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回顾了1975—1986年福建省古田水库开展的"人工降雨效果及其检验方法研究"随机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及成果,以及该项目完成之后福建省开展的人工增雨、防雹等相关科研工作及成果。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古田人工增雨效果检验试验基地情况,并展望了试验基地未来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目前,江苏省产学研结合主要包含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结合,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结合两种模式。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跨区域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各地政府、企业群策群力,联合攻关,一个个科技共享平台正在日趋完善。本刊就苏南三市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采访,以期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提升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人工增雨是一项降水天气条件和科学的作方法相结合的技术,只要科学地分析产生降水的大气系统,抓住有利时机,以正确的作业方法,把催化剂及时准确地送入云层的适当部位,才能取得较好的作业效果。本文根据三江源地区天气变化的特点,结合近几年人工增雨的一些经验和人工增雨的技术,提出以下一些大气判断和实际作业的基本方法以供各作业点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合人工增雨理论对长治市多年来利用"三七"高炮、火箭弹实施人工抗旱增雨作业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并详细介绍了在实际地面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的作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集中体现和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提高江苏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战略转变的关键性举措。苏南科技创新在江苏经济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决定着江苏经济的未来。2004年8月国中旬至9月中旬,江苏省省政府研究室派出专人先后到苏州市区、张家港市、常熟市、吴中区、吴江市、昆山市、常州武进区、江阴市和无锡滨湖区、惠山区等地,与当地各市(区)分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企业家进行座谈,并考察了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撰写了长达数万字《苏南科技创新调查》,本刊将分期独家刊登这次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多年来果洛地区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和研究经验,谈了对人工增雨的几点认识,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工增雨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实施作业人员的理性认识,希望能在对今后果洛地区空中水资源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实践工作中针对人工增雨防雹弹的安全管理相当重要,应当以切实的态度和良好的思想予以有效的改进。本文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现代化的人工增雨防雹弹安全管理细节,同时对管理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的问题和应当不断予以加强改善的部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不断地促进人工增雨防雹弹安全管理效益的增强,为新时期更好地、更加高质量地完成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苏南地区历代人才辈出,仅苏州历史上就出了50名状元,常州武进、无锡宜兴、苏州常熟等无不以崇尚读书闻名。在当今两院院士中苏州占80余住,无锡也有近70人,宜兴还享有“教授之9”的美誉。苏南籍的众多科学家以各自的独特建树,活跃在海内外的科学舞台上。为反映这些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本刊编辑部从这一期起推出“苏南籍科学家列传”专栏,向读者陆续介绍部分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分析了2019年6月1日和14日洱海流域增雨作业过程,并对增雨效果进行了分析检验.“06.01”过程受高空槽和切变线的影响,“06.14”过程受孟加拉湾低压槽影响,充沛的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必要条件.洱海流域初夏人工增雨作业目标云为混合云,中心强度在35~40 dBz之间,回波顶高为5~7 km,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ertical Integrated Liquid water,VIL)大于0.4 kg·m-2,低层速度辐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后雷达回波增强,30 dBz的回波面积明显增大,降水强度上升,作业影响区降水量比非作业区高,作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03年,苏南以占全国0.3%的土地、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7%的GDP、71%的固定资产投资、12.1%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4。如果将苏南放在江苏之外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间进行比较排序,那么,是年苏南的GDP位居第4.仅次于广东、山东、浙江;进出口位居第3,仅次于广东、上海: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皆居第2,仅次于广东,这一比较,使原本枯燥的数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显示出苏南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图景,“苏南模式”在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实现了再铸辉煌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