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社会学众多分支中是非常年轻的,它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发展成熟。但是,自从上世纪中叶社会学诞生以来,就已经有许多社会学家研究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一般知识及其他精神现象;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孕育科学社会学的基地,但是,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又是彻底摆脱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及框架,从新的角度研究科学这种社会现象的结果。科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不一样,它不再把科学单纯当作一种精神现象和认识成果来考察,而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  相似文献   

2.
科学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支文化力量。反科学传统的不同变种很少反对第一种意义上的科学,他们的矛头主要指向作为文化的科学。理性主义科学哲学实质上采取了一种“科学家的视角”,它不自称为科学实际上却是科学在文化上的同盟。科学知识社会学则采取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科学,它自称为科学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实质上属于文化上的反科学阵营。  相似文献   

3.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即科学文化。正是科学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传播成为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本文从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的角度,对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教育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科学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的当代发展与科学修辞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默顿的“规范”、库恩的“范式”、SSK的“纲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修辞学的意义。SSK所提出的科学的社会修辞学理论是对规范主义科学社会学、历史主义科学社会学、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哲学到科学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从科学哲学到科学社会学这一元科学研究发展趋向作了评析。认为:传统的科学哲学的定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难以将社会历史的观点贯彻到底;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弥补科学哲学的局限性,而且也为整个元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科学社会学(特别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有其自身的限度,并不能取代科学哲学对科学内容本身作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7.
库恩的科学社会学思想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人们不再将库恩理论仅仅理解为一种科学哲学了。本文以文化和社会群体两个角度为社会学视野,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地透视库恩的科学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樊春良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建立标志着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R.Biersttedt在。《美国社会学理论:批判史》中这样写到:“问默顿在这个领域(指科学社会学)贡献了什么,几乎是问错了问题。若把科学社会学比作一片海洋,...  相似文献   

9.
张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5):40-43,57
本文从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的角度,对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教育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科学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化学工程发生的社会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功能—结构分析方法,从社会学角度对作为技术科学的化学工程在19世纪束20世纪初的发生过程作了初步探讨。着重比较分析了英、德、美三国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指出化学工程发生在美国的必然性。同时认为一门独立技术科学的产生,决不是一些偶然因素能够解释的,也不是单一的生产因素,科学发展因素或教育体翩因素所能说明的,它实际上是由生产系统、科学系统和教育系统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功非耦台,井逐渐构成趋于“稳态”的新社会系统以后,再通过新的功能耦合生长出来的社会子系统.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社会文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科学的发展机制问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科学哲学的显著特点,这不仅是受到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苏联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这一研究导向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吏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自近代科学独立发展以来萌发和植根于人类文化当中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但是在人类思想史中其实早有理论渊源。综合众多学者不同视角、不同态度倾向的界定,科学乌托邦主义可以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来理解。但中层意义的科学乌托邦主义才是真正与近代科学相生相伴并且深刻影响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它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物质富足、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科学家从一种有闲人的“业余爱好”变成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是一种历史的过程。科学家的职业化伴随科学的体制化演进,科学家在社会中担当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含义,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历史演变,科学家在英、法、德、美等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当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对科学家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15.
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的社会研究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进路:新一代科学社会学和哲学认识论中社会认识论。 陈词认识论是被认为是社会认识论中迄今为止最富有成效的研究领域和最为流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STS视野中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关于科学涵义的理解逐渐形成了知识维、活动维、社会维、文化维等四个结构性向度。这四个向度有着依次的"出场"顺序,体现了科学自身变化发展的特殊历史性。科学的这种历史性又折射着古今科学不同的发生学范式:古代的博物学范式,近代的数理范式,当代的STS范式。STS作为当代的科学形态具有后向综合性,它以极其凝练的方式概要式地集纳了科学不同进程的典型特征,从而形成一种现实的"真科学"的存在形态和视野,从时代高度审视着既有的全部科学。  相似文献   

17.
多管齐下研究科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大科学时代欲全面了解科学技术的本性,需要从多种角度并采取多种方法来研究科技,最重要的视角包括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其次还有传播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等。中国高校需要成立专门以科技为研究对象的系级建制,称“科技学”系是一种考虑。  相似文献   

18.
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500年前以来,人类的科学和文明存在着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相对独立的流派。一个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文明,一个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文明。前者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后者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我们认为,西方科学与文明的发展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科学和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东方科学与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语义分析的方法指出"medicine"和"医"的含义颇为复杂,并由此讨论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奖标准问题。本文的重点是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有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过程中的优先权问题。文章简要回顾和分析了围绕屠呦呦走向获得诺奖的漫长过程中出现的重重"雾霾"。优先权问题和科学奖励问题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而假借"集体主义"之名否认个人的优先权则是优先权之争的"畸变形式"。  相似文献   

20.
关注社会的地学与地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11-14,52
地球科学是在人类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地球科学离不开属于人的世界,所以它并非是价值中立的,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地球科学的目的、对象和动力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中,地球科学也必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