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一、列子考略《列子》的作者理所当然地就是列子,这似乎于理才讲得通。然而,不,恰好作者不是列子。列子其人究竟有无,是“列学”争论的一个焦点。怀疑列子是虚构中的人物,有下列三条主要根据。一,列子既然活跃在春秋末战国初,学术上为道家流派,显然属道家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  相似文献   

2.
人们嘲笑“杞人”数千年,发端于战国时一个叫列御寇的人。此人在《列子·天瑞》中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据实记载,并无褒贬评价。到了唐朝,诗人李白以《列子》为据,竟在酒后吟道:“杞国无事忧天倾”诗人用“无事忧”三字为“忧天”者定性,似乎杞人无聊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流传着一些讽喻故事,今天读起这些经久不衰的古代故事,可以使我们悟出不少心理学规律来。比如说,《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狐狸与葡萄”,说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挂在架上,想要取食却不能,于是它对自己说:“这是生葡萄。”(周启明译《伊索寓言》人民出版社1955年)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实在是因为它在极想取食葡萄与自己无能为力之间,感到了一种不一致的不快,为了减轻这种不快,便说葡  相似文献   

4.
《周易》无论占卜符号,还是文字符号,都是艺术的符号。“艺术说到底是一种含蓄意指性的审美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这样说,《周易》实际是一部艺术符号学或符号学美学。那么,《周易》艺术符号学特质是什么?根据艺术与审美原理,可知它的特质是诗。即《周易》原初语言是诗。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来判断。一、从寓言原根型隐喻看,《周易》是诗。《周易》文字型符号基本上是寓言,哈曼说:“必须把所有的寓言都列入宣传诗,因为在寓言中,对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审美兴趣被非常巧妙地用在故事的道德教训上。”甚至波捷勃尼亚还把寓言看作能够  相似文献   

5.
25字寓言《庄子·列御寇》篇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浮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全文字数一目了然。除“单”通“殚”,做“竭尽、用尽”讲外,再无生僻难懂的字。如果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集中时间读了凡夫的《100个动物寓言故事》。这部由湖北少儿出版社推出的寓言集子,正如著名寓言作家金江以《百篇寓言百出戏》为题而作的序中所说,此书堪称“献给读者的一份精美礼物”,此等评价我深以为是。凡夫的动物寓言,应有广泛的读者。孩子和大人,一般文化程度的和文化程度很高的,恐怕都会喜欢凡夫的动物寓言。因为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既具有“老少咸宜”的通俗性与趣味性,其寓寄的道理又的确能为“雅俗共赏”。换言之,我觉得凡夫的动物寓言从形象营构到意理传达,都有其特性。寓言必寓意寄理,而这种意理当然是人类…  相似文献   

7.
寓言界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庄子》一书中。《庄子·杂篇·寓言》中说:“寓言十九”。晋人郭象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见信。”唐朝人成玄英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已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清人王先谦集解云:“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前人的这些解释,虽然还不全面、不确切,  相似文献   

8.
《列子》是晋人的伪作。然而从语言史的角度提供的证据仍显不足。从词汇的角度考论可知书中有“播迁”、“弥广”、“不可称计”、“毙”、“清贞”、“乞儿”、“不可胜言”、“儿童”、“消灭”等晚汉魏晋时期的词语,这为前贤的观点补充了某些论据。  相似文献   

9.
《列子》的《天瑞》、《黄帝》、《仲尼》等篇,认为人性无智无情,要求达性之人“美恶爱憎不滑其心”,提出“无乐无知”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的“真乐知”,反对逐情循欲而求生避死,体现了前期玄学——道家思想的特色。然而在《杨朱》篇中,《列子》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人性不再是无情无欲的,而是有情有欲、有乐有苦、有爱有憎的,“从性而游”就是“欲无不尽,情无不达”的享乐主义,体现了后期玄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爱鸟话古     
保护鸟类不仅现在盛行,追溯渊源,由来已久。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爱鸟的思想和言行,古已有之。《列子·说符》记载:“邯郸之民,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这里叙述  相似文献   

11.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1981年版)选进了《塞翁失马》这个寓言。这则古代寓言,没有什么深词难句,还算得是易读好懂的。只是对寓言中某些句语的理解,对某些词语的解释,在今人的一些注译中,还不尽相同,甚而至是截然地相反的。在这里,想就对疏通文意关系颇大的“其”字的释义,以及必然会关涉到的某个词和句的理解,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寓言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呢?说得最明白、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当推《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这本参考书第162页写  相似文献   

12.
关于《周易》本经的成书年代,从古至今有种种异说,或认为它成书于殷末周初,或认为成书于西周末年,或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初年,更有甚,则认为它成书于西汉昭,宣间。本采用语言比较的方法,将《周易》本经中的大部分基本词汇,实词附加成份,虚词的运用等,与殷商甲骨,《尚书》,《诗经》,《左传》,诸子等先秦献进行了比较考察,确定《周易》本经成书的时间为殷末周初。  相似文献   

13.
无底洞之谜     
刘行 《青年科学》2009,(11):20-20
人们所说的“无底洞”,就是特别深的没有底儿的山洞。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边,有一段描述孙悟空在陷空山无底洞大战黄毛老鼠精的故事。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面记载着:“东海之外有壑”。《列子·汤问》中也记载着:“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名回归墟。  相似文献   

14.
《列子》非张谌伪作的看法,已经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学术界仍存在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今本《列子》:“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22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作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42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第2版)关于从思想体系、思想内容看,《列子》是先秦作品而不是魏晋作品的论证,详见另文《从思想史的角度论<列子>非魏晋人所伪作》.本文专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论证<列子>非魏晋人所伪作.从语言使用方面,认为《列子》是魏晋人的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虽有一些,但迄今为止,较为完整的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还只有杨伯峻的《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列子>著述年代考》,此文最初发表于《新建设》杂志1956年7月号,后收入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辨伪文字辑略”中.持从语言使用上看《列子》可能是魏晋人作品的看法的人,大抵都本自杨伯峻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故事群"是先秦两汉寓言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寓言专集及类书编纂的先行者。把寓言故事按照一定的线索集合起来,经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故事群"蔚为壮观。先秦两汉寓言"故事群"的表层叙事结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述人间之事,深层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双构性思维模式,体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6.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7.
战国承续春秋,血腥兼并中的百家争鸣,不仅开放着绚丽的思想之花,而且开放着缤纷的寓言之花。适应社会和自我的需要,寓言成为一些人表达思想,阐述理论的工具。纵观这一时期,寓言在墨子、孟子散文中已露端倪,而在《庄子》、《韩非子》、《战国策》中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常有以“蒙汗药”劫财害命的描述。此举可谓邪道,本不值得张扬。不过,“蒙汗药”作为一种麻醉药,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值得一提。麻醉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酒既是最早的普通饮品,也可以说是用得最早的麻醉药或辅助性的麻醉剂。据《列子·汤问》载:战国名医扁鹊曾用“毒酒”将鲁公扈、赵齐婴二人“迷死三日”,给他们做“剖胸探心”的手术。所谓“毒酒”,无疑是指麻醉药。这里既有洒起的麻  相似文献   

19.
从《红楼梦》和《老人与海》两部小说故事事情节的寓言载体功能化和人物形象的寓言寓体功能化,探究它们独特的审美特征──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20.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