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5·12 地震引发对地震预警系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物理原理、相关理论、组成及其评价体系,分析了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从地震预警系统的4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建立国内地震预警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物理原理、相关理论、组成及其评价体系,分析了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从地震预警系统的4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建立国内地震预警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警系统在过去30年里逐渐从科学界的讨论变成了防震减灾的实践。在调研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围绕地震预警开展的研究。介绍了采用简易烈度计(MEMS)和智能手机来实现地震预警的一种尝试性方法。在传统分析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分析预警系统发展时间节点信息,讨论地震预警系统的实践与实时地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到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损失的一种技术.目前很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等国家已经研发了针对特定工程、城市以及特定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本文从地震预警原理、地震预警盲区、地震预警模式出发总结分析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地震预警的相关技术,包括观测台站的布局、地震烈度、地震观测系统和压电地震检波器等,最后指出了目前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未来的预警系统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海啸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海洋灾害。预警系统是地震海啸防灾减灾的最重要环节,是拯救人类生命至关重要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的研究现状,震前动物异常的生物学解释及异常动物的分布特点,分析从基因学角度解释的可能性。介绍了断层的电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对现阶段建立动物行为异常地震预警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地震预警技术存在局限性,应用中存在一定风险。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有关地震预警现状、地震时公众的心理和行为的试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对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后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小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历史时期的地震数据,以及地震震中固体潮参数的分布特征,通过其相关性可设计发震概率的预报函数,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行星地球的地震预警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模型理论上可模拟预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强震发震概率.此外,该系统亦可方便地获取全球或局部区域的模拟地震指数.实现精确的定点预报与区域的指数预测相结合.采用NEIC提供的全球1544次M≥6.5级地震数据,举例给出全球和台湾附近地区2010年1月1日UT=0:0的瞬时地震指数,以及台湾附近地区的平均地震指数.基于对美国旧金山所作10年的强震定点预测,给出其附近区域在2015年6月24日±15日内的平均地震指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历史地震目录的收集和整理,利用已掌握的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历史地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修订。我们收集了湖北省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和1990年以来发生地震的现场考察资料,结合当地经济、地质和建筑特点对有感区域的地震烈度进行了重新判定,通过选取多个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烈度-震级的对应关系进行重新标定,并利用经验公式对地震目录中部分历史地震的震级、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修订。本文最终提取并重新确定了15个遗漏的历史地震,另对3个历史地震做出地震参数的校改建议,研究结果对新的地震区划工作和历史地震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须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尽量做到提前防范。针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用天文时纬残差预报浅源强震的方法"(简称天文测震法),可为地震预报提供震前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速动车组车轴的疲劳试验数据比较少.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在车轴的疲劳强度研究中,运用损伤力学方法,在损伤场已知的情况下,首先进行了构件应力场、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分析;在应力场已知的情况下,进行了损伤场的分析与裂纹扩展寿命的预估,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步骤.根据裂纹形成阶段的试验数据,将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减少了试验数量.通过不同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高速动车组车轴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铁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高铁现阶段的发展状况,然后选取合肥市与高铁相关的部分行业总产值和法人代表数,利用matlab软件对它们进行拟合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得出高铁建成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以及旅游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都有着明显的增加,相关行业的法人单位数的增长速度也有明显增加。说明了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优化效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高速铁路建设具有巨大的投资效应,为了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以河南省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方法,选取2012年河南省139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和高速铁路投资数据,研究京广高速铁路建设对河南省相关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劳动报酬、税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广高速铁路建设为河南省带来约2408.98亿元的总产出,745亿元增加值,326.80亿元劳动报酬,117.16亿元税收,拉动作用明显。京广高速铁路建设对河南省第二产业的总产出、增加值、劳动报酬、税收的作用最为突出,其次是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京广高速铁路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河南省应该加快米字型高速铁路建设,利用高速铁路建设这一契机,促进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刺激消费,利用消费拉动生产。  相似文献   

14.
以高速铁路简支桥梁圆端型实体墩为工程背景,建立了2种有限元模型计算桥墩的弹塑性地震反应,一种是包括桥墩的杆系单元全桥体系模型,可以考虑列车荷载的影响;另一种是单墩实体模型,用以分析桥墩的地震响应;基于2种有限元模型和弯矩-曲率关系程序,分别计算了不同车速、墩高、地震作用组合和有车/无车等工况下桥墩的弹塑性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桥墩的地震响应呈上升趋势,车速、墩高的增加对桥墩地震响应的影响不呈线性增长关系,地震频谱特性对桥墩地震反应影响较大;罕遇地震作用下墩底进入弹塑性状态,给出了适合低配筋率桥墩塑性铰区箍筋加密长度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Based ion experiences of high-speed railways in foreign countries,the speed-raise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railways,the research &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high-speed transportation carries,as well as the prospective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震数据挖掘网格及其作业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格建立地震数据挖掘平台,充分利用网格中现有的资源和研究成果,可以减少系统开发、升级及维护的费用,提高系统可伸缩性;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数据挖掘的速度.该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网格构建的地震数据挖掘平台,着重论述了其中的作业调度策略,并针对作业调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能适应资源动态变化的JRA作业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港油田南部油区大多为复杂断块、多层系、稠油油藏,断块面积小且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大多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效果逐渐变差的实际问题。通过采用井下人工地震技术,利用地震波产生的超声波,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在南部地区的王官屯油田和枣园油田的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对改善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效果,降低含水上升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4口井、6次试验,累积增油8499t ,投入产出比为1∶9.3,井下人工地震驱油技术为改善复杂断块稠油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具有作用范围大,对油藏伤害小,投入产出比低等优点,是一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采油技术。  相似文献   

18.
高速列车车轮踏面外形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对高速轮对踏面外形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径差相对于轮对横移量的函数为设计目标来反推铁道车辆车轮踏面外形的优化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LMa,S1002G和XP55型踏面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轮对踏面外形具有良好的几何接触特性和动态特性.提出了高速踏面选型的优化流程.  相似文献   

19.
地震工程中的伪动力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伪动力试验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包括伪动力试验在地震工程研究中的作用,伪动力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伪动力试验的发展过程,伪动力试验的可靠性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趋势等.文中指出伪动力试验是研究结构和构件在强地震作用下非线性性态和破坏机理的有效手段,它可用于传统结构,也可用于隔震结构和隔震装置.鉴于21世纪世界地震工程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目前的情况,作者认为我国在发展地震工程实验设备和技术的计划中,应把伪动力试验硬件和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建议有关研究机构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