,(29):31-32,12
中日茶文化都渗透了"儒道释"三家思想。虽然三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区别。中国茶文化是崇尚道家的"天人合一",日本茶道是崇尚禅宗的"天人合一"。本研究从中日茶文化精神的比较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两国茶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20.
河洛地区的王屋山,是中国道教的"天下第一洞天".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形成人神共处的世俗仙境、神仙朝会之"总仙宫"和"第一洞天"的神仙洞府等三重神仙境界,完成了王屋山由自然环境到仙道化合的道境--得道升仙--洞天福地的仙境的逐次演化,成为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和得道升仙的理想"第一洞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