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丽塔>的作者故意塑造了一个明显不可靠的叙述者亨伯特完成叙述任务.亨伯特身上矛盾重重,却具有叙述上的绝对权威,这使他能够利用叙述方法和内容尽可能的寻求读者同情.然而与此同时,与这部小说如影随形的"隐含作者",即,纳博科夫的创作意图,则在亨伯特背后隐秘的与之为敌,削弱其叙述可靠性的同时暴露他罪恶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亨伯特的不可靠性与文本整体一致性的关系来探讨这部小说存在意义是要进行道德说教还是在于纯粹的审美价值,并尝试解释纳博科夫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
在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诗学体系与文学创作中,视觉元素居于重要的位置。其表现形式除引用具体的画家、画作之外,还包括:基于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小说文本中表现精妙而丰富的色彩;依托色彩创造具有视觉可信度的画面意象,扩充读者的视觉想象,并赋予画面一定的叙事功能。无论是色彩性还是画面性,其根源都在于视觉感官。纳博科夫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呼吁将经典文学作品视觉化加以把握,更将视知觉摆到自己笔下人物生命进程的头等位置,甚至赋予它超验的意味,沟通人物的此在与"彼岸世界"。藉此,他在小说叙事中构建起一个视觉王国。  相似文献   

3.
张佳玮 《世界博览》2012,(12):85-85
正后来,这个世界越来越喜欢苗条得没有一点赘肉的女人。小说也一样,从体态庞大的史诗气象,到冰山理论,大师笔下的故事,也一直在减肥。很多年后,纳博科夫在美国当大学老师时,在学生面前痛骂《堂吉诃德》。他认为,堂吉诃德是个生命力强大的主人公,而塞万提斯并没好好对待这个主角。纳博科夫认为这一切"过于残忍、野蛮而令人痛苦",然后发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作者使用的转叙手法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是享誉世界的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文学作品,而女性人物是狄更斯小说中经常塑造的形象,可以说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天使女性形象更是狄氏小说中的代表,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狄更斯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以天使女性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女性道德观、家庭观及社会观。他所描述的天使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影响深远,但是在构造天使女性形象时,也有其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对狄氏小说中的天使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剖析天使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局限,以此来解读狄更斯的价值观及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普宁>中描述了俄国知识分子流亡美国的尴尬生活.小说体现了独特的现实主义标记:一种极富感情和道义的跨文化流亡人生感怀;主人公普宁形象,不仅仅有纳博科夫的影子,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冲撞混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论乔伊斯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标志着人类写作意识的新阶段.他的代表作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蒙太奇艺术技巧在小说中的使用是乔伊斯大胆实验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乔伊斯对现代小说界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既是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又以元小说特征名闻遐迩。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分析《洛丽塔》的叙事特征,以期对元小说的特征和纳氏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10.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1.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对商业的关注,商人形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商人的"崇儒重仕"情结也突显出来。通过提炼明末清初小说中有关商人形象的描述,可以推论出"崇儒重仕"情结产生的原因,包括历史原因、生存需要和发展手段等,并探讨了该情结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贾娜 《科技信息》2012,(12):132-132
《洛丽塔》因描写继父与幼女的不伦之恋,广受各国读者关注。从道德、心理、真实性等层面对这对父女畸恋的分析却遭到了作者纳博科夫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分析这部虚构小说中的永恒真理。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知道作品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知晓不“这样写”的优劣得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物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中,语言用语习惯和方式直接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特别注重语言用语的使用。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其语用特点对于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以加深读者对于小说人物的性格的理解和揣摩。  相似文献   

16.
将语用学的理论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找到文学研究和语用学研究的契合点,对于文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话语交际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解,也可以验证语用学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介绍食物不再是任务的时候,他的语言中就闪耀着华丽、风趣的隐喻。作为运用隐喻的大师,伟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利用食物来渲染效果,比如,他用"牡蛎似的"一词来形容绿色眼睛的质感,色彩与光泽。在《洛丽塔》中,描写亨伯特和洛丽塔辗转的汽车旅馆时,纳博科夫写到:四周是多结的松木,其金褐色的光泽让洛丽塔想到了油炸小鸡的骨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在自传小说《说吧,记忆》中运用了桔状结构的叙事手法,使得叙事具有空间化风格特征。《说吧,记忆》的桔状结构叙事手法与纳博科夫断裂的时间感受相关,他凭借空间化的叙事手段在写作中获得一种象征性的共时性时间体验,并使得作品具有众声喧哗的后现代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雷武铃 《世界博览》2010,(11):73-73
纳博科夫曾说:“永远没有一个传记作者可以揭起我私生活的一角。”《纳博科夫传》没让他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