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7年,在俄罗斯的一个贫困家庭中降生了一个男孩,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一年,法兰西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凡尔纳29岁.  相似文献   

2.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相似文献   

3.
凌夫 《科学之友》2002,(12):18-19
1867年,著名的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曾经预言了100多年后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凡尔纳说在1969年,宇宙飞船将会把人类送上我们的卫星月球上去。凡尔纳关于登月计划的工程设计和物理原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些知识帮助人们制定出了登月计划的具体步骤,而不仅仅只是想像总而言之,科学幻想可以为未来提供一个可能实现的视野——今天的科学幻想也许就会成为明日的科学。《星球大战》便为这种尝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朱尔斯·凡尔纳(JulesVerne)一次有价值的探险中,俄罗斯科学家准备潜入1637米深度的水下--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湖底. 科考队于7月29日进行了首次潜水,他们采用载人"和平-1"号与"和平-2"号潜艇--得益于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出场,这两艘潜艇已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5.
钻入地心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地球内部充满巨大的洞穴和通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人类已知的物质能够经受住地心的恶劣环境而为我们提供通往地心的通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到达地心呢?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钻入地心的大胆设想.  相似文献   

6.
正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说,任何极度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在古人的视野中,现代人就仿佛生活在由魔法掌控的世界之中。比魔术更神奇的科学造物最早用科幻小说描写科技造物神奇感的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出生在法国南特市的一个律师家庭。18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师从当时最著名的法国文学家大仲马。1851年,凡尔纳创作并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科幻故事  相似文献   

7.
在很大程度上,科幻小说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以新技术与新发明而吸引读者的,这也正是科幻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科幻中的新技术与新发明 法国科幻先驱凡尔纳对新技术与新发明是非常重视的,从其早期的地理小说开始,他对于新出现的以及尚未出现的技术就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在凡尔纳的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中,主人公便利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热气球技术,与此同时,“巨人号”气球制成并升空,成为小说的活广告,使该书变得更为畅销。而在其《机器岛》中有关海水淡化装置、照明用的人造月亮、利用电话购货等预言,现在则早已成为事实,类似  相似文献   

8.
在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地质学家为探索地心的秘密,从斯奈菲尔火山口进入地球内部,最后又意外地被从意大利南部的斯特龙博利火山口甩了出来.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人不可能通过火山口进入地心.不过,的确有科学家通过研究火山,藉以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著名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地心游记>讲述了林登布罗克教授等人进入地心探索的故事,而今天科学家深入墨西哥地下水晶洞的探险活动,称得上是一部现代版的<地心游记>.  相似文献   

10.
奥布鲁切夫     
奥布鲁切夫(B.A)是前苏联著名的地质学家、科普作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地理学会名誉会长以及伦敦地理学会、柏林自然地理学会、汉堡等地理学会的会员。奥布鲁切夫于1863年9月28日出生在克列佩尼诺.六七岁时,他的母亲每天晚上给他及兄弟们读美国作家库珀的冒险小说,后来,父母还给他们买英国惊险小说作家里德和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  相似文献   

11.
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主人公借助热气球用80天的时间环游世界.而在现实中,美国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正在计划让无人气球去太空探险。目前,喷射推进实验室正在研发一个成本较低的太空探索新技术,即用无人气球探索其他星球。据悉,  相似文献   

12.
儒勒·凡尔纳在其科幻小说中把哈迪威克教授及其侄子哈里送往地球中心时,他俩感到,那条裂着大口、深不可测的通道简直像一条巨大的蟒,将他们的竹筏吞入腹中.然而,这一科学幻想又一次出人意料地显示了其先见之明.去年12月中旬,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协会聚会上,地球物理学家们向标准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指出,地球事实上并非像鳄梨那样具有光滑、滚圆的梨核;相反,在熔融状的地球中心,存在比珠峰更深的幽谷.  相似文献   

13.
海洋发电场     
正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探索,为人类向海洋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隐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给世界运转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在《海底两万里》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就人类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与爱;而就无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属!"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07,(9):27
据悉,一艘名为"詹姆斯·库克号"的英国科考船将扬帆远行,进行其处女航,开启科学家所称的"地球之窗".此次科考任务是受到了法国科幻作家朱尔斯·凡尔纳探索精神的鼓舞."詹姆斯·库克号"将航行6周时间,到达大西洋海脊,对海底一个裂开的大洞展开测量.多年以来,这个神秘之洞的形成原因一直让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试图解开这一地带的地壳消失之谜,同时对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地层--地幔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镇国重器     
<正>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主人公阿龙纳斯一行人随同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周游各大洋,经历许多惊险奇遇的故事。别以为这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幻读物,其实小说中叙述的环球潜航早已变成了现实。而且在不断的演进中,核能也加入了潜艇的动力系统。早在1960年,美国"海神号"核潜艇就历时83天零10小时,首次完成了环球潜航。接下来,一轮深海较量就在艇体下潜翻起的泡沫与漩涡中宣告开始。前苏联、  相似文献   

16.
春夜观星     
赏花不忘观星 鸟语花香的春天,大地刚刚苏醒,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桃李满园,欣赏不尽。夜晚,那美丽的星空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提醒人们对星空的观赏,曾经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星空仿佛是一本经常翻开着的大书,谁懂得阅读,谁就会感到十分有趣。” 春夜,花香伴着星空,看星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7.
潜艇的失踪     
直到上一个世纪的中叶,船只的失踪往往被说成是遭到特大的章鱼或者海蛇的袭击等.反正是在一种庞然大物的手里遭了殃。儒勒·凡尔纳本人,在他的有关海底冒险的小说里也大写特写。有时,人们把船只的失踪归咎于风暴、漩涡或者海浪。但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找到遇难船只的一个救生圈,一块木板或者漂浮在海面上的任何东西。于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船只出事的大有人在:"船只停留在平行的空间;外星人劫持了船只,或者遭到不明的潜艇的攻击。"对于后一种解释,如果发生在战时,还说得过去,在和平时期,能说得通吗?失踪的不是普通的船只,而是潜艇!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地球像玻璃一样透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内部的一切,这将是怎样一幅景象?在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地心历险记》中,三位主人公按照古人所写的一封密码信的指引,在冰岛找到一个火山口,并沿着火山熔岩的通道深入地下,成功到达了地心。在那里,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海洋,还发现了海岸边生长着的体型巨大的植物,甚至看见了古人类的遗骸。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们又遭遇到地  相似文献   

19.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14,(6):36-38,41
<正>早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就设想过大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能源。然而,直到21世纪的今天,工程师们才有底气说蕴藏在海洋里的热量可为世人提供电力。以下介绍的是"海底两万里格"是如何变成现实世界的"海底两万兆瓦"。如果说,有哪种能源配得上"蒸汽朋克"称谓的话,那就非海水温差发电(OTEC)莫属了。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幻小说吗?没错。早在1870年,儒勒·  相似文献   

20.
Fans  瑞丹 《科学24小时》2011,(1):34-34
《地心历险记》(3D)是第一部以3D数字技术完整制作的动作冒险电影。它是根据现代科幻小说先驱儒勒·凡尔纳于1864年出版的小说《地心历险记》改编而成的。电影的主人公特雷弗的哥哥于1997年为研究地质去冰岛勘探的时候失踪,留下他的儿子肖恩与特雷弗共同生活。特雷弗由于打破传统思想,提出看似不合逻辑的猜想,受到了学院派科学家们的质疑和孤立,于是,他决定前往冰岛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