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铜基无铬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工艺。通过添加非铬助催化剂并采用压热反应工艺可制得热稳定性好、活性温区宽(250~480℃)的新型铜基变换催化剂。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高变催化剂。该催化剂特别适合于低能耗合成氨工艺,如LCA工艺、AMV工艺。空速、热冲击和硫化氢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考察。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制的铜基催化剂的体相结构中有CuMn_2O_4相存在。该相的存在是催化剂耐热性能好的主要原因。工业应用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2.
担载型无铬铁系水汽变换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负载在堇青石和γ-Al2O3载体上的活性组分存在的晶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堇青石载体表面负载组分形成了具有钙钛矿结构的LaFeO3晶相,而在γ-Al2O3载体上未形成诸如LaFeO3等晶体化合物,由于这两种负载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存在的晶态不同,二者的变换活性相差甚大,堇青石作载体的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明显高于γ-Al2O3作载体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性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分析,指出用氨水作沉淀剂,共沉淀法制备主组分为铁、镁和锌的无铬铁系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催化剂时,重现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锌和镁的沉淀不完全。从催化剂组成的稳定性、制备的经济性以及反应性能等方面阐明了氢氧化钠是比氨水更优选的制备无铬铁系催化剂的沉淀剂。通过对催化剂的晶相分析和酸度测定,指出催化剂中的钠是降低催化剂的酸度使其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大  相似文献   

4.
浸渍法制备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浸渍型CO高变催化剂还原和测试 ,对比表面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催化剂在 35 0℃时 ,常压活性可达 80 % ,低压活性也达 6 0 %以上 ,低汽 气比特性明显 .经 10 0h寿命试验和硫中毒实验 ,催化活性无明显变化 .对变换后尾气分析 ,并未发现F -T副产物生成 .  相似文献   

