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辟有一个“人物评传”栏目,专门刊登科学家评传文章。《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就是从《自然辩证法通讯》人物评传栏目中精选的44篇文章汇集而成的。这些文章在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还通过代表性科学家的个体故事去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反映科学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这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为读者展示了44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通过他们的选择、担当、奉献甚至牺牲,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展现出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争论与创新、梦想与奋斗、苦难与辉煌。  相似文献   

2.
 12 月9 日,世界3 大顶级科学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杂志--它们在科学界被简称为CNS,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细胞生物学家Randy Schekman 公开撰文抨击选材“浮华”、用“不恰当的激励损害”科学研究,误导年轻研究人员只确信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篇文章立即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科学家发表言论称上述刊物确实妨害科学发展;另有科学家指出,抨击影响到科学进程的刊物是一种示警,人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减少影响科学家研究的各种利益诱惑。  相似文献   

3.
 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里最热门的话题自然是基因组编辑技术,尤其是被科学家称为“基因手术刀”的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的意思是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源自于古细菌及细菌中的后天免疫系统,能帮助细菌有效抵抗病毒等入侵者造成的损伤。当重复序列与入侵病毒“遭遇”时,细菌就会产生一段与病毒序列相匹配的RNA,它被称为“向导RNA”,能够同负责切割DNA的Cas酶结合在一起,二者的职责就是发现并“隔离”病毒序列,从而阻断病毒复制。在细菌这套“防御”系统的基础上,科学家发展出一种新技术即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通过“修饰”Cas酶与“向导RNA”,促使二者的联合体与他们想要在细胞基因组里“剔除”的某一DNA相匹配,从而“诱导”DNA进行修复。该技术是一种能够对基因组进行精确编辑的分子生物学利器,如同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对WORD文档中的文字按照我们的需要进行编辑一样。由于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不受物种限制,因此科学家已经成功在许多动植物中实现了基因编辑。从2012年开始,已有科学家将该技术应用于成人体细胞基因组中,从而为阻断遗传病延续以及治疗基因缺陷疾病打开了通道。至2013年初,有关编辑人类干细胞基因组技术方面的论文开始陆续问世,我国科学家也积极投入到相关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2016年情人节前3天,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不管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定被大众媒体对于这一重磅消息的海量报道所淹没。这种极其微弱的“涟漪”,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概述了李四光作为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分别分析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科技帅才”与“战略家”的战略科学家特征,为发掘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纳米生物力学横跨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现已成为一门强有力的应用技术,它既可以用来表征蛋白质、细胞和软组织等生物材料和结构的力学性能,又可以监测其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活体材料的纳米生物力学”专题由Kuo- Kang Liu 和Mi-chelle L. Oyen 整理编辑,发表在Inter-face Focus 2014 年第2 期(图1)。该专题刊载了1 篇前言文章、7 篇综述文章。本期“英国皇家学会推介”栏目选取该专题的前言文章及2 篇综述,介绍“活体材料的纳米生物力学”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21日,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一项“石头剪刀布”游戏作为研究模型的研究论文“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社会循环和条件反射”发表在电子预印本文献库(arXiv.org)中。论文中称所发现的“赢家留,输家变”的策略,可以带来更多人类决策模式的研究。科学网、果壳网、人民网以及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媒体均报道了此项研究。随后不少网友暗讽其为“无用”科研:“这项研究没有任何价值”、“科研人员不应做如此‘无厘头’的研究”,更有网友提出这是在“浪费国家科研经费,涉嫌学术腐败”等。但科学界对此项研究的价值却持肯定态度,并指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一项看似“简单而有趣”研究,由此引起不小争议。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19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在科学网博客发表一篇博文,题为“我国科学家撰写高水平综述评论文章的能力至今仍很弱”,仅1天后,该文点击量接近1万次,并引发评论数十条。该文主要介绍了台湾学者何玉山与南非学者Michael Kahn关于各国高被引综述文章的统计分析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科学界高引次综述文章数量偏少,从而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9.
