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经历了一个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这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转变,它的影响显然越出了苏联一国的国界。今天,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重温列宁当年的许多教导,认真吸取其有益的经验教训,也许不是没有意义的吧! (一) 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什么会出现战时共产主义这一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历来的认识是并不一致的。长时期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完全归于战争环境,认为“假如没有战争环境和武装干涉,也就不会有战时共产主义”。这种看法只强调客观环境这一面,而对于列宁生前已经察觉并反复分析过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往往避而不谈,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与此种看法相反,近年来,有些同志在指出当时指导思想上存在左倾错误的同时,对十四国武装干涉所造成的特殊困难和特殊环境则缺乏具体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经济理论入手,简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论证。结合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揭示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1920年底,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开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俄共(布)在列宁领导下,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使遭到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研究学习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光辉实践,对于我们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3月3日,苏维埃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着手和平建设。但1918年夏天又爆发了以推翻年轻苏维埃政权为目的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国内战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处在危急之中。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1918年9月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指令,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要求全国上下,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同年11月又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还相,应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5.
列宁创立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启示:立足本国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不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利用资本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6.
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过程中,“商业”、“市场”、“货币”成为俄共(布)所面临的新的“实际问题”。1921年10─11月,列宁曾写下了“‘商业’?=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等式,表明他对原来关于“贸易自由”、“货币制度”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的认识产生了疑问。列宁的思路没有延续下来,他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没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对列宁的等式作出了最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苏联战时共产主义与中国"大跃进"作为转型时期的政策,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二者都是因内部的需要与外部的压力而制定,具体措施都包含社会主义的特征。但战时共产主义激发了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大跃进"却产生了难以弥补的后果,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大跃进造成的思想上的急躁没有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8.
刘娜 《科技信息》2009,(16):104-105
全面抗战开始后,基于文化建设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同处重要地位的认识,国民政府确立了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文化政策,出版政策也转为战时状态。《修正出版法》、《修正出版法实施细则》、《新闻检查标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等战时出版法规的问世,一方面确为战时环境所需,但另一方面,出版界人士牺牲“小我”利益换取国家“大我”利益的选择,并没有阻止国民政府以战争为由,加深对新闻出版界的钳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根据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认为新生事物是一定要胜利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新生事物是采取热情对待、坚决保护和积极扶植的态度的。四十多年前,在苏维埃国家建立初期出现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被列宁誉为“伟大的创举”。列宁积极提倡这种首创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列宁热情地称赞这是“共产主义的幼芽”,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他并且教导每个工农组织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十月革命,列宁在思想上还一直认为向社会主义的过度要动用国家的权力干予经济生活,要用国家资本主义没收中小资本,实行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列宁还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论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有计划的生产劳动;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商品货币关系;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优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列宁在1918年春,就采取了强硬措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6月,把三千多个大工业和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企业中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农民要将全部余粮按国家价格交给国家。否则,要没收全部财产,甚至逮捕法办;在流通领域,禁止私人买卖,由国家统一控制,同时,还实行部分供给制,强制居民义务劳动,实行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巢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地位突出,是华东敌后抗日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为保障正常经济来源,根据地适时颁行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一个战时过渡的经济体制,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刺激下制定出来的,而非来源于社会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伴随战争结束它们未能纳入巢湖流域现代经济发展的轨道产生后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战争的起因往往在于经济掠夺,而战争的成败胜负也往往以经济能否持久为其决定因素。战争,不管性质怎样、战争双方实为一场国力总体战,总要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为此,要求国家运用政权力量对国民经济实行控制,以保证军需民用,这是战时经济的特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长期推行不抵抗政策,没有战争准备,加之经济重心在沿海,所以战争初期,全国经济体制很不适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在慌乱中进行调整,经过一个转轨过程,逐步过渡到战时统制经济的轨道。这一战时经济政策,包括金融,财政,工业和国内外贸易各个经济部门。本文仅就贸易委员会与贸易管制发表浅见,以请教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1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救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它却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于是有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苏联经济,农业、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村社传统形成障碍、城乡关系难以理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新经济政策最终没能得以坚持下去。反观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也能看到新经济政策的影子。背景相似,举措相似,但发展道路却截然不同。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4.
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等方面,比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阐述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差距。指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文章客观地指出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过早地推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偏离。建国后,我国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从而迟滞了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重点论述了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竖起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安全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我国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对外政策、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战争与和平 70年代后期,国际问题研究界对国际形势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集中体现在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从而将制定内外政策的立足点真正转到和平建设上来。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由“战时战略”向“平时战略”转变;突出军事斗争为“一个中心”保驾护航的功能。和平与发展 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我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条主线。同时确立了“反对霸权主  相似文献   

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二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列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直接继承了列宁、毛泽东开辟出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将融汇到经典社会主义中,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蒋双方的战略目标存在严重对抗,使得作为美国战时对华政策具体执行者的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势在必然。当对日战争胜利在望,美国战时对华政策被置于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之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实施重心开始由战时军事目标转向战后政治和经济目标。罗斯福“舍史取蒋”,由此导致了所谓的“史迪威事件”。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如何依照盟国旨意处置日本的军国主义,铲除远东战争策源地,并在民主化基础上实现对日本的重建和改造,是世人瞩目的一件大事。排斥盟国独占日本早在战时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盟国便对处理战后日本的有关政策作出了决定。其中最为全面系统阐述盟国对日政策的国际文件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其政策要点如下: 盟国对日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盟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战后必须解除日本武装,严厉制裁战争罪犯,铲除日本的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国内学者在关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直接进攻”和“间接过渡”问题,把1918年夏至1921年春称为“直接过渡”或“直接进攻”时期;从1921年春夏到1924年初称为“迂回进攻”或“间接过渡”阶段。这两个阶段最显著的区别是执行了不同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