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一种改进后的U型管圆锥泡声致发光装置,研究了若丹明6G在1,2-丙二醇溶液中的光致发光现象.测量得到了若丹明6G在不同浓度时的圆锥泡声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利用圆锥泡声致发光可以激发若丹明6G使其发出荧光,从而证明了在溶液中加入荧光物质的声致发光实验中存在光致发光现象.在较高浓度时,由于若丹明6G存在强烈的自吸收,圆锥泡光致发光的荧光峰值与利用普通激光激发得到的荧光峰值相比向长波方向发生了红移.圆锥泡光致发光能否在光谱测量中被探测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荧光与圆锥泡声致发光的光发射强度的比值.  相似文献   

2.
荧光现象是一个光致发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紫外或可见光波段内的短波长电磁波被吸收之后,以长波长电磁波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后者通常落在可见光范围内,与常规反射的光叠加,因而显现耀眼的荧光颜色。荧光颜料作为着色剂在商业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欧美国家的图画工艺领域。最早主要是用于销售点的陈列装璜、广告、安全标记等。时至今日,荧光材料已经在包括玩具、时装、包装等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荧光颜料往往被应用于那些需要格外惹人注目的场合和场所。国外对儿童及成人的有关研究表明,使用了荧光颜色的产品相对于使用传统…  相似文献   

3.
正在正常光线照射下,南美洲圆点树蛙会像调色板一样显现出柔和的绿色、黄色和红色。然而一旦调暗光线并打开紫外线光照后,这种小型两栖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蓝色和绿色光泽。这种吸收短波长光线并在较长波长上再次发射的能力被称为荧光性,其在陆生动物中非常罕见。迄今为止,在两栖动物中更是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4.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基本生命活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又释放二氧化碳,这是绿色植物正常的二氧化碳交换现象。除此以外,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一种不正常的二氧化碳交换现象。Emerson与Lewis(1941)首先确实地证明小球藻中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小球藻照光后的数分钟内骤然释放相当量的二氧化碳,当转入黑暗后不但不释放二氧化碳反而吸收二氧化碳。这种吸收现象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它的强度低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因而不易被发现。小球藻在光下骤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与它在黑暗中逐渐吸收的量大致相等,这现象称为二氧化碳骤发现象(Carbon Dioxide Burst),亦称为第一Emerson效应(First Emerson Effect)。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其原理为由紫外灯发出的紫外光被调制成脉冲激励光,通过探头产生荧光。用两个频谱分量不同的光电二极管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得到相对光强与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取健康人静脉血,分别用530nm和632.8nm波长光照射血液并检测其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这2种波长光在血液中所激发的荧光光谱结构有很大不同。530nm光引发的荧光辐射强度比较大;632.8nm波长光所产生的发射光谱在原激发光的长波和短波2个方向都有分布。这一结果提示,上述2种波长光与血液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而其对血液的生物效应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激光血液照射疗法的治疗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光的粒子性与光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的本质是粒子还是波?光速是多快?这些都是物理学的基本问题。文章从哲学和观测上,论证了光的本质是一种粒子,其群体行为具有类波特性。光的反射、散射、折射和透射都是物质对光的吸引、吸收和再发射现象。目前还没有精确测量光速的手段。星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越接近地球,越接近于地球上光源发出的光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场是由空间和微小粒子组成的。  相似文献   

8.
100年前的12月,一个电灯泡忽然引起了一位物理学家兴趣——是什么使灯光发出黄色的光呢?黄色说明灯泡发出的大都是可见频率的光线,但传统物理学却说,加热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大部分是短波,也就是不可见的光。就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即黑体辐射问题,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柏林德国物理学研究会上发表演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要解开这一困惑,普朗克创立了量子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9.
利用8-羟基喹啉(8HQ)与铝离子鳌合后形成的鳌合物——8-羟基喹啉铝(AlQ3)能发出强荧光的特性,开发了一种有效地铝合金涂层下腐蚀的监测技术.研究了铝离子浓度及pH对8-羟基喹啉铝(AlQ3)的吸光度及荧光特性的影响.发现了8HQ与Al3+鳌合生成的AlQ3荧光强度随Al3+浓度的变化规律.成功地将8-羟基喹啉加载在LY12铝合金表面,并以透明环氧树脂涂层覆盖.所制备的试样经盐雾腐蚀后表面出现明显的荧光斑点,荧光斑点处用光学显微镜观测可见腐蚀现象,而在可见光下观测并未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随着腐蚀时间延长,腐蚀程度加深,试样表面荧光现象增强.  相似文献   

