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道主义始终是大江健三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在继承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上,根据自身经历和核时代的背景,对人道主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着重从残疾儿和核威胁这两大主题出发,去探求大江健三郎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核和表现。  相似文献   

2.
戏剧是萨特文学创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萨特以戏剧的形式表述他的哲学思考,故萨特戏剧的思想内蕴即萨特的存在主义亦即人道主义哲学.通过戏剧,萨特不仅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坐标和伦理尺度,而且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密切关注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文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意表现。存在主义文学其思想鲜明,从传统宗教信仰上分析,主要表现为理性观念的改变,对传统宗教思想意识的否定、反叛,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4.
冯新平 《科技信息》2012,(8):183-184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强调行动、自由和责任,这三者构成了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维度。萨特认为"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是人生中唯一真实的。而他的"自由"则是一种被限制在"人道主义"之中的"相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紧密相连的则是他提出的"绝对责任",人自身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纪所负的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名剧《肮脏的手》自出版与上演以来,评论界对它的反应,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此剧是"反共的剧本","为了三十个银币和一盘美国扁豆,萨待把最后一点荣誉和正直都卖掉了";不是认为此剧"一是什么反共的剧本,而是亲共的剧本".孰是孰非,至今仍未停止论战.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个剧本呢?笔者以为,对此剧既不能全盘否定,亦不能一味歌颂.因为它充分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东欧某国无产阶级党内尖锐的路线斗争以及一桩政治谋杀案,体现了作者重视的价值,珍惜人的生命,反对惨无人道的恐怖主义手段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在如何对待"目  相似文献   

6.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土生子》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阐释作品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原则及其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文学特征,以期从哲学的视角来赏析这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正确地评价和认识它,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归宿作—些粗浅的探析。 萨特建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建立也有其自身的背景,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力量的威力和萨特哲学理论自身的困难,迫使萨特接近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完善其存在主义。 关于为什么赞同和部分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萨特本人及其伴侣波伏娃都曾有过说明。我们知道,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表述是1960年4月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此书与《存在与虚无》之间有着极为明显的裂缝。在解释存在裂缝的原因时,萨特指出:“是的,一个为期二十年的裂缝,事实上,也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当写完一本哲学著作后,人们感到枯燥,空洞,人们不能立即接受新东西。换句话说,我的思想已经过时了,所特别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当然我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同我以前说过的那样,我曾反复读过马克思的书,但那无济于事;只有当你同世界上的事情联系起来时你才真正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存在主义”有4个基本观点。当萨特用存在主义去“”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时.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就暴露出了种种的矛盾与对立.即唯物主义客观性与唯心主义主观性的矛盾与对立;能动的反映论与内省的体验论的矛盾和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人学、唯物主义与人学辩证法的矛盾。可见,萨特的存在主义不是“接近”“发展”马克思王义.而是取消了马主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萨特企图用“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补充到存在主义中去.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而大江的存在主义却不是萨特的翻版,有着民族化特征。大江健三郎将萨特的存在主义融入到日本传统美意识和自然观中,既致力于反映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主题,又扎根日本的乡土、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尽力运用日本传统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日本古老的神话象征性以及日本式的文体,以保证吸收存在主义文学理念和技巧并加以日本化。  相似文献   

10.
分析比较了萨特存在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不同,使人们认清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的实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去认识人生、指导人生.  相似文献   

11.
分析比较了萨特存在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不同,使人们认清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的实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去认识人生、指导人生.  相似文献   

12.
萨特的自由观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界,人们除称萨特的哲学为“存在主义”之外,不少人又称萨特哲学为“自由哲学”,可以说,“自由”是萨特哲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试就萨特的自由观,作一简略的评介。 要搞清楚萨特自由观的实质与特征,须从了解萨特哲学的出发点开始,这也是把握萨特哲学的全部结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者萨特就作出了向马克思主义“靠拢”的姿态,以后更致力于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到六十年代初,“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便宣告问世。于是在许多人的限里,萨特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萨特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以萨特为首的存在主义者的眼中,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就是地狱,选择和责任是他们关心的焦点话题。尝试用存在主义的上述三个命题从新的视角对经典小说《呼啸山庄》进行阐释,可以认为这部作品无意中印证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是“存在”的观点,是改头换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变种.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表明其哲学是关于人的本体论的学说,提出称之谓“第一原理”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观点,否认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是人本主义的异化。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自由选择”的基本观点,是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哲学上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16.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把存在规定为自我存在,认为自我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从而建立了他自己的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哲学。萨特怎样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向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转变的呢?对此,本文作一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同志们。萨特扬弃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把  相似文献   

19.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集中体现了其女性主义思想。由于波伏娃和让·保罗·萨特的特殊关系,使得她在写作《第二性》的前后受到了萨特的影响。这就使《第二性》所反映的女性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底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