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核电的发展,AP1000作为第三代核电的代表,首次提出了非能动的理念,其放射性废物处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AP1000核电站首次提出了厂址废物处理设施(SRTF)的概念,对传统核电厂单堆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进行了改进。该文仅对AP1000核电厂的放射性废液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核电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有机废液是有机废液的一种特殊的种类。随着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在核设施的运行、维护、退役等过程会产生一定量的放射性有机废液。且放射性实验室、环境监测单位以及核技术利用单位也会产生少量的放射性有机废液。放射性有机废液通常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以及热分解、生物降解和辐照分解等物化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有机废液的使用、贮存、处理、处置等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由于其中通常含有放射性核素例如铀、钚、铈、锶、铯、钴等,因而造成了该类废液处理、处置极为困难。本文通过过放射性有机废液的来源种类等进行调研分析,研究了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方式,并对现有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核电反应堆产生的乏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国际上开展了分离/嬗变和先进核燃料循环的研究.其中,从核废物中分离回收次要锕系和长寿命裂变产物是关键步骤.乏燃料后处理和高放废液分离一体化流程与现有乏燃料处理处置方式相比,流程简单、二次废物少、经济性高,更能满足先进核燃料循环的分离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在乏燃料后处理和高放废液分离一体化流程研究方面的成果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高放废物处置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能否安全处置是公众关注的问题,是影响核电发展的关键,世界有关科技人员正在为攻克这一堡垒而努力。本文从任务提出、解决途径、采取措施、现状和问题等方面作了分析和评论,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用动态法测定了铯在某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研究了水相pH值、土壤粒度及铯溶液浓度对土壤吸附铯的影响。pH值、溶液浓度越大,土壤平衡吸附量越大;土壤粒度越小,土壤平衡吸附量越大。用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对铯的最大吸附率为65.9%,吸附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6.
 盘点了2017年国际上在核能科技重点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与开发进展情况,讨论了核能科技领域的一些前沿及热点问题,重点回顾了第四代反应堆、第三代反应堆先进技术、数字反应堆、核材料、放射性废物与乏燃料处理与处置、核安全立法及公共政策等领域取得的部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核能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即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在介绍国内外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面临的挑战:处置库场址地质演化的精确预测、深部地质环境特征、多场耦合条件下(中(高)温、应力作用、水力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辐射作用等)深部岩体、地下水和工程材料的行为、低浓度超铀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随地下水迁移行为及处置系统的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过程中,核素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对核废物安全处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高放废物处置场花岗岩裂隙填充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实验和微观表征技术研究了复合胶体作用下Sr在花岗岩裂隙填充物中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腐殖酸胶体与针铁矿胶体结合成为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方式,主要依靠针铁矿胶体中所含羟基与腐殖酸胶体中所含羧基发生配位体交换反应,复合胶体以针铁矿胶体为主导,腐殖酸附着在针铁矿胶体表面;pH和固液比对复合胶体体系对Sr的吸附行为影响较大;通过改变溶液中Sr离子初始浓度进行等温吸附方程的拟合表明,该吸附体系的吸附为单层吸附且反应更快。结果可为放射性废物处理场中Sr的吸附行为提供科学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核电建设的快速发展,后期核电运营及退役产生的低中放废物将逐年增多,鉴于目前的已建处置场的规模已不能满足未来低中放废物处置的需要。可以预见,将有新的处置场需要规划建设。本文借鉴国内外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场的设计经验,介绍处置场的处置工艺和规划设计等主要方面,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核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液。放射性废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进入环境。在大型核设施运行单位一般均设置有固定式工艺的放射性废液处理装置。一些核技术应用单位产生的少量零星废液,以及固定式装置不便处理和无法处理的废液、核应急、核设施退役等领域,移动式放射性废液处理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移动式放射性废液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以期为移动式放射性废液的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苗俊婷 《科技信息》2011,(23):60-60
核科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多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就常用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文献中用粘土矿物吸附重金属离子,使含重金属的废水净化。活性白土处理放射性废水,焦碳、煤渣、氧化钙等处理放射性废液等但黄河泥沙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尚无人研究。本文根据黄河流域八省区会议的意见,对黄河泥沙吸附铬离子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3.
高放废液固化处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放废液是伴随着核能的利用和发展而产生的。高放废液处置和管理之难,一直是各国环保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高放废液固化处置的五种方法:水泥固化、玻璃固化、陶瓷固化、玻璃-陶瓷固化、人造岩石固化,概述了各种固化体的固化原理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地下处置放射性废物的几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处置场所的选择、岩石渗流及放射性核素与岩石的化学反应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室的安全性取决于对央事地下水尖流的有效阻滞。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地下处置放射性废物的几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处置场所的选择、岩石渗流及放射性核素与岩石的化学反应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室的安全性取决于对岩石中地下水渗流的有效阻滞.  相似文献   

16.
核电是清洁的低碳能源,是实现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选择,其放射性排放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该文通过构建统一的评价边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方法,分环节定量测算了核电与其他发电技术的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并基于文献调研,分析和估算了单位发电量的大气污染物(SO_2、 NO_x和PM2.5)和放射性排放;最后对不同发电方式的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物和放射性排放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使单位发电量碳排放降低90%以上,并大幅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而核电对公众的放射性影响与煤电相当,或低于煤电。因此,应大力加强核电的公众可接受性的科普教育,制定持续稳定的核能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动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废物处置中的地质学问题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是一个涉及放射性化学、原子物理、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土木工程学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由于处置库建设的主体工程是地质工程,因此地质工作在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指出了低中放射性废物和高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强调了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物岩石、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等地质工作在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顾文斌 《科技信息》2009,(32):35-35,37
核能的运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对能源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解决国内能源紧张的同时其相应地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核能废物即放射性废物民事侵权问题,如何合理地分配权利与义务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在此方面虽然有些零星规定,但基本上是从环境保护法的角度而非从民事角度做出的规范,笔者认为应当在明确放射性废物界定的基础上确立放射性废物民事侵权的无过错归责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保险公司承担损失为主与侵权人承担损失为辅的赔偿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于2007年经原国防科工委批准成立。实验室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发展方针为指导,按照"区域急需、国家领先"的要求,遵循"育人报国、创新超越"的理念,坚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防科技战略重点,以国家核能开发战略和核设施及退役产生的核废物及其引发的相关环境安全问题的技术需求为引导,主要围绕放射性废物处理材料、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废物的环境安全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核废水的处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着重介绍了处理含锶放射性废水的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吸附法,简单介绍了膜分离法和生物法的研究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这也是今后含锶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