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我国"二十四节气"被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多类型的民俗遗产,融会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等诸多内涵,千百年来被我国和周边国家广泛沿用,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与饮食关系极为密切。节令食物不仅是我国大众的重要饮食习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如此。二十四节气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今天,日语表达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3.
<正>农历八月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所以又被称作"仲秋"、"中秋",八月十五在八月之中,故名"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也在八月,秋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在我国,不但北方,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都进入气象学的秋天,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中秋节最明显的标志是天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古代的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圆圆的月亮形象被赋予了无比丰富  相似文献   

4.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 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 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 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  相似文献   

5.
<正>一、活动背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我们都学过《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真能反映自然界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变化吗?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加入了学校的节气日记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6,(6):48-50
日照是我国古代太阳崇拜的发源地。基于神话传说和地理古籍的地望考证,日照是神话传说中"太阳之母"羲和的"浴日之国";根据考古资料最晚自大汶口文化时期起太阳崇拜在日照地区就已出现;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太阳文化通过"尧王城"遗址和"两城"遗址被保留至今。据实分析,太阳文化在日照产生的渊源已久,其中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祭祀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但是真正能够说全这二十四节气,并且能够了解它的含义的人,却并不一定太多。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365天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家乡在湖北西部,夏季漫长而炎热。熬过了炎炎夏日,人们会遵循习俗"咬秋"。"咬秋",也被称为"啃秋",有迎秋之意。"咬秋"首选的食物是西瓜,人们相信在立秋日或夏末秋初吃西瓜可消除蓄积在体内的暑气,免患腹泻、疮疖。在我看来,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日趋减少,"咬秋"吃一点西瓜也有依依惜别夏天之意,算是告别夏天的一种仪式。家乡人很看重"咬秋"吃西瓜,即使在多年前物资匮乏的时代,大多数人不舍得买一个整瓜,会和别人凑钱买一个大瓜再切开分,至少让家里的老人、小孩"咬秋"吃西瓜应节令。  相似文献   

10.
"太阳"、"月亮"、"星星"同为天体。可是在语言中使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普通话中,人们常说"出太阳",但极少甚至不说"出月亮"、"出星星"。本文主要从意义和人们的认知情感来分析"太阳"、"月亮"、"星星"进入"出+X"格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是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变反应,可以维持几十  相似文献   

12.
正"请你连续说十遍‘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再连续说十遍‘月亮’。""月亮,月亮,月亮……""再说十遍‘月亮’吧!""后羿射的是什么?""月亮。"这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思维游戏,总是有些人在瞬间给出一个可笑的答案。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究竟谁"动"了我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青年科学》2013,(8):44-45
2013年8月7日立秋,“贴秋膘”“啃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中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此外节气也与天文、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不单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更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14.
正太阳可爱的一面,你肯定知道,它造福人类的事情多得数不过来;太阳可怕的一面,你未必知道。太阳发光发热,每秒有超过400万吨物质在其核心转化成能量。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太阳"发怒"可不得了!你听说过太阳风暴吗?太阳风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太阳风,运行速度可达1000千米/秒以上,而太阳风是从太阳大气层  相似文献   

15.
<正>终于,我们谈到太阳系中离太阳最遥远的两个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两个行星离太阳有多远?地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亿5千万千米,天王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地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的19倍,而海王星的约为30倍。天王星、海王星可以说是"姊妹星",从大小、"相貌"到主要组成物质都很像。它们体积相当,质量差别不大,约为地球质量的十几倍。它们都吸引不少"追星族"——卫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人们在早晨和黄昏看到的太阳要比中午的大,而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时亮得多。对于这一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一般的科普书常解释为:太阳在升起来或落下去时由于离地平线近,地平线作为参照物,使人们的眼睛产生错觉,所看见的太阳早晚时要比中午的大;而中午太阳离地球最近,因此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要亮。这似乎圆满地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而且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种解释是否符合实际?作者认为这种解释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一自然现象的实质,存在着许多漏洞,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阅读古史籍或古诗文时,经常会接触到"四象"这个词。那么,中国传统的四象到底是指什么?根据《辞海》,四象一谓指春、夏、秋、冬四时;或谓指分布于四方的水、火、木、金;或谓指四时变化。古人认为白天、黑夜,四时变化皆由阴阳两种势力产生,曰:"两仪生四象"。《易经》中,乾对天,主阳;坤对地,主阴。两仪即阴阳或天地,四象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  相似文献   

18.
<正>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进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便也从此开始了。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也就是从这个季节开始,太阳直射点开始由南半球向北半球缓慢移动,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全球昼夜平分,此后,它将继续北移。与此同时,北半球将出现昼渐长夜渐短的现象,直至6月21日或22日(即夏至日)抵达北回归线时呈现出  相似文献   

19.
吴继红 《小学科技》2010,(4):F0002-F0002
<正>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太阳?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与环境又有什么联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来自于杨浦区民星路小学天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了以"我和  相似文献   

20.
<正>《查理周刊》事件后,人们不禁反思:为什么是法国?为什么是《查理周刊》?言论自由是否有其不可逾越的边界?于是,关于言论自由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论战再次引燃全球。"我们有嘲笑一切的权利"此次悲剧的直接导火索是《查理周刊》关于伊斯兰先知的讽刺漫画。事实上,讽刺教权来自法国悠久的政治讽刺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不乏令人反感且愚蠢的神父形象。反教权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达到顶峰,哲学家们以严密的逻辑和犀利诙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