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隧道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必要性,研究了海峡通道“南桥北隧”方案,比较了海底隧道的不同方案及施工方法。以我国目前的隧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为依据,论证在近几十年内修建渤海海峡隧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性涉海工程,对工程区域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与分析是工程前期的基础工作。在收集已有资料和实际勘测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峡海底地貌特征,初步查明了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岩性结构,甄别出了主要的活动断裂,开展了渤海海峡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并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侵蚀陡坎、沟槽、侵蚀洼地、潮流沙脊及水下浅滩等是通道建设的不利因素;沿长岛列岛岛链基岩埋深较浅,有利于海底隧道施工;拟建跨海通道位于震级上限6.0~7.0潜在震源区,其中,7.0级潜在震源区主体位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工程抗震的重点设防区。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跨海通道发展百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其重要标志的世界跨海通道,特别是大规模的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建设日新月异。“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世界(含我国)跨海通道资料,整理为《国外跨海通道一览表》和《中国跨海通道一览表》,并对上述两表作了比较分析,期望对我国酝酿中的包括渤海海峡、琼州海峡、台湾海峡等工程在内的跨海通道研究和实施,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交通可达性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中国空间全覆盖的矩阵形式栅格数据,运用ArcGIS 9.3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定量评价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我国交通可达性的改进程度.研究表明,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可以科学、精确地进行重大基础设施修建前后的交通可达性评价及预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辐射范围为河北海兴县渲惠河入海口-宁夏皋兰-新疆莎车线以南和辽宁绥中-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线以东地区;跨海通道修建前后通道两端的结点城市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可达性面积发生显著增加,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产生的效果为沿海城市大于内陆城市,长江以南地区要大于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极大改善环渤海地区交通格局,辽宁省和山东省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和山东省17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城镇人口数、城市间综合时间距离以及Krugman指数等指标,测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省各城市间联系强度的影响.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大幅提升两省各城市间联系强度,两省城市间联系强度总量提升2倍,大连与烟台两城联系强度提升近7倍,两省城市间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改善明显,省内经济重心向通道处偏移,国内外贸易投资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6.
针对跨海水下隧道工程中人工岛建设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收集了典型的跨海水下隧道人工岛的工程实例,总结了跨海水下隧道人工岛的地基处理、围堰构建和填土加固的关键施工技术,指出软弱地基处理及填土加固方案组合和工序优化以及疏浚土在国内人工岛建设中利用较少是跨海水下隧道人工岛建设过程中两大主要问题;基于现有的人工岛建设技术,人工岛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通过预制人工岛构件实现绿色快速筑岛。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震安全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间的岛链是中国东部大陆架后部翘起的部分,郯庐断裂带的切割把此大陆架与大陆部分分割开来,大陆架向东倾没海中,郯庐带下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侧有郯庐带,此带是一条强震发生断层,强震频繁,最大达8.5级,给未来通道造成一定的地震影响,所以通道的设计和施工应防范于未然.强震发生断层有一定宽度并分界明显,断层内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差异甚大,地震烈度差异可达2—3度或更高.跨海通道是一条生命线工程,对通道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采取应用确定性方法,为跨海通道工程建设提供翔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面向21世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而深远的研究课题。其基本设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蓬莱经长山列岛至辽宁旅顺,以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或桥梁隧道结合的方式,建设跨越渤海海峡的直达快捷通道,将有缺口的C形交通变成四通八达的Φ形交通,进而形成纵贯中国南北从黑龙江到广东、海南十一省(市、自治区)长达5700 km的东部公路、铁路交通大通道[1]。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小间距隧道大量涌现,由于小间距隧道施工受地质条件及地下空间的综合影响,因此对安全施工提出许多技术难题.依托实体工程对水下小间距隧道工程问题从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施工中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对今后类似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从而使水下小间距隧道的施工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宫志群 《科技资讯》2006,(26):50-51