 85岁高龄的袁隆平在水稻田边,给外国学生们讲解最新的科研进展;93岁高龄的吴孟超走下手术台,讲述刚结束的一台肝癌手术;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张彦仲回忆几代航空人的中国梦……过去一年中,这些画面在朋友圈、视频网站广为传播,光明网承接的“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项目催生了一件件在网络空间“爆红”的微视频,广大网友追捧著名科学家不凡的人生故事,科普节目主持人成为新“网红”……光明+网络科普,产生了“化学反应”,成为媒体在科普领域“三贴近”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17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邀请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或涉及某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发展、或涉及科学家的某一段科研心路历程,也不乏科学家的研究心得。《科技导报》整理了其中的4篇报告,自本期开始在“科技纵横”栏目刊载,每期1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协第381期青年科学家论坛--新时期微生物学研究的“知”与“行”于2019年9月21日在西南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本刊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各部委、省市组织实施的多项人才计划,特别是针对引进与深化培养刚完成博士后训练的青年科研人才的计划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些计划,包括中央组织部的“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青基金”)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基金”)、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已经为国家在今后10~20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人才需要的雄厚基础。这些计划的实施,为学成回国或在国内学业有成的青年科研人员,在他们建立独立实验室或团队的初期阶段,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和相对优厚的生活与工作待遇。这也是越来越多青年科学家选择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主编的话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里, “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 力学和天文学”(简称“G辑”)的中文刊和英文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如: “G辑”的中英文两刊均由以前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期刊的容量显著增加;在加快处理作者投稿的同时, 开始采用对经编委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审理推荐的优秀论文加快发表的措施, 使论文发表的平均周期变短;组织了几期专辑, 发表论文的质量有所提升. 我和2008年上任的本届编委会全体同仁, 向所有为“两刊”进步做出贡献的众多作者、广大读者和上届全体编委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4.
 2016 年4-7 月,美国本土接连2 次发现“超级细菌”病例,感染者体内检测出的大肠杆菌中均携带MCR-1 基因,MCR-1基因的存在使得大肠杆菌对粘杆菌素产生了耐药性。被誉为对抗“超级细菌”最后一道防线的粘杆菌素在这场“超级细菌”对抗战中败下阵来。滥用抗生素一直被认为是“超级细菌”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美国2例超级细菌病例的相继出现,科学家再次呼吁应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3月30日,中国科协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在新时代的科学春天里出发--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暨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凝练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新内涵,汇聚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磅礴力量。围绕座谈会主题,“载人深潜”“中国天眼”等科技团队的代表以及数位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与会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指出,在大科学时代,中国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走向无人区,比以往更加强烈地需要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更加强烈地需要敢于自信、敢于坚守、敢为人先。我们不仅是要缅怀老一辈优秀科学家,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弘扬其精神,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秉持这样的精神,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9月17日,《中国科学报》发表“拿什么拯救杂交水稻”报道文章,指出随着农业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杂交水稻发展面临新的考验。该文发表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及各大媒体转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一群食管癌的研究者。来自于该团体的“80 后”研究员吴晨,因在揭示肿瘤易感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与患者预后差异方面的突出成绩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关转基因的争论似乎僵持不下,甚至有“恶性循环”之态.2 月1 日,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在该文件的第一部分就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毋庸置疑,这篇万余字的长文中这21 个字尤其引人关注.近年来“一号文件”中谈及转基因并不少见,但首次提到转基因的“科学普及”却让人有意味深长之感--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除了科学家的科研进步、政府的管理改善以外,大众的科普工作也要提上正式议程了.从科普的角度看,转基因又会如何发展呢?按当下各方纠结的“时髦话”说,转基因应该谁说了算呢?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十八反”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提出下一步开展“十八反”研究的建议, 回顾了“相反”理论的提出、“十八反”歌诀的出现、目前药典对“十八反”的相关规定。从文献记载、临床报道、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十八反”的宜忌争论。分析整理文献、总结“十八反”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 可以看出临床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角度, 进行回顾性总结, 从中挖掘整理“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应用规律。而关于“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则主要从化学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0.
 时间和空间存在,尺度存在,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体论意义上的,又叫“本征尺度”)也存在。对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让“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操作尺度”(方法论意义上的,又叫“表征尺度”)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相契合(认识论意义上的)。这是生态学实验时空尺度关联实在论。在具体的生态学实验过程中,有些生态学家或坚持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不存在,或坚持其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认识,从而走向工具论和经验建构论(反实在论)。这种立场与生态学认识的基本宗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违背,应该抛弃。而且,某些生态学家或出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身认识的困难,或出于“不发表便出局”及其他原因,一是将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之时空简化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没有考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普里戈金的“内时间”乃至引伸出来的“内空间”时空观,以及莱布尼兹的关系“空间观”乃至引伸出来的关系“时间观”,二是没有选择恰当的“粒度”和“幅度”进行实验,造成“用度失当”之误,三是没有进行充分的多尺度分析,造成“聚集偏差”,四是没有建构合适的模型,造成“鼠夹捕象”现象,五是没有正确识别“特征尺度”,造成“生态学谬误”。生态学实验者应针对上述不足,坚持正确的时空观,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对生态学实验对象尺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