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1月10日消息称,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例如穿越中央航道、试航西北航道、开展环北冰洋考察。自1999年首次开展北极科考以来,中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本次科考是中国第一次完成环北冰洋考察,以北极点为中心,顺时针航行"环形"始自上海,穿白令海峡至楚科奇海,经中央  相似文献   

2.
视觉     
<正>7月11日,中国自主建造的专业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长兴岛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雪龙2"号交付后,将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与"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开启我国"双龙探极"格局。  相似文献   

3.
图说直销     
正安利护驾中国第六次北极科考队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程,奔赴北极。安利12款家庭护理、个人护理产品因符合极其严格的"南极条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伴随考察队员一起飘洋过海前往北极。  相似文献   

4.
9月27日,参加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我院海仪所范秀涛、刘雷两位同志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本次极地科学考察,区域南北纵贯4 347海里,东西横跨7 493海里,涵盖白令海、楚科奇海、挪威海、格陵兰海、冰岛周边海域(含大西洋)、北冰洋中心区和加拿大海盆,到达  相似文献   

5.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共有来自海洋、生物、大气、地质、海冰等近10个学科的124名科学家参加了本次科学考察 ,其中来自大气、海洋、海冰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在北纬75…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1999,(7)
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于6月18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首次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的北极科学考察将在7-9月间进行。7月1日,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的近50名科技人员和20多名新闻记者将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奔赴北极。IBM 公司为首次远征北极的"雪龙"号的局域网建设和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提供了价值40余万元人民币的计算机设备。这是继1998年12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和1999年4月南极考察等活动后又一次得到 IBM 公司支持中国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1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可望被利用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上航线,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该航道的开通和利用能快速便捷地连接东北亚、欧洲、北美、俄罗斯,成为全球很重要的海上航行新通道。相比传统的航道,北极航道具有里程短、无海盗、无吨位限制等优势。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北冰洋海冰快速退缩,使北极航道的开通成为可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本世纪末,北冰洋夏季将成为无冰的海洋,北极航道有望全年通航。中国  相似文献   

8.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  相似文献   

9.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自1999年7月1日于上海正式启航起, 至9月9日靠港为止, 共历时71天。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北冰洋的海、气、冰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考察的具体科学目标有3个: 一是探讨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二是了解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三是了解北冰洋临近海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奇特的自然风景,还是神秘的极地动物,两极给过人们无数的猜测和想像。“科技论坛”上,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队长位梦华的精彩讲述,将我们带入了神奇的南北极。这里的一切,无一不透露着科学考察的艰辛。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南极考察和北极科学考察在南大洋和西北冰洋开展的连续围绕大气和表层海水pCO2及其相关参数观测和海气CO2通量评估,阐述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池的年际变化性,分析探讨其脆弱性,并展望了极区海洋碳池探测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2.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13.
正"雪龙"号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为尽快救援俄罗斯科考船,"雪龙"号选择了一条陌生的海路,进入更加陌生的海域,展开了一次置自己于险地的任务100年前,南极探险先驱斯科特丧生极地前,在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如果你能理解斯科特的大无畏,也就能理解"雪龙"号的冒险救援。"雪龙"号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航行的船只,破冰能力属最低级。为尽快救援俄罗斯科考船,"雪龙"号选择了一条陌生的海路,进入更加陌生的海域,展开了一次置自己于险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5-04-01至2015-04-15)1中国南极科考队凯旋[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10日,历时163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0月30日从上海起航,经由澳大利亚霍巴特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此后经由南极罗  相似文献   

15.
吴凡 《华东科技》2010,(5):75-75
<正>2010年4月10日,历经182天风雪洗礼、3.2万余海里的冰雪考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满载着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顺利泊岸,安全返回位于上海浦东曹路镇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16.
科普中国     
<正>国内史上最强科考启航8月28日上午,中国最先进的科考船"向阳红01"离开青岛码头,开始环球科考。这将是目前中国水平最高的一次环球海洋科考,也是首次整合大洋科考和极地科考的航程。19世纪,英国"挑战者"号为期4年的环球科学考察,奠定了海洋学的基础。"向阳红01"此次环球综合科考,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已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航次作业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这也是我国自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环球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1999,(9)
今年5月4日,我国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出发,到冲绳槽海域进行了试航和综合考察。这是为保证下月中旬 DY95-10航次的正式远洋科学考察作准备。本次出航历时14天,5月27日回到青岛。笔者作为中央电视台《大洋探宝》摄制组成员有幸参加了这次试航活动。海洋科学考察由来已久。由于陆地资源日渐枯竭,开发海洋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自从海洋——"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提出,并于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原则宣言以来,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公约》生效并成立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公约》规定:各国在提交给联合国两块各15万平方公里商业价值相等的海底区域后,由联合国保留一块,另一块由开发国进一步勘察,这个国家就成为海底先驱投资者。同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月28日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一周年。1年前,随着白皮书的发布,中国政府首次向外界清晰阐释了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并提出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冰上丝路")。这一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在"冰上丝路"沿线国家中,俄罗斯不仅是最大的北极国家,也是北上经北冰洋通向欧洲最短距离航道的必经国家,更是最先向中方提出共同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17,(2)
正2017新年伊始,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已在南纬60°、西经60°附近海域,开展了为期45天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此次远航也是这艘科考船的南极"处女航"。"海洋六号"南极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指出:"人类之所以高度重视极地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极和北极都最为‘敏感’,也最为单纯,它们也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