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油气分子吸附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表征了四种吸附材料(G-1型和G-2型硅胶、S-1型树脂和F-1型分子筛)孔结构信息,计算了其中三种具有微孔分布吸附材料的标准特征吸附能,考察了其初次吸附钝化过程和动态吸附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G-1型硅胶和S-1树脂均具有丰富的微孔分布,G-2型硅胶主要表现为介孔材料特征,而F-1型分子筛几乎无微孔分布,孔穴主要分布在介孔与大孔区域。通过相应的标准吸附特征能可反映不同吸附材料的微孔分布。另外,四种吸附材料的初次钝化吸附量和动态吸附量变化情况相似,均为S-1型树脂最大,G-1型和G-2型硅胶次之,F-1型分子筛最小。由于材料中的微孔分布决定了油气分子吸附过程,从而影响对应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2.
吸附树脂对油气分子吸脱附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油气分子吸附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表征了三种吸附树脂材料(HX-1型、HX-2型和HX-3型)孔结构信息,计算了相应的标准特征吸附能,考察了其初次吸附钝化过程和动态吸附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吸附树脂均具有丰富的微孔和介孔分布,其中HX-1型树脂的微孔孔容与微孔占有率最大,通过相应的标准吸附特征能可反映其微孔分布;三种吸附树脂的初次钝化吸附量和动态吸附量变化情况相似,均为HX-1型树脂最大,HX-2型树脂次之,HX-3型树脂最小。吸附树脂中的微孔分布决定了油气分子吸附过程,从而影响对应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酚醛型吸附树脂JDW-2在非水体系中对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静态吸附.由实验结果推论,在正己烷中树脂对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是以氢键吸附机理为主进行的;JDW-2在正己烷中等温吸附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在0.99以上,因此,酚醛型吸附树脂在正己烷中吸附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属单分子层吸附,平衡吸附数据也符合Freundlich方程,n都大于1,表明JDW-2在正己烷中对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是优惠吸附;同时对非水体系中乙醇或乙酸乙酯的含量对树脂吸附苯胺、N-甲基苯胺和N,N-二甲基苯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选用3种商用硅胶(A型、B型和C型),利用物理吸附仪详细表征了孔结构参数;在298.15 K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甲苯分子在硅胶上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计算了对应的平衡吸附量;并研究了硅胶对甲苯分子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A型硅胶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而B型硅胶和C型硅胶则为典型的介孔材料;对比分析了硅胶孔结构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确定了具有1~4 nm孔径分布的A型硅胶为适宜甲苯分子吸附材料。同时,相比于准二阶动力学方程,甲苯分子在硅胶上的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一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光反射干涉生物传感器对生物医用材料蛋白质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吴健雄实验室研制的RIfS生物传感器,对人工合成羟基磷灰石和H50-50型聚氨酯两种材料对小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人免疫球蛋白IgG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实时原位动态研究。根据RIfS表征原理和蛋白质结构大小,引入了吸附层数计算公式,求出了2种实验材料对不同蛋白质的吸附层数。得出羟基磷灰石和H50-50型聚氨酯材料对3种蛋白质实际吸附层数分别为:IgG1.0751,BSA0.9684,FIB0.7464和IgG0.8199,BSA0.7964,FIB0.6120。证实了用RIfS生物传感器进行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处理稀碱腐殖提取液,同时进一步研究腐殖酸对Zn^2 的吸附条件及吸附性能.研究发现,在实验条件下,腐殖酸几乎不能被活性炭吸附,而且腐殖酸对Zn^2 的吸附率可达99.65%,吸附基本属于Langmuir型,吸附的最佳条件是等量的Zn^2 和腐殖酸在PHl3,45℃,1h.  相似文献   

7.
钙离子形态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方式配制高钙水,来研究矿物吸附材料对钙离子的吸附规律,同时对吸附过程中的流体力化学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矿物吸附材料对钙的吸附性能与钙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有很大关系:用CaCl2配制的高钙水中,钙主要以离子形态存在,矿物吸附材料对其吸附主要以静电吸附为主,5A沸石对钙离子有筛分效应;用CaO配制的高钙水中,钙主要以Ca(OH)2(2q)、Ca(OH)2(s)沉淀微晶、Ca2 和Ca(OH) 多种形态存在,矿物吸附材料对其吸附有静电吸附、一羟基络合吸附、表面沉淀吸附,同时,矿物吸附材料的加入对氢氧化钙沉淀起晶种作用,可以加速其沉淀;合适的流体剪切力可以提高5A沸石对钙离子的吸附量,此结论证实了吸附过程中流体力化学效应的存在.图4,表2,参7.  相似文献   

