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编史学教程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史在中国步入“再建制化”发展时期之际,加强科学史基础课程建设对于科学史学科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编史学教程始设于1999年并持续开设至今,包括科学史学史、科学史子研究域中的编史方法及相关学术争论、以及科学史哲学(元历史问题研究)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意在帮助在读研究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史的学术流脉,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历史理论思维能力。这里所给出的是该教程的教学大纲及分类文献。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当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科学无非就是它的历史。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史也逐渐成熟,现在已成为公认的学科。科学史的发展自然也导致对科学史的历史研究,这就是科学史学史,也译科学编史学。而推动这门学科建立的正是本书的作者阿伽西。他的1963年论文“走向一种科学史学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也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口述历史是口述史料.推动口述史工作,目的在于推动为科学史研究服务的史料建设,而不是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口述史料是记忆类史料的主要品种;研究20世纪中国科学史,应该利用口述史料,但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参证;亲身经历20世纪科学事业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是口述史的重点访谈对象.当前从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组织者和采访者都应该加强对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整体图景的认识,同时在访谈中挖掘史实细节时必须遵循史学规范.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研究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科学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来自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多元的科学观,可以对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见解,也可以在其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以这样的方式从事研究,既会遇到误解,也另有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5.
著名印度学者恰托帕德亚亚在所著《人类学与科学编史学》一书中,就人类学和科学编史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为科学编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主要是在论述作者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并对"用人类学方法来理解和研究科学技术史"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波义耳和霍布斯关于实验科学何以可能成为知识的论战的分析研究,夏平和沙弗尔的《利维坦与空气泵》展示了实验科学形成时期科学为自己争取合法地位所采用的种种社会和政治的手段,并在科学编史学的意义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科学编史学的研究进路,为科学史的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科学鳊史学的立场,分析将人类学作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向度给科学史研究带来的变化以及编史学意义,追溯了它的发展历程,同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伽利略研究>、<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和<牛顿研究>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开创者和领袖人物柯瓦雷研究近代科学革命的三本代表作.通过评述科学思想史编史学纲领的基本特点在这三本著作中的体现,揭示了科学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及其可能具有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站在科学编史学的立场上,从方法论以及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探讨田野工作方法进入科学史研究的背景,田野工作在科技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这种新的工作方式的进入给科技史研究带来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而排除学生的多种假设,只验证其中的一、两种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情况出发,结合科学史中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此种现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适当建议.以期对新课改以来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连音符的产生和种类,尤其是对各种连音符的时值计算作了详细论述。而切分节奏从切分法和音值组合入手,分析切分节奏的形成和各种类型,以及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朓""肭"考释     
"朓"朒"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两个专用名词,它们的含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演变,前后经历过对日食的描述、对月相的描述和作为计算日月运动不均匀性时的修正值这三个阶段.词义的变迁,包含了古人对天象理解的过程,从汉朝的"日月乱行",到唐朝僧一行<大衍历>里将其作为"理数然也" ,是概念上由"变"至"常"的一次比较特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16.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17.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9.
对语气副词"偏"、"偏偏"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考察,揭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区分了“小康”和“小康社会”,分析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