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小说写作中.由现实真实所构成的语境和创作主体所叙述的文本真实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距和间隔,从而构成语境(现实真实)对文本真实的压力,使读者从中悟出文本中所言非所是的讽刺意味,这便是反讽,也就是说,反讽是现实真实与文本真实间的差距所形成的讽刺。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巴赫金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理论中,“未完成性”是不可忽视的理论线索:主人公的思想、自我意识、文本间的埘话性以及作者意识等无不具有未完成性的特征。本文试图从未完成性这一理论视角,通过对主人公独立的根源及作者的外位他者立场的探讨,重新思考巴赫金语境中主人公与作者关系问题,力图提供另一种融贯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主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于通过文本让儿童获得自我认同,帮助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但文学中的童年世界一直被成人代言,叙事中的"儿童声音"也是成人代言下的产物。童年世界作为独立的"他者"被纳入成人的权力话语体系,成为被想象、被叙述的对象。因此,成人作者如何在文本创作的权力话语下展现儿童的声音和意识,直接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叙事方式。而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重要主题并没有给予关注。本文从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儿童文学叙事中儿童声音表达的三种方式,弥补了该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情、理触动 “美读”震撼心灵 语文教学处处皆有情,美文、佳作处处有经典。有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也有人物内心的真情流露与文章的气势贯通,情、理的触动都能激起作者与读者之间强烈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文本中丰富的语言内涵,而且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中的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语言运用上的继承和创新,形成语言不断优化之趋势,用“美读”来感染学生,结合“美学”理念,传递“美感”,震撼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中唐儒道语境下的张志和,徘徊在“仕”与“隐”之间。以往的张志和研究均围绕其隐逸思想展开讨论,较少回归文本。因此,其作品《渔歌子》五首还有值得发掘和拓展的研究空间。在深度阅读和文化还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叙事场域和书写想象来分析《渔歌子》,尤其是通过对其叙述语境的阐释,可以揭示出作品背后隐藏的“江南”这一核心意象,以及这一意象所承载和传达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9.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10.
“复调”原是音乐学术语,20世纪早期由巴赫金引入文艺理论领域,此后经由米兰·昆德拉的拓展与实践,发展出“现代复调理论”。相较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现代复调理论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使复调更加形式化,而正是这种趋于形式化,流于文本层面的复调在昆德拉作品中更具有深层次的反讽意味。  相似文献   

11.
韩志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98-100
关于《善哉行·朝日乐相乐》的作者问题,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曹操,另一种却认为是其子曹丕,迄今尚无定论。如果仅从表象上考察,极容易被认为是曹操之作。但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此诗在用词、情感底蕴、思想、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于曹操诗歌之处,却与曹丕诗歌极为相似。据此,笔者认为此诗为曹丕之作。  相似文献   

12.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多克托罗以其激进的思想和特殊的犹太身份书写了一部真实的美国历史,在历史与虚构间勾勒出社会的本质和人类的真实生存空间,唤醒了被假象迷惑的人民的历史感和道德感.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小说《儒林外史》一直被看作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本文认为,单纯地把该书看成一部讽刺小说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不尽符合作者吴敬梓的原意和小说的实际。细察该书,“善善恶恶”应是吴敬梓的创作意图之所在,作品中既有不少讽刺、批判的内容,也有大量肯定、赞颂的内容,仅仅把注在前者而忽略后者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前者,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
皖西籍作家台静农是现代著名乡土小说家,其代表作之一的《红灯》,通过德银娘悲惨命运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皖西乡村社会的闭塞落后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愚昧与迷信,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德银娘深沉博大的母爱。小说描绘了一幅具有皖西地方色彩的民情风俗画,有力地表现了"乡间的生死",洋溢着浓郁的"泥土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在中国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下,冯氏在编撰过程中承载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小说由民间故事的自在状态转变为文人文学的自为状态。这种编撰思想展示了其基本的创作理念:作家的创作要心有"隐在读者",在作品中渗透个人的审美意识,注重创作个性,追求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会义及其相互关系,比较充分地论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基于汉字基本笔画起收笔中蕴含丰富的个人特征的设想,提出以手写汉字基本笔画为研究对象,抽取其中起收笔特征,形成特征空间,求得鉴定对象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并计算它与辞书中各书写者之间的广义距离,从而实现笔迹鉴定.该研究选用10位书写者,4种基本笔画,每种基本笔画采用10个样本进行实验.结果证实此方法完全克服了以往笔迹鉴定研究中结体依存性带来的不足,只需对少数基本笔画的研究就对全体汉字有效,进一步验证了基于基本笔画的笔迹鉴定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武端理  张焕珍 《科技信息》2011,(13):21-21,303
丹.布朗具有明显后现代悬疑的小说《达.芬奇密码》极受读者欢迎,但是由于被归为通俗小说,其隐藏在作品之中的许多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东西却没有得到重视。作为一部典型的晚期后现代主义小说,它的内外充满了诉求和谐的思想,尤其是在开放式结尾上。这一特色与作者丹.布朗有着莫大的关系,并展示了生于二战后新一代作家的特色。本文分析了小说开放式结尾,揭示了其体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谐性的作者因素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和事实性出发,重点探讨私小说的虚构性问题。私小说中的虚构性表现为作家.对自己身边事实材料所进行的歪曲和艺术加工,也表现为作家现实处理和艺术处理的矛盾。读者应把私小说中的虚构看成一种艺术技巧。把私小说当作一种普通的小说作品而不是作家的自传来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