本文针对富水地区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的隧道发生渗漏的原因、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从洞口止水,管片防水、盾尾防渗漏和注浆防水四个方面分析泥水盾构隧道的渗漏原因及并总结了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所得结论对于我国的越江、跨海隧道防水堵漏施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走入人们的生活,采用沉管法修建水下隧道是一种常用而且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近几年,在国内和国际上采用这种方法的水下隧道越来越多,在设计沉管隧道时,需考虑结构的样式、施工方法、水文地质情况等诸多因素。文中结合广州黄沙至芳村珠江水下隧道工程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基于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ASYS的沉管隧道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根据从实际工程中提取的资料和数据,首先对沉管隧道周围(如水、土等)的介质进行了相互作用关系和力学分析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基础理论计算,然后以计算结果为依托,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网格的划分、荷载和边界条件的约束和施加对沉管隧道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从而得到准确合理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中的应力、应变图形可以直观的判断出沉管隧道的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从而知道沉管隧道结构容易变形和破坏等的部位和破坏机理,以便于对沉管结构的设计与研究,并为以后的沉管隧道设计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铁路隧道的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笔者在总结大量工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隧道建设的基本理念:隧道必须建成遗产工程;隧道必须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隧道建设必须合理工期、合理造价、合理合同、合理施工方案和设计原则;隧道必须进行信息化施工。提出了单双线隧道选择、隧道纵坡及辅助导洞设置、支护结构设计以及快速施工等隧道设计原则。隧道建设的理念和设计原则可指导今后铁路隧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13.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CRD法施工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厦门海底隧道属国内首建,出口端地层软弱、易膨胀、随挖随塌,稳定性差,施工难度很大。根据该地段的地质条件,设计六种不同的开挖与支护工况,利用数值法分别模拟这六种开挖过程的地层三维变形状态,分析和总结其变形、失稳规律,优化隧道开挖和支护方案及其工艺,提出了实用且可靠的施工措施和建议,有效地指导了施工,解决了施工技术难题。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交叉隧道盾构施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已成为地下工程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城市地铁隧道掘进会引起邻近建筑物的变形,甚至造成灾害。随着城市交叉隧道邻近建筑物施工的现象明显增多,如何确保上部建筑物与隧道结构的安全成为施工中的难题。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邻近不同位置建筑物工况下的新建隧道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表明,忽略邻近建筑物的存在将低估交叉隧道盾构下穿施工的影响;建筑物与交叉隧道盾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一定范围,当新建隧道轴线与建筑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与隧道外径之比L/D=0~2时,交叉隧道盾构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当L/D=1.5时,建筑物处于危险状态;L/D=0~3时,建筑物的存在会增大新、旧隧道的内力和变形,在该区域以外对隧道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对交叉隧道的安全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超长沉管隧道抗震设计及其关键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外沉管隧道抗震性能研究的基础上,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阐述了超长沉管隧道抗震设计与分析中迫切需要解决的4个关键性问题,即沉管隧道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计算方法、非一致地震激励下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沉管隧道减震控制技术以及沉管隧道振动台试验模拟技术,并指出了沉管隧道工程抗震研究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国内交通建设迅速发展,隧道工程建设量快速增加,隧道建设往往有着工程施工工期短、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其对机械化的需求日益增强。隧道建设品质化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其中机械化更是隧道建设品质化的首要任务与前提条件。针对山岭隧道施工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了打造品质工程的要求,许多山岭隧道施工在全工序大型机械配套设备的条件下,开展了全断面机械化施工技术探索,大大提高了山岭隧道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出现了许多新装备、新技术,山岭隧道施工机械化可以分为分步式机械化与整体式机械化两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态围岩分类的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的特点,基于动态化的围岩分类,采用多种方法对隧道围岩进行地质跟踪调查与预测.通过综合分析和优化处理上述信息,从而对公路隧道动态稳定性进行评价,为高速路隧道工程稳定状况的评判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含瓦斯地层中修建隧道的可能性将不断增加。在施工中不能有效地治理瓦斯、防治瓦斯突出将对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及造价等方面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着重介绍了公路隧道穿越含瓦斯地层时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波  黄惟  吴兵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3):13529-13537
隧道工程向深部推进,遇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力学响应具有显著差异的岩土层组合形成的复合地层。工程实践发现,缺乏复合地层隧道的科学设计和施工方法。因此,针对复合地层隧道开展系统研究以提出科学的设计方法是确保此类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的必要前提。对复合地层隧道渐进破坏机理、复合地层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复合地层隧道稳定性评价和复合地层参数空间变异性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复合地层隧道设计方法的研究基础是隧道的渐进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