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与一位搞科研的朋友聊天。一所国外大学邀请他出国做研究,可当他与妻子商量时,妻子不容置疑地说:“当前孩子太小,家里没有爸爸不行!”这位朋友感到妻子不支持自己的事业,心里很苦恼。  相似文献   

2.
 一天中午,校园的商品街上有个店主和一个博士生在吵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个博士生拿着体重秤要换纽扣电池,店主找出合适的电池,博士生拆开包装,把电池装在体重秤上,然后才问:“多少钱?”当得知需要5元时,博士生说:“淘宝网上5个这样的电池也不需要5元!”店主说:“我们这里不是淘宝网,再说你都已经拆封了。”博士生说:“你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我有权不买!”店主说:“你走,我不卖给你了!”他们一直从店门口吵到了马路当中。见有很多人围观,博士生说:“我给你10 元钱好了,但道理我是要说清楚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认死理”。  相似文献   

3.
 得知您生病时,“老师病危”,简短的四个字让我一颤,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相信坚强的您一定会挺过来。我时刻关注着来自北京的消息,“控制住了,但情况不好”“老师可能扛不过去了”,消息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糟糕。  相似文献   

4.
 我与学杉交往近20年,知道他在写一本信息科学的书,期盼早点拜读。2016年4月闫氏大作《信息科学:概念、体系与展望》(下称《信息》)终于摆在案头,但年高体衰,诸事缠身,一时没有勇气开卷研读。学界朋友命我写一篇评论文章,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钟义信更将其作为任务下达于我,宣称这是中国信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还扣上一顶颇能激励虚荣心的帽子:“此文作者非你莫属”。友情难却,上命难违,闫著学术诱惑力强劲,迫我在闷热熬煎的7-8月间初读这部专著,草草“焖”出这篇文字。作者申言要把此书写成“启人心智的信息科学读物”(724页),自设标准不低。我读得不全不精,但所受启发良多,深感眼界大开,也生发出许多须商榷的问题。这恰好表明作者实现了他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个年轻人应邀回国参加一所重点大学举办的“ 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他告诉我一些会议情况。这个论坛是这所大学吸引并选拔海外学术人才的方式之一,此前已经举办了3 届。在会前几个月,相关会议申请事项已经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公告。据说这次会议从众多申请者中筛选出200 余人,参会人员由学校提供国际旅费和食宿。我很推崇这种人才展示和选拔方式和风格,似乎有点“打擂台”的味道,很有意义。它不同于一般国际专业学术会议。那些会议中的参会人员学术水平良莠不齐,且不乏有人利用开会的机会去海外旅游。然而,这个“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不同,首先是参会人员“年轻”,所有获准参会人员均为40 岁以下(以申请国家“青年千人”年龄为限)。此外,科研国际化经历和成果都基本上“拿得出手”(毕竟经过筛选)。尤其对于那些“成果丰硕”“身手不凡”的海外青年学者来说算是一个展示才华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6.
马臻 《科技导报(北京)》2016,34(22):106-106
 半年前,我路遇一位青年教师,他告诉我,今年他没有招到博士生--虽然有3名考生报考,但无一人通过专业笔试。今年我也没有招到硕士生,这是我成为研究生导师6年来的头一回。这两件事情使我体会到:青年教师要维持课题组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申请项目、指导研究生做科研,还要明白研究生招生的那些事。而在这方面,我走过不少“弯路”  相似文献   

7.
 本来想写“ 博士生缺乏创新该赖谁?”,因为觉得有些博士生在担忧自己能否通过答辩时,“杠杆”通常是“创新”,导师总是拿“创新”要求博士生和他的博士论文,博士生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论文穿上“创新”这件外衣,有时候,你会发现这中间有些博士生其实还不明白什么叫“创新”。  相似文献   

8.
 近几个月,我参加了一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会和结题验收会。深深体会到,成功申请并执行“973”项目,要过7道“坎”。  相似文献   

