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斌 《世界博览》2008,(1):74-79
许多人认为,科学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所获取的知识体系;也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求得真理的研究过程,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视科学为"人类心灵的壮丽的探险"。其实,科学也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是以科学为职业的"科学家"在以求得真理为目标的"科学机构"中研究而来的。科学机构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一种职业的表现形式。科学的建制化或体制化是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2.
科学经验与非科学经验同属经验的范畴,都是"记忆的"、"被给予的""所予物"。科学经验是概念化反思的经验,具有形式化和总体化的意向特征,而非科学经验则不然,这是理解科学经验的关键。科学经验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体,凸显了抽象思维的形象基底性。科学经验是技术制造的,具有诠释性,理解科学经验的内涵与特征对于解答"李约瑟难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丁颖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他"学农、爱农、务农"以及"科学救国"的思想情操,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值得弘扬;丁颖从事科学活动时所抱有的"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使吃亏不尽的农民和科学联系起来"的人文情怀,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学习思想在本质上是革命和科学的.科学意义上的毛泽东学习思想并非表现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上,而是有更为丰富、更为科学的内涵.作为一套新颖的、完整的、科学的学习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毛泽东学习思想的萌芽于毛泽东学生时代,形成、发展和成熟于毛泽东投身于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科学文化"一词在学术界乃至大众媒体上使用频率颇高,但其概念内涵并未有明确界定。要确切理解"科学文化"的具体含义须看其所处的特定语境。根据相关文献,笔者归纳其至少有5种含义:其一,"科学和文化",表达的是"科学"与"文化"并列、对应关系。这里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1 实验动物科学概述 1.1 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学生课外实验指导与开展"的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拙作是对《反思启蒙:中国呼唤"逻先生"》一文中"中国传统无逻辑"、中国儒家经典中存在"大量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反逻辑传统"、"中国无科学"等观点的反驳。以近代西方关于"逻辑"、"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古代中国是不公正的。近代科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方法的差异,直接原因是望远镜、显微镜等一系列观察工具的发明,由此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奥秘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昆虫学家蒲蛰龙及其生物害虫防治研究工作的个案,探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主流科学观。本文首先指出,(激进的)"革命主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反科学",或仅注重科学的技术应用方面。革命主义的科学观与其他科学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张一种"群众性科学",要求技术性的、专业的"专"知识和来自外国的、学院式的"洋"知识与政治的、革命性的"红"知识和"土"知识结合起来,实际上更多的是服从于"红"知识和"土"知识。通过蒲蛰龙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如何在自相矛盾的科学观中求得平衡。这一个案清楚地展示了,为取得符合国家政治目标的科学成就,蒲蛰龙是怎样设法在红与专、土与洋之间取得平衡的。此外,这一个案还提供了一种讨论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如何衡量科学成就。就蒲蛰龙的工作而言,20世纪50—70年代的叙事所强调的那些方面,与改革开放后的叙事截然不同。本文指出,为了全面地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科学事业,历史学者必须综合三种叙事:其一是强调专业性和跨国科学的叙事,其二是强调扎根农民和自力更生的叙事,其三是强调个人经历和人际关系的叙事。  相似文献   

10.
"实践哲学"是伽达默尔后期研究的主要方向,他以此来对当代科学理性进行反思,通过在实践理性和当代占支配地位的科学理性之间建立平衡,重新阐明实践是科学理性的基础和条件这一重要观点。简要介绍了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的动力、过程及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职前科学教师的教学自信,围绕着"科学教学内容知识"、"实习和见习"、"评价"、"反思"、"教师"、"学习环境"六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学期的整体教学法改革。通过调查经历过此次教改的30名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发现,六个要素对他们的教学自信都有影响,但没有一个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美和科学美的涵义,提出了"科普美"的内涵和审美形式。该文认为:大自然之美是第一性的;科技工作者对自然进行美感审视,感受到的"科学美"是理性的、意象的美,是第二性的;科普创作者对"科学技术"进行审美,通过创造性劳动,将"科学美"整合、演绎为感性的、具象的"科普美",是第三性美学作品的审美形式。科普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运用文学艺术的心灵与笔触去释读与演绎科学技术",让受众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研究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聆听不同的声音,严肃的批评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但这种包容并非是无限的,对一些明显违反基本科学规律的怪力乱神,如"永动机"、"水知道答案"等,要是不进行剖析和检验,那对科学传播只有伤害。而有些谬种伪装为科学四处流传,更会造成大众对科学的误解,占星术就是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活动预告     
<正>"镁光灯下的科学生活"微电影大赛时间:01月14日~03月31日每天08:00-23:30地点:上海浦东新区上海科技馆费用:免费报名方式:关注微信"上海科普微电影大赛"征集作品时间:2014年11月-2015年3月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与科学相关的人、物、事,你就可以用镜头记录下来,用微电影为我们讲述你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与周围的人一起分享你和科学的故事。本次大赛以"镁光灯下的科学生活"为主题,以"发现科学,捕捉精彩"为口号,  相似文献   

15.
<正>安全生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当前,是"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就要开局的承前启后时期,也是湖南推进科学跨越、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16.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尽管教师们已经摒弃了"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但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仍是注重"结果导向"的结构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缺乏童真。第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实施路径缺乏童趣。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活动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着眼于幼儿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以探究的方式去感知、体现、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共同体作为"小科学"背景下科技主体的主要结构形式,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大科学"时代的科技主体是由专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共同组成的"大共同体",这一"大共同体"应当是由经济伦理、责任伦理和生态理性伦理所共同构成的责任主体。从而使科技道德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其内部制度保障的激励体系、道德规范的伦理责任与外部共同的价值目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正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要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创新科普理念、科普技术、科普手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推动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教育科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溶液"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发现三个版本教材都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其中教科版、首师版教材在"溶解"、"生命中的水"单元中并未明确提出"溶液"的概念。而京版教材中却出现"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组织的区别,需要教师对教材整体把握,对基本概念有清晰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为后续初中理科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溶液"教学中需要明确掌握的科学概念、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培养科学过程技能。  相似文献   

20.
人地系统复杂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复杂性与复杂科学概述 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复杂性是客观的,不是简单性的线性组合和现象,特别不仅仅是简单性的表现结果.描述事物复杂性,首先应该约定把描述限定在某一层次.离开层次谈事物的复杂性,复杂性就是一个无法度量的具有无限深度的虚假问题[1].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2].目前它的研究领域虽然尚显得模糊不清,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被有些科学家誉为是"21世纪的科学"并是现代科学的前沿之一[3],美国Science杂志于1999年4月2日辟专集对复杂性研究进行报道.几乎同时,中国国内也于1999年3月18~20日以"复杂性科学"为题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第112次会议),专门对复杂性科学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复杂性科学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1)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如植物、动物、人体、生命、生态、企业、市场、经济、社会和政治等系统;(2)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3)研究深度不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是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其未来的发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0年建议把"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工作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并尽快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落实和开展实施[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