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杨萌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7):591-595
公共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伴随着对公众理解科学"欠缺模式"的批判而生,受到一些学者的欢迎和倡导。本文区分了6大类引发科学技术的社会争议的原因,分析了科学的社会争议的可解决性。研究认为公众参与科学范式在科学争议的化解问题上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养",因而不能过度迷信或者神话公众参与在科学的社会争议的解决中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媒体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传播借助媒体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公众,同时科学传播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偏好的影响。在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中,媒体而不是科学共同体正在左右着科学传播的议程,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特色农业的发展重在一个"特"字。与特色农业相关的科普工作当然也要紧紧围绕这个"特"字做文章,才能实现有效的科学传播。地理标志农产品、经过深加工的专利农副产品等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项目是建设特色农业的重要保证,借知识产权之力,是一种有效的科学传播方法。依托知识产权的支撑,区域性的特色农业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真正将特色"特"起来。在特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借助于知识产权的力量,可以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开展好科学传播。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再进一步促进与农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更好地保证特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艳华 《广东科技》2009,18(21):44-48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对公众科学素质能力建设给予必要的关注:第一,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要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度认识、理解和重视公众科学素质能力建设,公众科学素质能力建设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第二,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即深入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立健全科普人才队伍,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被公众广泛"复制"和"模仿",并在不同场合与环境中传播和使用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有着以物拟人、借形赋义、将错作正等诸多构成途径,具有多元的、个性的社会文化传播积极意义。但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不规范性、易变性等传播特点,也给社会的文化、心理等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积极的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6.
本书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出发,先介绍量子是什么以及较容易理解的量子精密测量,然后讲述量子力学的"三大奥义",再介绍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不仅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而且实现了很高的趣味性,让读者了解量子信息的大图景.针对公众对量子信息的常见误解或者质疑,给出明确的答复,帮助公众跳出"伪科学"和无底线商业宣传陷阱.有典故,有历史,...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介作为一种新的"现实空间",回归了人际交流与传播的最初本源,这也导致了该场域中的科学传播样态回归到了以人为本的交流。社交用户成为科学传播的基本核心构成要素,其传播行为建构了传播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控制了科学交流与传播的结果。基于社交用户传播行为对科学传播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扎根理论结合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针对影响社交用户科学传播行为生成的内驱外因进行了深层分析。研究表明,作为社交媒介场域的客观情境,关系强度对感知有用与感知愉悦构成正向影响;信任共享与技术涉入对感知易用与感知愉悦构成正向影响;信息质量对感知易用、感知有用与感知愉悦均构成正向影响。该研究能够对科学传播现有研究进行理论补充与实践检验,为后期社交媒介科学传播优化策略与建议的提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以科学探究为导向、以艺术化表演的方式来表现科学现象、阐释科学原理,深受公众喜爱,更易于公众理解和接受。该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相关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概念、发展状况、创作策划、传播效果等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三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趣味科学实验赛获奖作品、国内外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趋势进行分析,梳理出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形式、内容以及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理解科学文化:中国新世纪科普的战略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要求加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一片呼声中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我国的科学普及不应该仅仅普及科学知识 ,更应该增强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笔者进一步认为 ,科学普及应该从以往唯科学、唯技术的导向走向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为志向 ,重点传播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内涵的有整合意义的科学文化 ,从而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在此 ,围绕新世纪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文化的3个基本问题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作用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化 ,是中国新世纪推进公众理解科学首先需要辩明的问题。多年来在从…  相似文献   

10.
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国家之间竞争的重点.为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2003年10月,一项名为"2049行动计划"的浩大工程在北京启动."2049行动计划",要求从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能力和技术能力3个方面提高公众素质.中学科学教育在实施"2049行动计划"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而中学生物学教学对提高未来公众科学素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使命是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公众不断加深对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性的理解,从而破除封建迷信,正确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1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新馆正式拉开序幕,你会发现,在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上,除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依旧令人印象深刻,其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展板几乎绝迹、互动体验大行其道,吸引眼球、突出趣味性,先进的科普理念和手段让"庙堂之高"更易于百姓理解;科技与文化在数字影音技术的交织配合下,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手握"小金人",科学传播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推崇……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隐私权具有与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与自身利益的冲突性、隐私权客体范围的相对克减性三个特殊性,本文提出领导干部隐私权应受到严格限制,并尝试从五个方面来探究领导干部隐私权应受到严格限制的原因,即:保护公众知政权,改变新闻传播现状,防止"监督止于官司",改变反腐严峻现状,树立社会榜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科技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逐渐引起多个国家政府和科学共同体的广泛关注。政府、科学家、科学传播者、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应向广大公众传播什么样的科学,与公众建立怎样的沟通机制,才能切实应对这一危机?这一问题引发了科学利益相关各方的持续思考。  相似文献   

15.
徐超 《华东科技》2010,(7):34-35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科普教育基地作为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力量是包括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和公众力量在内的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系.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的力量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能力日益增强,所以市场化的大众传播模式被认为是目前主要的也是理想的传播控制模式.但在中国现阶段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市场、公众和政府(执政党)三种控制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执政党)的控制力量.当社会的诸种控制因素发生冲突时,其他的礼会控制力量必须让位于政府(执政党)力量.在成分已经比较复杂的大众传播市场上,政府(执政党)"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分配者、规则制定者",是大众传播媒介控制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民信任的重要资本,它对于巩固政府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公信力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公共危机灾害严重伤害了公众的情绪,使得政府形象受损.当政府信任破损之后,公众对政府产生不信赖感,对未来的积极期望被消极期望所打破,这时政府公信力下降,信任受损,政府在公信力下降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去修复信任是异常关键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论电视科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峰 《今日科技》2005,(3):38-39,42
相信人们对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耳熟 能详,也相信很少有人注意到培根还说过:"知识的 力量不仅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 与广度"。传播活动与人类文明相依相伴,密不可 分;科技传播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 相成。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此就有一个清 晰的阐述:"知识生产力是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 就的关键因素。信息和知识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日 益彰显。在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知识传 播系统是连接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桥梁,在社会 生活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高抒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16):109-109
 科学内容经常以抽象的方式表达, 如使用数学符号等, 这对非专业人士来说, 不太好理解。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往往用其他的文化形态来表达, 如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形式, 这些形式虽然不是科学本身, 但有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当人们的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到一定程度时, 将无需再借助这些媒介, 便可直接理解科学内容。我们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表达科学内容的借用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两院院士、动物学博士、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火山地质研究专家……这些科学领域的顶尖"大咖"正在通过生动、灵活的短视频向公众讲述小众且"硬核"的科普知识。短视频形式打破知识传播和理解的壁垒,同时以社交为纽带进行共享,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短视频平台有望成为推动实现知识"普及"和"惠及"的助推器,推动全民科普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