9.
马臻 《科技导报(北京)》2017,35(10):107-107
 “把不成熟的技术转让给企业就是耍流氓!”近日,一位郑姓科研工作者在其科学网博客上谈到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让产生的经济纠纷。据这位科研工作者透露,他一位朋友的企业从事药物中间体合成,但缺乏技术研发能力,便花了100多万元从一位大学教授那儿买了一套生产工艺。投产试车半年多,却始终没能生产出合格品,企业频临破产。这位朋友后来才知道,该生产工艺只是实验室的小试成果。而该教授坚称,企业未能生产出合格产品,是企业生产设备、操作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把不成熟的技术转让给企业就是耍流氓!”近日,一位郑姓科研工作者在其科学网博客上谈到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让产生的经济纠纷。据这位科研工作者透露,他一位朋友的企业从事药物中间体合成,但缺乏技术研发能力,便花了100多万元从一位大学教授那儿买了一套生产工艺。投产试车半年多,却始终没能生产出合格品,企业频临破产。这位朋友后来才知道,该生产工艺只是实验室的小试成果。而该教授坚称,企业未能生产出合格产品,是企业生产设备、操作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带研究生是科研工作者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上两期分别介绍了“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如何指导研究生撰写科研论文”。内容源于我2016年12月15日在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沙龙”上作的报告。本期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我如何与研究生打交道,内容取自于当时和听众的现场交流。  相似文献   

12.
 时间和空间存在,尺度存在,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体论意义上的,又叫“本征尺度”)也存在。对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让“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操作尺度”(方法论意义上的,又叫“表征尺度”)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相契合(认识论意义上的)。这是生态学实验时空尺度关联实在论。在具体的生态学实验过程中,有些生态学家或坚持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不存在,或坚持其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认识,从而走向工具论和经验建构论(反实在论)。这种立场与生态学认识的基本宗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违背,应该抛弃。而且,某些生态学家或出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身认识的困难,或出于“不发表便出局”及其他原因,一是将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之时空简化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没有考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普里戈金的“内时间”乃至引伸出来的“内空间”时空观,以及莱布尼兹的关系“空间观”乃至引伸出来的关系“时间观”,二是没有选择恰当的“粒度”和“幅度”进行实验,造成“用度失当”之误,三是没有进行充分的多尺度分析,造成“聚集偏差”,四是没有建构合适的模型,造成“鼠夹捕象”现象,五是没有正确识别“特征尺度”,造成“生态学谬误”。生态学实验者应针对上述不足,坚持正确的时空观,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对生态学实验对象尺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营养与健康科研工作已经30载有余,近10年来也致力于营养科学普及,曾于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如同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一样,“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让我倍感鼓舞。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就要到了,我对“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活动主题非常赞同,也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4.
 2014年4月21日,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一项“石头剪刀布”游戏作为研究模型的研究论文“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社会循环和条件反射”发表在电子预印本文献库(arXiv.org)中。论文中称所发现的“赢家留,输家变”的策略,可以带来更多人类决策模式的研究。科学网、果壳网、人民网以及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媒体均报道了此项研究。随后不少网友暗讽其为“无用”科研:“这项研究没有任何价值”、“科研人员不应做如此‘无厘头’的研究”,更有网友提出这是在“浪费国家科研经费,涉嫌学术腐败”等。但科学界对此项研究的价值却持肯定态度,并指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一项看似“简单而有趣”研究,由此引起不小争议。  相似文献   

15.
 2016年8月初,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参加学术会议,顺访了明尼苏达大学的几个同行教授。彼此交流一下目前在做什么,有什么进展。其中一位教授把他最近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告诉了我。我暗想:“你就不怕我把你的想法偷了?”他肯定没有设防,当然我也绝没有想偷他的idea的想法,倒是他的研究对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很有启发。当然我也和盘说出了我的实验室在做的题目和进展--以示公平和以诚相待。我们互相提了不少建议,都觉得这些讨论挺有用,聊得很开心。另外两位教授带我去他们的基地,看他们培育的、最近准备命名的新品种,其中一位教授还将和我开展一个小的合作项目。这些开会和交流对自己科研的提升很有帮助,特别是知道别人的实验室眼下正在做什么,和同行进行实质性讨论,可以让自己的科研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16年情人节前3天,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不管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定被大众媒体对于这一重磅消息的海量报道所淹没。这种极其微弱的“涟漪”,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8.
 2015 年10 月12 日,以“未来机器人:展望与科学挑战”为主题的“双清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刘静的本行虽然不在机器人领域,但因为他在液态金属机器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受邀参加此次论坛。他的报告“液态金属可变形柔性智能机器及其异力学效应”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研究机器人的专家们认为“液态金属机器”将是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我看了一份材料,说“机器人革命”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创新”无疑是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尽管我们知道人类的学习或创新是通过观察与模仿,凡是创新型的人才都有共同的行为及基因,然而鲜有书籍或培训课程诠释何为创新者的基因。大多数创新思维培训课程不断在赘述限制人们创新思维的因素,但并没有系统地告诉人们如何植入创新基因。美国作者杰夫·戴尔、赫尔·葛瑞格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的《创新者的基因》一书,令人脑洞大开,不仅可以让读者获得许多创新方面的知识,也为读者揭示了创新者的奥秘,对指导创新实践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