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灵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麦金心灵哲学思想研究》(陈丽著)是心灵哲学丛书(高新民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之一。本书围绕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意识和意向性(内容)两大问题,考察了美国著名心灵哲学家麦金对相关研究困境及其症结的诊断,梳理了他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和主要论证,并尝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思想作出准确的解读。在内容结构上,全书可分为七个部分:前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思想及其遇到的挑战,介绍了麦金  相似文献   

2.
自然化意向性工程是当代心灵哲学的重要课题,旨在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说明哲学中的意向性难题。因果理论和目的论语义学是自然化意向性的两个主要理论,后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更显优势,但自身却面临着因果解释上的困难。内安德的信息目的论语义学是一种新的折中方案,旨在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避免各自存在的问题。但是,该理论是否能够成功地自然化意向性仍没有达成共识。仍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或广义的物理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它能较令人满意地将大多数心理现象自然化,但意向性却负隅抵制,被公认为自然化的一大难题。哲学是解难题的活动,因此意向性自然成了当今心灵哲学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德雷斯基的信息语义学不仅根据自己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方案对意向性作了独到的阐发,而且对信息和因果性等问题发表了发人深省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反个体主义是当今美美心灵哲学中围绕意向性或心理内容的个体化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奇的理论.它强调:思想内容不是个体头脑之内的局域性属性,而是由外在自然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弥散于主客体之间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反传统的心灵观,认为心灵不是封闭于头脑之内的单子性的实在或属性,而是以分布性形式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渗透性、扩散性的特殊实在.这些既在意向性研究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又从一个侧面推动着反怀疑论、自知的权威性和同一论等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深度科技化,意向性问题逐渐获得新的关注。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新近提出了物质交往理论,旨在澄清意向性的建构问题。和现象学中作为意识先验结构的意向性不同,意向性在此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性能动能力。受到延展心灵及现象学的启发,结合认知考古学研究方法,马拉福睿斯对意向性做了深入地探讨,澄清了意向性是如何透过人与物的交往建构起来的。他指出人的意向性是分布的,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现来的一种特殊能力。物质交往理论的意向性概念提示我们科技伦理研究将不能仅将技术物看作中立工具,进而考察其如何影响既成的价值规范。这一思路从人的固有价值开始,继而考察技术物的使用问题。科技伦理也应深入考察技术物透过其可供性如何影响意向性的生成。参考意向性的建构思路,科技伦理研究将在由人及物的视角之外,获得由物及人的补充思路。  相似文献   

6.
延展心灵论题主张认知与心灵并非限定于头脑之内,而是延展到了世界之中。这一论题的根本争议在于如何界定认知的标志。围绕这一争议,出现了三种认知标志理论:亚当斯和相泽的非衍生内容理论、梅纳瑞的表征三元体理论和罗兰兹的认知所有权理论。本文发现,三种理论分别诉诸了三种原生意向性观念:内禀意向性、规范意向性和现象意向性,并将其作为认知的标志。然而,三种原初意向性要么不能说明规范性的来源,要么缺乏自然主义的根基,要么无法解释现象特征。为了对克服三种原生意向性的缺陷,并为延展心灵论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基于生成主义的理论,倡议了一种生成意向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已有人工智能尽管在运算速度等方面大大超越于人类智能,但由于还缺乏意向性这一关键特征,以致于许多人否认它是真正的智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心灵哲学从不同方面作了大量探讨,建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模型.本体论语义学就是其中之一.它独辟蹊径,研究了人类智能有意向性的内在条件和机理,发现本体论图式是人类接受、处理、生成意义的枢纽,并从工程技术角度对机器如何模拟人类这一概念结构和功能作了尝试性探讨,取得了一些富有意义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洛曼(Aaron Sloman)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一位杰出的人工智能哲学专家、认知科学家.他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探讨古老的哲学问题,人类认知的过程及情感的产生机制,进而关注和研究人类的心灵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意向性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性和理性审视,揭示出心理意向性问题在心智哲学后现代演变中发生了主题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心理主义转向”和“自然主义回归”的哲学背景促成了意向性研究对命题态度,心理表征能力的关注,意向性的自然化则将人类意向与实践语境关联起来,从而使后现代意向实在观念构建于坚实的语境基底上,展示了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在心理意向重建的关节点中所达致的本体论性,认识论性和方法论性的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与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向性因其刻画了人类智能的本质特性,而成为人工智能最关注的哲学问题之一。本文在简述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采取还原与模仿立场时意向性所处的地位。进而指出意向性深刻的理论内涵有可成为人工智能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美国生物哲学家特库姆塞·费奇挑战了心灵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所坚持的衍生意向性的一元论主张。他站在非适应主义的立场上创造性建构了"纳米意向性"理论,以此解释无法还原为物理作用的下行因果关系的真核细胞层次上的组织作用,尝试从功能和发展的阶段来描述心智的进化轨迹,即"纳米意向性-复合意向性-微观意向性-序列意识"。尽管费奇的纳米意向性对克服进化认识论适应主义路向的弊端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仍存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塞尔从分析无意识的概念入手,提出意识和意向性相互依赖的关联原则,反对当代意向性自然化过程中意识和意向性分离的倾向。许多心灵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由此展开了意识和意向性关系大讨论。这场争论是当代意向性理论发展的必然过程,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塞尔的意向指称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中,塞尔提出了充分完成指称的两个必要条件:存在原则和识别原则。通过类比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施事行为和次要施事行为,塞尔把我们指称一个对象时用专名、限定摹状词等所表征的说话者意向内容区别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认为只有主要方面才对表述的真值起作用。塞尔还引入可能世界的概念讨论说话者意向对象的存在问题,这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他却没有充分关注语境的重要性,因而没有给出听话者如何正确辩认说话者的意向性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塞尔论社会实在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在建构理论是塞尔著作的一个重要主题。集体意向性、功能的施加和建构性规则是建构社会实在的三个必要条件。塞尔从哲学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富有新意,为我们从哲学角度探讨社会科学问题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意图的形而上学"作为行动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最初的论述中,研究者习惯把意图理解成为一种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向状态,即把意图还原成信念或愿望,或者它们的叠加。但是随着行动哲学与心灵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对"意向性"论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关于意图的立场,认为意图是一种不能被还原的、并且有其独特性的意向状态,而这种独特性对于行动的说明发挥着基础作用。近年来,学界虽然出现了对早期意图理论的新辩护,但这些辩护没能充分体现出意图在行动说明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并不构成对意图的独特性的反驳。  相似文献   

17.
<正>心与身的关系,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基本问题,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关于心身问题的哲学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了理解心身关系的理论视角,使得对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心物二元论、泛心(灵)论等哲学学说均有其具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各种哲学立场之间的交锋也空前活跃。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拟于2014年5月中下旬在上海召开"首届心灵哲学前沿论坛:心身问题的当代思考"学术研讨会,邀集国内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6):111-115
熟练应对活动所蕴含的关于人类活动的哲学假设,建立在主客融合的基础上,而不是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应对者对世界的可理解性是实践理解,而不是理论理解;应对行动的意向性是基于身体的意向性,而不是可表征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9.
心身关系问题(The Mind-Body Problem)是当代心灵哲学的最核心论题,它指涉着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现今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若干理论,如查莫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丹尼特的"功能主义"等进行重审,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所致:第一、对"存在"内涵的混淆;第二、对传统哲学中"实体"与"属性"的盲目沿用;第三、对研究者是人本身的忽视。本文由此提出一种名为"生物学双维主义"的可能立场,以说明从"人"这一生物物理系统出发,对"心身关系"问题所应当采取的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