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典型工程案例的技术特征分析,介绍了我国大型跨海通道的技术发展路径.21世纪初我国开始修建大型跨海通道,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实现了由跨海桥梁向桥岛隧集群工程的突破,系统践行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并正在大力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大幅提升了工业化建造水平,整体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进而分析展望了未来跨海通道工程的技术需求及趋势:在做好既有跨海通道研究总结、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同时,应在更长寿命和更复杂环境的跨海通道建设技术、高效智能工程装备、构建系统规范体系等方面加快研发和技术储备,为未来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奠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性涉海工程,对工程区域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与分析是工程前期的基础工作。在收集已有资料和实际勘测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峡海底地貌特征,初步查明了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岩性结构,甄别出了主要的活动断裂,开展了渤海海峡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并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侵蚀陡坎、沟槽、侵蚀洼地、潮流沙脊及水下浅滩等是通道建设的不利因素;沿长岛列岛岛链基岩埋深较浅,有利于海底隧道施工;拟建跨海通道位于震级上限6.0~7.0潜在震源区,其中,7.0级潜在震源区主体位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工程抗震的重点设防区。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跨海通道发展百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其重要标志的世界跨海通道,特别是大规模的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建设日新月异。“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世界(含我国)跨海通道资料,整理为《国外跨海通道一览表》和《中国跨海通道一览表》,并对上述两表作了比较分析,期望对我国酝酿中的包括渤海海峡、琼州海峡、台湾海峡等工程在内的跨海通道研究和实施,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跨海通道与海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洋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为跨海通道将成为海洋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跨海通道的研发和建设,将有力带动海洋工程技术多方面的进步和创新、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改善中国海洋安全态势。  相似文献   

5.
钟良 《广东科技》2014,(12):135-136
对水文地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保障整个岩土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对其进行勘测时,不仅要考虑岩土与水质之间的关系,还应预算并提出相应的预后及处理方案,以保证有效的减少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的影响。目前,工程勘察系统工作主要是从水文、岩土等方面进行勘察、检测和监控。而水文地质监测是工程勘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建设和加强工程项目有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的优劣都直接会影响到勘察工程质量的利益。探讨当前水文地质监测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以及应如何强化对其的勘察工作。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跨海通道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沿海地区一体化水平,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本文立足当前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背景,在分析海洋强国的战略内涵以及海洋强国与跨海通道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跨海通道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的紧迫性及现实条件和初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跨海通道重大课题于2012年由中国工程院立项研究.在文献调查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分析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的紧迫性及基本建设条件.从国家战略出发考察通道沿线及旅顺和蓬莱两地登陆点,听取两地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经调研,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需求紧迫;宜采取深埋式"全隧道"方案,横断面采用双洞加一辅助洞;应采用铁路驼背式运输方案;根据需要可在南长山岛留客运竖井出入口;山东半岛登陆点宜选在蓬莱东港,辽东半岛登陆点宜选在旅顺老铁山角.根据已有地理信息数据给出三条全隧道线路的平面图与纵断面图,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及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对基坑工程的勘察要求,同时就基坑支护型式及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原则的理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三维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整套三维工程勘察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二维工程辅助建模子系统和三维工程建模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实现了地下地质体边界、地质体内部属性、工程体构筑物等模型的快速、灵活三维构建,并为模拟分析计算留有充分的数据转换接口。实践证明该系统在工程勘察高效化、直观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港珠澳大桥是珠江口南部的重要通道,其建成后能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城市融合和经济发展,推动珠江口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港珠澳大桥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区域交通需求,改变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空间格局。本文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出发,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及投运对珠江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多子阵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子阵合成孔径声呐(SAS)成像运算量大及忽略相位误差导致的成像效果不佳等缺点,该文在深入分析了多子阵SAS的两类系统相位误差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改进的逐点和逐线成像算法,形成了新的多子阵SAS系统方案设计。新方法在提高测绘率同时,能够显著降低运算量并改善成像效果,仿真实验也证明了新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全国海洋科技和涉海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使得两个半岛在许多方面交流不便,进而影响两个地区优势互补的带动作用。本文通过对两大半岛的海洋资源、涉海产业和科技实力的比较,阐明跨海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并从船舶制造业、港口业、旅游业、滨海城市发展和科技人才的角度论证了跨海通道建成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轻轨桥墩自动化位移监测的原理、方法和现场监测方案,验证了位移自动化监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的监测与评价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呈现南强北弱的总体态势,科技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等.建议各创薪型城市将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作为建设的统一、共性要求,在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方面分别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突出重点,体...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三维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应用CATIA软件建立三维滑坡地质模型,将反映该三维模型形态的空间点集和拓扑关系存储在数据库中;基于云平台架构,将现场监测数据的变化和模型有限元计算的结果反馈到模型数据库中。通过对模型数据库的实时数据迭代、增量处理和模型重构,建立BIM地质灾害模型动态反馈机制,实现滑坡三维模型的动态变化和协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概况(系统组成、卫星传感器的基本参数、数据特点),并与国外其它同类卫星作了简单比较,重点总结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环境与灾害监测、资源调查、测绘制图、城市、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和国内近几年来对中巴卫星影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滑坡地质灾害远程实时监测预报技术与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滑坡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滑动力大于滑动面抗滑力,并将滑动力的变化作为滑坡监测预报主要参数"的学术思想。以工程边坡为研究背景,开发滑坡超前滑动力物理模拟实验、工程灾害物理模型实验等系统。采用室内和现场测试、物理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建立力学模型,推导了相关公式,研发恒阻大变形缆索及其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加固—监测—预报一体化控制技术。研发基于滑动力变化的滑坡地质灾害远程监测预报新技术及装备系统,通过大量实测曲线分析,总结四种相应的滑坡预警模式。结果表明,自2006年以来,该项技术已在露天煤矿和金属矿开采、西气东输、高速公路等工程边坡及其他自然边坡中成功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三维(3D)超声成像由于受到二维(2D)传感器工艺复杂和传统聚焦成像中声波传播时间的限制,成像系统帧率和分辨率都比较低.为此提出了基于有限衍射波的合成孔径成像方法,该方法使用一维(1D)传感器发射有限衍射波声场,采用合成孔径技术对整个目标区域回波信号综合处理,利用Fourier变换进行成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来成像.在当前成像方法中,该方法可以同时获得较高的帧率和分辨率,并且降低了对传感器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发展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黄土高原的治理现状,分析了现行治理措施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展望了水土保持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环境减灾卫星的基本情况,结合环境减灾卫星遥感数据(HJ-1)在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宏观监测中的实际应用,针对HJ-1数据的生产流程及生产方法进行了详述,对土地利用遥感宏观监测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宏观监测成果及其质量进行精度评价与验证,建立一套基于HJ-1数据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与流程,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积累经验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