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以浓度为5.0×105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研究了温度(15、25和35℃)对南湖水体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种轮虫种群密度及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结果显示 ,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斜生栅藻浓度均仅对轮虫的幼体阶段历时和产卵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三类食物中蛋白核小球藻是轮虫种群增长的最适藻类食物 ;若以斜生栅藻为食物 ,轮虫种群增长的最适浓度为 6.0× 10 6cells/ml.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极显著地缩短 ,但温度对其产卵量无显著的影响 :30℃下该种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 .  相似文献   

3.
食物、光照及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Mueller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增殖率和所达到的最高种群密度的结果显示:自然光照条件下种群增殖率要高于全暗条件。自然光照条件下以小球藻Chlorella sp和酵母混合为饵科组的种群饵科效果最佳,小球藻组次之,酵母组最差;以小球藻为饵料,自然光照条件相同,分别接种1,10,20,25,30/mL中,种群日平均增殖率以接种1/mL最高(0.4326),但到达蜂值最晚。可达最高种群密度以接种30/mL的最高(60.4/mL)。轮虫增殖率在相同光照条件下,以小球藻为饵料最大。接种密度以20-25/mL适宜。  相似文献   

4.
利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探讨了在不同温度下有性生殖种群是否表现出较高的适合度,这种优势是否在形态上有所体现.观察并比较了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种群在15,25和35℃条件下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适合度参数)以及个体的5项形态学指标(背甲长、背甲宽、中棘刺长、中棘刺间距和侧中棘刺间距).结果表明,有性生殖种群的适合度显著高于孤雌生殖种群(P<0.05);有性生殖种群个体的大小显著小于孤雌生殖种群个体(P<0.05),这也是导致有性生殖种群具有较高适合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以浓度分别为3.0、6.0、9.0、12.0和15.0×106 cells/m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为25±1℃下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群体累积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其种群增长率、体长和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种群增长率、体长和卵体积皆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关系为Y=0.1768+0.0565X;体长(L,μm )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回归方程为L=138.1577+4.8279X;卵体积(Ve,×103 μm3)与食物浓度(X,×106 cells/ml)间的关系可描述为Ve=375.8776+19.9560X.此外卵体积(Ve,×103 μm3)与体长(L,μm )间呈显著正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Ve=29.3382+2.8971L.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温度对方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和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实验用轮虫来自武汉东湖,分别在20,25和30℃3个温度条件下进行单克隆培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不同阶段的发育历时逐渐缩短.在30℃时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达到最大值,平均世代时间最短.因此,本文推测方形臂尾轮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但其对轮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尚无从知晓.本文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应用种群增长、休眠卵产量和生命表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吡虫啉(0、1.56、3.12、6.25、12.5、25、50和100 mg/L)对其种群增长和生命表统计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浓度对轮虫存活(以生命期望为指标)、发育(世代时间)、生殖(净生殖率)和种群增长(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增长率)等参数均有显著性影响(P<0.01),但对有性生殖(后代混交率、种群混交率和休眠卵产量)等参数都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12.5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种群增长率显著升高(P<0.05),而50和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种群增长率则显著降低(P<0.05).3.12~12.5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延长(P<0.05),而25~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生命期望则显著缩短(P<0.01).1.56~12.5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P<0.05),净生殖率显著升高(P<0.01),而50~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世代时间显著缩短(P<0.01),25~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轮虫的净生殖率显著降低(P<0.01).50~100 mg/L吡虫啉处理组中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吡虫啉浓度与轮虫存活、发育、生殖和种群增长等参数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监测吡虫啉的慢性毒性时,净生殖率是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运用群体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时,产雄卵的混交雌体、雄体和产休眠卵的雌体的出现时间分别为第0.5、1.5和2天;当食物浓度为5.0×106cells/mL时分别为第0.5、1.5和3天;当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时则分别为第0.5、1和1.5天.在10天的培养过程中,非混交雌体和产雄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均在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时最高,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和5.0×106cells/mL之间无显著差异;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以食物浓度2.0×106cells/mL时最低,其余二浓度间无显著差异;雄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在各食物浓度下无显著差异.雄体生产量和总雌体生产量的比值以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时最大,其余两浓度间无显著差异.当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时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最低;2.0×106cells/mL和5.0×106cells/mL时较高,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而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则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9.
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 研究了水温分别为(17.8±1.3 )℃和( 23.3±1.9 )℃条件下, 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 种群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当水温为( 17.8 ±1.3 )℃时, 轮虫密度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而轮虫种群增长率则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2) 当水温为(17.8±1.3)℃时, 饵料和接种密度均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显著影响, 水温为( 23.3 ±1.9)℃时, 饵料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显著影响, 而接种密度对种群增长影响不显著; 3) 这3种生态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水温为( 23.3 ±1.9 )℃、接种密度为轮虫100只/mL、饵料为酵母60g/ (亿个·d).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一种基于微卫星的分子标记,无需预知遗传背景即可研究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适合大规模的种群遗传研究)的方法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 florus)进行PCR扩增,优化出适宜的ISSR-PCR反应体系,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6条具有良好多态性和重复性的ISSR引物.研究结果显示,萼花臂尾轮虫简单重复序列以(AC)和(AG)的两碱基重复为主,筛选出的ISSR引物扩增共得到114个位点,66个多态位点,多态性高达57.89%,高于常用于该物种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线粒体COI基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起始食物浓度和温度对舞行波豆虫(Bodo saltans)种群生长的影响.在起始食物浓度分别为2.10×106,2.80×106,4.20×106,6.40×106mL-1的条件下,B.saltans种群生长率分别为0.116 6,0.137 6,0.120 2,0.112 8 h-1,相应的世代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芜湖市镜湖水体中的11个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克隆为对象,在(25±1)℃,0.5×10~6、1.0×10~6和2.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Scenedemus obliquus)密度下,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多样性.结果表明,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种群中的平均混交率和平均受精率与食物密度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克隆多样性,食物密度、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密度、平均混交率和平均受精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研究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参数的克隆在所有的食物密度和克隆组合中,克隆2在2.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的种群增长率和最大种群密度均最高,克隆3在1.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平均混交率最高,克隆3和9在2.0×10~6个细胞/m L食物密度下的平均受精率最高.因此,在开展角突臂尾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拟首选克隆2和2.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密度;而欲开展角突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批量生产,则拟选择克隆3和1.0×10~6个细胞/m L的斜生栅藻密度.  相似文献   