8.
建立均一化吸附床动态吸附模型,并对Al掺杂硅胶与NW-162 2种新型吸附材料的除湿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l掺杂硅胶与NW-162 2种新型吸附材料的应用使除湿系统的吸湿速率提高了20%,持续工作时间增加了40%.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模拟计算,可为实际除湿过程提供指导依据,并能加快新材料在除湿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吸附材料对放射性碘的去除效果,以溶剂热法制备了锌铜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n/Cu BTC),并以此为模板可控热解得到了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锌铜纳米多孔碳(Zn/Cu@NPC)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热解得到的Zn/Cu@NPC保持了Zn/Cu BTC的正八面体拓扑结构,表面出现氧化锌(ZnO)纳米颗粒,过渡金属锌的引入有效提升了材料比表面积。Zn/Cu@NPC表现出优异的碘离子吸附性能,吸附容量为212.5 mg/g,是单金属Cu@NPC吸附容量的3.99倍。该材料耐酸碱性、选择吸附性能良好,且再生循环吸附5次后吸附容量可保持首次吸附的90%。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高粱泡果实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及大孔吸附树脂对其吸附和洗脱特性.结果表明,高粱泡果实红色素的最适提取剂为酸性EtOH.3种大孔树脂中,X-5型树脂对高粱泡果实红色素的吸附和洗脱性能较好,吸附率达96.17%,解吸率为94.40%,适宜用作高梁泡果实红色素的分离、纯化;适当的色素液浓度、流速、NaCl质量分数及温度均可增大X-5型树脂对色素的吸附率,而用80%~95%EtOH作为洗脱剂,洗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Ba MnZnCo- W型铁氧体微波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BaMnZnCo -W型六角晶系铁氧体电波吸收材料。在 8~12GHz频段A~f曲线有一或两个损耗吸收峰 ,随Co2 +含量增加 ,峰值增强 ,最高达 4 0dB ,初步分析损耗吸收峰产生机制。由不同涂层厚度样品的A~f曲线 ,得出材料匹配厚度 ,加入碳纤维使匹配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将锶铁氧体、铁砂、混合稀土氧化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碾磨后加工成基础材料,通过掺入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吸收介质制成复合电波吸收材料,在8~18GHz频段内测其吸波特性.通过测试各样品的反射损耗,对复合材料的损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BaMnZnCo-W型铁氧体微波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BaMnZn-W型铁氧体的制备和Co2+含量对其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一个2.5mm厚的涂层在11.5GHz频率左右有一较大的损耗吸收峰,峰值高达40dB.初步分析了此损耗吸收峰可能产生的机制,同时比较了在相同条件下加碳纤维前后铁氧体吸收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对用Co2+,Ti4+置换Fe3+的BaMnZn-W型平面六角晶系微波铁氧体吸收材料的制备和吸收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涂层厚度为1.06mm在7-12GHz频率范围内有三个吸收峰,峰值最高达34dB以上;同时比较了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随着Co2+,Ti4+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吸收频率特性和涂层厚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BaMnZnCoTi-W型铁氧体微波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用Co2+,Ti4+置换Fe3+的BaMnZn-W型平面六角晶系微波铁氧体吸收材料的制备和吸收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涂层厚度为1.06mm在7-12GHz频率范围内有三个吸收峰,峰值最高达34dB以上;同时比较了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随着Co2+,Ti4+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吸收频率特性和涂层厚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纳米流体强化CO2鼓泡吸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两步法制备了多种乙醇基质纳米流体,建立了一套纳米流体强化气体吸收实验装置,分别测试了CO2在体积分数为0.01%-0.10%的Al2O3-C2H50H、MgO-C2H50H、SiO2-C2H5OH、TiO2(5nm).C2H50H、TiO2(25nm).C2H50H、Ti02(60nm)-C2H50H纳米流体中的吸收浓度曲线,得到了纳米流体的体积分数、纳米粒子的种类和粒径等因素对C02吸收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吸收强化效果随着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着纳米流体中纳米粒子粒径的增加而减少.此外,还对纳米流体强化CO2吸收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纳米Fe含量对Fe/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有效防止家用电器的杂散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设计并制备了纳米Fe颗粒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本文介绍了该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纳米Fe粉的粒径分布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微波吸收行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纳米Fe颗粒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波功效,吸波规律与Fe粉添加量有关系,随Fe粉含量增加,吸波效率增大,但到达一个峰值时又回落,中间有一最佳值。需进一步研究其它吸波介质和复合介质的电磁匹配参数。  相似文献   

18.
以SiO2和Li2CO3,为反应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在掺杂不同比例的K或Ca元素的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可以直接吸收CO2的硅酸锂(Li4SiO4)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掺杂K或Ca元素都可以提高(Li4SiO4)材料对CO2的吸附率,但K和Ca的最佳掺杂量不同.不同元素掺杂对Li4SiO4吸附稳定性的影响也有不同.采用x射线衍射(XRD)初步探讨了不同元素掺杂对Li4SiO4的吸附性能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选择溶液聚合法,研究了不同用量的引发剂过硫酸钾、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接枝剂淀粉和不同程度的中和度等对聚丙烯酸钠树脂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吸水性能下的配方.在最佳配方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掺量膨胀珍珠岩对复合材料吸水和吸0.9%NaCl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分析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膨胀珍珠岩的质量分数为12%时复合材料的吸液倍率最佳,其吸水和吸0.9%NaCl溶液分别为589g/g和123g/g.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聚氨酯海绵的吸声特性,采用有机硅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添加有机硅对聚氨酯海绵进行改性,对比了改性后与非改性材料的吸声性能,探究了其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测量并分析材料和空气层不同厚度时的吸声系数。通过实验深入探究了该材料对不同频段噪声吸声能力的差异以及材料和空气层不同厚度对材料吸声系数的影响,为该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