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第一,认为语言不可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其不可见乎?”第二,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六经)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第三,西晋哲学家欧阳建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概念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事物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驳斥了魏晋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欧…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通过改造传统哲学中“道”之含义,使之兼具动和静、形上和形下的双重含义。从静态角度看,“道”指向宇宙和大全;从动态角度看,“道”指向大化流行。从形而上角度看,“道”指向事物所依照之理;从形而下角度看,“道”指向事物的生灭变化。冯友兰以“无极而太极”之“而”诠释道,使道的内涵更丰富。冯友兰还将“真元之气”与道家之道进行比较,发现其在“无性”以及不可名状、无形无相等方面的相似性,但真元之气必须依照理才能生成事物,而道家之道却不需要他物便能独立生成事物,这是两者的显著差异。本文从“道”内涵的复杂性入手,多角度分析经冯友兰改造后的“道”之内涵。本文充分肯定冯友兰在改造旧概念和建立新理学体系方面的创举,同时指明其思想内部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6.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7.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8.
四声三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今论四声者多矣。寅恪於考古审音二事皆未尝致 力,故不敢妄说。仅就近日在清华园讲授所及,提出三浅显 之问题,试三简单之解答,并择录旧籍之有关者,略加诠释, 附於第二解答之後,以资参证。凡所讨论,大抵属於中古文 化史常识之范围,其牵涉音韵学专门性质者,则仅守‘不知为 不知’之古训,概不闌入,藉以藏拙云尔。 初问曰:中国何以成立一四声之说?即何以适定为四声,而不定为五声,或七声,抑或其他数之声乎? 答曰: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人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  相似文献   

9.
对贾谊《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一语,《中师语文自学材料》一书解释说:“因为不施仁政,所以攻和守的形势就完成不同了啊!”查阅其它有关资料,多是类似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语意不明,似欠妥。从课文看,“不行仁政”究竟起迄何时?“不行仁政面临守势”似可理解,而“不行仁政面临攻势”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当然也构不成因果关系,何况作者已明明指出结果“七庙隳,身死人手”呢?接着在“何也”之后,作者本该论述原因的时候,为什么又忽而说“因而攻和守的形势就完全不同了”呢?贾谊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从维护统治者…  相似文献   

10.
正屡,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这句话的原意是:屡,和悦而践行;谦,尊让而光大;复,微小而能辨于物;恒,(遇事)杂乱恒守而不厌倦;损,(减损私欲)起初难而后来易;益,增长宽裕而不摆设(夸耀);困,穷困而通达;井,居其所而迁德于民众,巽,名著于世,而隐藏不露。  相似文献   

11.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列贵贱者存乎位”,《易经》中多次谈到时、位的问题,尤其是从卦的本体而言,爻“位”是影响卦异的主要因素,位在上还是位在下就有贵、贱之分。在研读《易经》的时候能够感知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更能体会到这一  相似文献   

12.
怪论:“慨念无逻辑矛盾的任一物理事件必然在物理世界中存在(或被实现)”可从下列四个易被接受的假设推出:1、经验归纳是不完备的。2、认识上仅有两方面,即经验归纳与逻辑推理。3、从逻辑观点看,断言一个物理事件在所有时间都不存在,仅是由于事件概念有逻辑矛盾。4、推理限于使用经典逻辑。以P(t)表示物理事件P在时刻t出现,当P的概念无逻辑矛盾时,tp(t)之真可在有限时区证实,但其假则否。而フp(t)之假可以在有限时区证实,但其真则否。所以在该情况时说tp(t)之假或フp(t)之真是无意义的。而怪论这时指定tp(t)为真。类似地可以对假设1与3作相应的解释。对于无穷的概念,在对象诺言中,在“潜”意义上或“实”意义都可使用。但在元语言中,仅能在“潜”的意义上而不能在“实”的意义上使用。怪论来源于事实:即当考虑其假的证实时,在元语言中,便涉及时间序列的“实无穷”了。  相似文献   

13.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荀况在《劝学篇》里有这么一句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看了一些文章,对于“善假于物”的解释各說不一: 一说,“善假于物”就是善于通过学习以便掌握运用事物的規律;二說,是善于利用別的东西,借助于外物的力量;三說,“善假于物”的关键是“善”字,詼的是充分发揮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問題。  相似文献   

16.
“各司其职,各守其分”是柏拉图设计的正义的等级社会的理想图景,试将反其道而用之,将它与平等联系起来,在论证“各宜其职”的前提下,构建一个相对平等的“各司其职,各守其分”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7.
崔新吉 《科技信息》2010,(13):39-39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反省”。“反省”是否成就孔子伟大的原因,我们不去深究,但是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点启示。可以通过“反省”来加强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不妨把“反省”叫做“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8.
状物就是把物的状况如实地表述出来,这是写文章的基本功之一。物千差万别,各具特征,因此,状物的最高要求就是如实地状出笔下之物的特征,使读者看到你所写之物不同于他物的地方。所状之物主要是有形之物,包括自然界的生物和无生物,也包括由人工加工而成的器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包括人  相似文献   

19.
庄子《齐物论》篇从世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的入世状态出发,探讨出现此类情形的原因是人们在争夺是非彼此,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评判是非的"真宰",所以不如"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莫若以明",从宏观上讲,"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主张派遣是非,泯灭彼我,"道通为一",进而达于"齐万物"的状态。庄子所谓"齐物"之"物"是指世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以及人们关于事物的诸种理解(所谓"物论")。  相似文献   

20.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