5.
无铬中变催化剂的XRD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X光衍射作研究手段,对无铬中变催化剂的氧化态还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铬中变催化剂氧化态是非晶态的r-FeOOH,还原态主要是一种反尖晶石结构,主要物相为Fe3O4,MeO,(Me,Fe),Fe2O4,CeMe5等,并研究了Me(NO3)2助剂的含量对活性XRD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母体相组成对CO低变铜系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XRD、TPR、TPD和活性评价装置等技术设备,研究Cu-Zn-Al催化剂母体相组成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体为HZ相的催化剂活性高,母体为FC相的热稳定性好,母体以ML相为主相的催化剂性能差。通过选择适宜的Cu/Zn/Al比和控制制备条件,获得适宜比例的FC、HZ、ML三相态混合母体是制备性能优良的低变催化剂的基础。制备出了活性高、热稳定性好的CO低温变换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合成甲醇铜基催化剂CuO/ZnO/Al2O3进行了性能研究,以及在其基础上添加少量的Mn之后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ZnO/Al2O3和CuO/ZnO/Al2O3/MnO2催化剂,并通过固定床反应器测试了催化剂的初活性及耐热后的活性,同时利用XRD、TPR实验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铜基催化剂CuO/ZnO/Al2O3中添加少量的Mn之后,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即抗热性能)有所提高,经耐热后催化剂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铜锰基催化剂,研究了加入不同助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助剂对催化剂的性能影响不同,对催化剂活性促进作用的顺序为K〉Ce〉La〉Pr〉Co〉Al〉Mg〉Cr;掺杂少量的K2O对CuO—MnO2催化剂的活性和耐热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工业堇青石和γ-Al2O3作载体,用浸渍法制取了无铬铁系变换催化剂,实验发现,这类催化剂的变换活性与载体性质,活性组份负载量和焙烧温度有关。经550℃焙烧,堇青石载体负载量在10%-15%,γ-Al2O3载体负载量15%-20%的情况下担载型催化剂具有最佳变换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浸渍型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中加入不同浓度、不同类型的稀土元素 ,对其活性、比表面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催化剂加入Ce(NO3) 3.6H2 O后可以大大提高其高温活性和热稳定性 .这将有利于工业生产 .其中尤以加入 1%左右的Ce(NO3) 3·6H2 O的催化剂的活性提高最为明显 .在同等测试条件下 ,所制得催化剂样品的活性已达到现行工业产品 .对变换后尾气分析 ,并未发现F -T副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1.
Nitrogen and sulfur doped 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and UV-visibl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DRS).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MO).The effect of the dopants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iO2 was studied by 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The orbital hybridization resulted in energy gap narrowing and electronic delocalization in the crystal of doped TiO2.Mobile electrons of varied energetic states could offer enhanced electron transfer,together with optical absorption improv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ping elements of N and S play a cooperative role in the modification of electronic structure,which enhances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The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absorption edges of N-doped TiO2,S-doped TiO2,and N,S-codoped TiO2 are 420,413,and 429 nm,respectively,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13.
该研究测定了278.2K~318.2K间的五个不同温度下水—甲酰胺混合体系的密度与粘度,由此求得了体系的过量体积V~E、过量粘度η~E及流动过程的过量自由能G~E,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各过量函数的最小二乘回归系数。最后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角度对结果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脉宽20ps、脉冲序列能量约40mJ的锁模Nd:YAG线偏激光泵浦高压氢,在365至605nm范围内获得的70余条受激喇曼散射(SRS)谱线.经分析,这些谱线分别与氢的振动喇曼频移4156cm~(-1)和4144.2cm~(-1)的一些反斯托克斯(AS)谱线及由它们激励产生的各阶转动SRS谱线(转动喇曼频移为587cm~(-1))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TPR,TG和DTA技术研究了铬铬系中变催化剂中Fe_2O_3的还原历程及CeO_2对其还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的基本还原历程为Fe_2O_3→Fe_3O_4→Fe,其还原模型为核化模型,还原活化能Er=55.53KJ/mol.CeO_2对铬铬系中变催化剂还原性能的改善,在CeO_2含量为3wt%时最为显著,它既起结构型促进作用,也起电子型促进作用。提出了CeO_2促进还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人类6号和18号染色体易位的病例。经细胞遗传学检查证明患者的核型为46,XXt(6;18)(p25;q21.3)。此患者临床表型正常,但先后生过两个严重唇裂、腭裂的婴儿,且生出后不久均死亡。本文对衍生的易位染色体来源、婴儿死亡的原因及生育正常后代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测绘了新合成的14个2-(2-取代乙烯基)-5-联苯基(口恶)唑及中间体2-甲基-5-联苯基(口恶)唑的核磁共振谱图,对这些谱图进行了分析。确定图中各峰的归属;通过双键上二个氢偶合常数的研究。确认这些化合物具有反式结构;并对这些化合物的 UV,FL 产生的原理进行阐述。解释了此化合物 FL 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多种去耦方法及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包括反转门控去耦、非畸变极性转移增强技术、二维13C—1H相关谱、二维1H—1H相关谱、二维J分解谱)研究了新型萘酚类二当量青成色剂1-羟基-4-(甲磺酰基乙氧基)-N-正十六烷基-2-萘甲酰胺(2-CC)分子中13C—1H间的耦合作用.在此基础,归属了2-CC分子中碳和氢原子的化学位移信号;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分子中氢键和虚假远程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2-苯基-8-羟基喹啉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苯基-8-羟基喹啉可与锂离子以1:1的比例形成配合物;对比研究了2-苯基-8-羟基喹啉锂和8-羟基喹啉锂的荧光性质,前者的荧光发射峰位置较后者红移了37 nm.从而说明苯环的取代增加了有机配体π-π共轭的程度,使HOMO-LUMO之间能隙变小,引起发射峰红移.  相似文献   

20.
用 ab initio SCF 方法计算了 Li_2原子簇上束缚 H_2的振动力常数及键长曲线,给出了 Li_2-H_2体系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H_2的非解离缔合态导致束缚H_2伸缩振动频率的红移,这种现象对 H_2的表面解离吸附起着重要作用。用离域收缩概念对这种现象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