13.
两种抗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抗生素,即氯霉素(Chloromycetin)和烟酸氟哌酸(Nicotinic Norfloxacinum)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氯霉素对轮虫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影响(P<0.01),浓度为0.012 5 mg/mL时可促进种群增长,当浓度增加到0.025 0~0.050 0 mg/mL时,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050 0 mg/mL的浓度抑制作用明显;不同剂量的烟酸氟哌酸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亦有明显的影响(P<0.01),低剂量组(0.250 0和0.500 0 mg/mL)可促进种群增长,而高剂量组(0.75和1.00 mg/mL)则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度与食物对老年低额溞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三个温度梯度20℃,25℃,30℃下,以Banta培养液、小球藻和酵母等三种食物培养老年低额溞以探究食物与温度对老年低额溞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小球藻为食物时老年低额溞在20℃时的净生殖率Ro(ind.)和内禀增长率rm(d-1)分别为188.41和0.394,25℃为156.08和0.5,30℃为93.12和0.58,以Banta培养液为食物时则分别为265.19和0.401,153.39和0.436,99.8和0.541,以酵母为食物时则分别为65.01和0.335,24.73和0.472,10.56和0.311.其中内禀增长率以30℃时小球藻组最大,净生殖率以20℃时Banta培养液组最大.  相似文献   

15.
进行不同饵料、温度对唇鲋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饵料实验设计为2组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每组粗蛋白含量为4个梯度33%、36%、39%和42%,分别使用鱼粉和豆粕来调节。结果显示,经40d不同饲料的投喂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饲料中鱼粉、豆粕比例的增多,粗蛋白含量增高,其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有依次增大的趋势,相对应的饲料系数依次降低。对比投喂相近粗蛋白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的增重效果,鱼粉组优于豆粕组饲料(P〈0.05)。配制唇鲋的人工饲料,应以添加动物性蛋白源为主,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42%以上。水温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16℃、20℃、24℃和28℃,经56d在不同温度条件的饲养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24℃时最大,16℃时最小。相对应的饲料系数,24℃时最小,16℃时最大。综合比较分析,24℃水温的养殖效果较好,其它依次为28℃、20℃和16℃。  相似文献   

16.
饵料、温度对唇(鱼骨)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不同饵料、温度对唇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饵料实验设计为2组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每组粗蛋白含量为4个梯度33%、36%、39%和42%,分别使用鱼粉和豆粕来调节。结果显示,经40 d不同饲料的投喂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随着饲料中鱼粉、豆粕比例的增多,粗蛋白含量增高,其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有依次增大的趋势,相对应的饲料系数依次降低。对比投喂相近粗蛋白饲料鱼粉组和豆粕组的增重效果,鱼粉组优于豆粕组饲料(P<0.05)。配制唇的人工饲料,应以添加动物性蛋白源为主,粗蛋白质含量应达到42%以上。水温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16℃、20℃、24℃和28℃,经56 d在不同温度条件的饲养后,体重增长有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表现为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24℃时最大,16℃时最小。相对应的饲料系数,24℃时最小,16℃时最大。综合比较分析,24℃水温的养殖效果较好,其它依次为28℃、20℃和16℃。  相似文献   

17.
在小球藻的基础上分别添加鱼黏液、鸡蛋黄和鲜豆浆,以常规小球藻培育为对照组,采用3种不同强化剂培育轮虫20 d,研究不同饲料组轮虫的密度和怀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饵料组,轮虫密度各组间差异显著,鲜豆浆组轮虫的密度最高,达到600个/m L,其次是鸡蛋黄组,最高达到480个/m L,鱼黏液组最高为250个/m L,小球藻对照组最高为200个/m L。对照组与鱼黏液组、鲜豆浆组、鸡蛋黄组差异显著(P 0. 05)。不同组轮虫怀卵量差异显著,鲜豆浆组出现两次高峰,分别为第10 d达到910个/m L,第18 d达到最高920个/m L,其次为鸡蛋黄组,也出现两次高峰,分别为第13 d达到630个/m L,第20 d达到660个/m L,鱼黏液组和小球藻对照组最高分别为400个/m L和310个/m L。研究表明,投喂鸡蛋黄和鲜豆浆对轮虫的繁殖和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提高轮虫质量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pH值对草履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pH值对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种群增长的影响。在酸性较强(pH为3.0和4. 0)的环境下草履虫均死亡。pH为4.0-10.0时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H值对草履虫的密度和种群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草履虫对酸的耐受范围在5.0-7.0之间;而在弱碱性环境下,pH在8.0时草履虫的密度和种群增长率较大,并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