10.
烃燃烧反应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由于光是一种有序的能量,因而光是一种非体积功(W′),根据公式△H=W′-0.1196n/λ计算了乙炔和丙烷燃烧反应的火焰温度,提出了烃燃烧反应机理,该机理为;第一步,氧气吸收光子形成游离态氧原子,每摩尔氧气吸收1摩尔光子;第二步,烃裂解形成碳和氢气,该步骤既不吸收光子,也不发出光子;第三步,氢气与游离态氧原子作用生成水,每生成1mol水发出1mol光子;第四步,碳与游离态氧原子作用生成CO,每生成1molCO发出1mol光子;第五步,CO与氧分子作用生成CO2,该步骤既不吸收光子,也不发出光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荧光式太阳能聚光器能量转换效率的分析,取用了荧光量子产率高的若丹明染料和苝红类颜料作为荧光物质,并制成了太阳能聚集器,进而讨论了它们的浓度效应、自吸收及光稳定性等。结果是:随着荧光染料浓度增加,其Stokes位移相应增大,因而自吸收现象明显降低;但在高浓度下由于分子间碰撞而引起的荧光猝灭将导致荧光量子产率下降。苝红颜料分散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量子产率比分散在DMF溶液中高,它具有优于若丹明的良好的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与InP晶格匹配的InGaAsP四元系量子阱材料进行了热稳定性的研究,通过光荧光谱的测量发现:量子阱材料在650℃以上的常规退火条件下,有最大可达155meV的PL峰值蓝移,表明禁带宽度有明显增大。运用1.064μm连续输出的Nd;YAG激光器进行光子吸收诱导无序技术的研究,比较量子阱材料被辐照前后荧光谱的峰普宽,发现量子阱结构的禁带宽度在激光辐照后有明显增大,证明有量子阱混合现象产生。  相似文献   

13.
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探测技术测定了荧光、X光光照不同时间后测量杯的发光现象.结果表明:荧光和X光照射均会使测量杯有明显的发光现象;随着荧光光照时间的增加,发光的衰减速度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X光光照时间的增加,发光的衰减明显加快,发光的衰减参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作为分布式能源发电装置,具有集成到建筑物的潜力,并且可以在没有冷却和追踪系统的情况下实现高聚光比,从而降低光伏发电成本.胶体量子点被认为是一种优异的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荧光材料,但自吸收问题仍然阻碍了量子点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效率的提高.通过简单易操作的配体辅助再沉淀技术合成了CH_3NH_3PbI_3钙钛矿量子点,并由注射法制得尺寸为78 mm×78 mm×7 mm的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通过优化材料合成,减少了量子点材料吸收和发射光谱之间的交叠,进而抑制了光波导传输过程的自吸收损失.器件光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作的CH_3NH_3PbI_3钙钛矿量子点荧光集光太阳能光伏器件光学效率为24.5%,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4%,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研究人员从水母身上抽取了一种基因,这是一种生物材料,能产生绿色荧光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通常会使水母发光,帮助它们吸引海底的细小猎物。 Okabe将基因植入老鼠胚胎后或受精卵中。当老鼠出生时就把它们放在蓝色灯光下,它们的整个身体会发出荧光或一种微绿色的光。Okabe说,还  相似文献   

16.
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X射线及γ射线等,都是以光子形式发射的,均可称为辐射。光的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双重特性,为一种波动,或呈质点流。当它被吸收后,光能被转变为化学能或热,在这种情况下,光被当作质点或量子。光对机体作用的效应,一般可概括为四类:第一是对小动物或植物的致死效应;第  相似文献   

17.
以两种1,4,5,8-萘二酰亚胺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两种化合物紫外吸收、荧光光谱、循环伏安和电化学发光性质,用平面分子内电荷转移(PICT)模型解释双荧光现象,探讨结构与光电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萘二酰亚胺分子上引入功能基团,一方面能改善分子的溶解性,另一方面优化了该类物质的光物理学和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光谱方法分别测量了四噻吩/富勒烯混合薄膜和混合液的荧光光谱,与纯四噻吩荧光光谱相比较,发现四噻吩/富勒烯混合液在光激发后,其荧光强度比混合薄膜中的光致感应的荧光强度更强烈地猝灭,而且荧光光谱波形也被强烈地调制,这个实验结果与马库斯电子转移模型不相符合.通过分析表明,在混合液中光致电子转移过程中,当受主的吸收光谱与施主的吸收以及荧光光谱部分交叠时,由于受主分子对激发光的竞争吸收和对施主荧光的重吸收,造成了荧光强度在混合液中比混合薄膜更有效猝灭的赝象.因而在用荧光光谱研究施主/受主混合液中光致电子转移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光物理过程对荧光猝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N-氨乙基-γ-氨丙基二甲氧基硅烷分子(DAMO)作为硅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一种高分散性、光学性能稳定的锌掺杂荧光硅量子点(Si@Zn QDs)。以Si@Zn QDs作为叶面光肥,吸收太阳光中不被植物利用的紫外光,发出能使生菜吸收进行光合作用的蓝光,提高了光能利用率。通过14 d的水培试验评估Si@Zn QDs作为叶面光肥对生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Si@Zn QDs与生菜的叶绿体(CLP)复合后,提高了希尔反应活性,当锌掺杂量达0.1%时,对生菜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干质量和鲜质量分别增加41.64%和52.20%。Si@Zn0.1% QDs (100 mg·L-1)使生菜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60.56%、56.37%、61.20%、49.75%和29.90%。这项工作为锌掺杂荧光硅量子点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功率在几百毫瓦量级的低功率Ar 激光器所发出的488nm激光束,在未聚焦的情况下(光强度在40W/cm2左右),经镍合金镀膜的分光镜后,观察到自聚焦现象.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光折射现象产生于膜层与玻璃基底的交界面,证明在此交界处存在一层非线性介质,是一种新的非线性材料.实验结果还表明此非线性现象的产生机理是光 热效应,并给出实验设置和测试资料,分析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