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西方美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科学与关学尤其是数学与美学的关系值得关注.早在古希腊时期,揭开了古希腊美学思想发展的序幕的是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正是他们首先将数学与美学相结合,开始了美与数理学科相联姻的潮流.后来经德谟克利特的发展,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对数学与美学的关系极为关注.由于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重要源头,这就使西方美学不仅与科学紧密相联,而且形成了与中国美学不同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管理,远离价值追问直奔利益主题,使得工具理性张扬的管理系统偏离和谐的轨道而走向失衡。求真,成了这种管理的最高追求。随着以和谐为共同指向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的转型,要求管理也必须相应转到和谐的轨道上来;随着美学在管理领域的延展,要求以求真为惟一的管理转到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管理方向上来。无疑,这样的管理是基于和谐的魅力管理,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所谓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即美学在管理学领域以和谐为介质的自然延伸。和谐的理念、管理的智慧和美学的飘逸构成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的基本特征。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是趋利性的经济活动拥抱人文精神的结晶:求利与求美在和谐的旗帜下实现双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和谐的轨道上完成整合。  相似文献   

3.
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金分割胡自然和社会中有着广泛的意义,从古到今始终被美学家作业形式美的一条法则。本文分析黄金分割的内在数理结构,从美学角度论述黄金分割的应用,然后分析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对其审美品性的深层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偏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生态美学研究中出现一些偏颇,在基本概念、阐释行为、实证研究和哲学品位四个方面均有"硬伤","热点"背后潜藏着危机,因而须对生态美学的发展作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在数学科学的评价中,美学标准必然被提出来,而且症状学标准应该和逻辑标准,经验标准等一起,共同参与对数学科学的评价,并给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虚拟空间中的"读图时代"——技术引发的美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艺术记录方式的变化出发,分析了读图时代和文本时代的差异性。读图时代的代表是数字艺术,表现网络虚拟空间中,网络的特性使艺术的概念变得十分复杂,在网络中,现实被边缘化,因为它是一种虚拟的世界,由虚拟出发成就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本身存在着文化观念,从分析虚拟等新技术所带来的审美变革与影响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探索,以及早回应新技术革命给美学理论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美学将气象审美作为艺术审美的对立面来建构,从而赋予了其非西方价值立场,呈现了平民性、自由性、自在、谦和、反人为控制等意识形态价值。天体美学则将云等气象元素作为联通人与自然宇宙天体的介质,其对气象美学的建构虽源自自然审美,但又超出了自然鉴赏的一般模式。以科技活动为基础的气象美学建构则将科技工作者对气象的认知体验作为考察对象,追溯其历史轨迹,研究其传播技术和文艺影响,比较其与非气象人士的审美经验关联,并在不确定性根基上考察科学技术与自然宇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包含美学思想.道家、道教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美学体系.当然,道家与道教在这方面有区别,但共同性更多.道教继承了道家生态美的主流思想,以生命为基点,对道家生态美思想进行了细化、拓展.在审美实践方面道家、道教也有贡献,其审美思维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是反认识论的、直觉体验型的,他们还基于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理想生态社会的蓝图,并为此做了努力.道家、道教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审美实践卓然高妙而独具一格,能够给予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其技术主义社会一种新范式的冲击,对我们推进当代生态哲学发展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休闲并不单纯是一个时间概念和简单的社会现象,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范畴和美学命题.对休闲进行审美文化观照,将有别于传统美学"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将休闲置入"人的存在"这一更具现实关怀品性的话语背景之中,使其成为一种"现实的乌托邦",既充分挖掘休闲本身丰富的美学涵蕴,又对人们的休闲实践作出审美评判和审美引导;既对休闲的"审美态"投以必要的关注,又注重对其进行"生活态"考察.  相似文献   

10.
远古时期人们就重视生态问题.先秦道家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从"道法自然"出发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在更高意义上阐发了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道家崇尚自然美,把完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宇宙的完美生命,把和谐安泰的社会看成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把自适率真的情性看作人自身的完美归宿.这种观念和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尊重并认真研读原始文献,是对数学史工作者的起码要求。但是,有意无意对原始文献曲解的现象,在数学史研究中并不鲜见,甚至某些颇负盛名的学术著作也不能幸免。以《九章算术》的编纂、对刘徽割圆术的认识、对秦九韶的大衍总数术的认识、李冶的《测圆海镜》为何而作、天元术中开方式的表示等为例,说明自清中叶起,在中国数学史的这些重大问题上就存在许多误解。只有尊重原始文献,才能准确地认识中国数学史。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栽培大豆起源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栽培大豆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多学科的协作。而历史学的考证,就是解决栽培大豆起源问题最重要地途径之一。该文从文献学和考古学两上方面研究了探讨和栽培大豆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献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文献和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在文献资源方面的利用需求。对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用户特征提供针对性服务,对提高文献共享网络服务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国家科技文献图书中心用户浏览行为为例,分析了某一时间段全体用户浏览行为时间分布特征、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以及浏览次数的概率分布特征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提升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在复原研究地动仪时,袁宏的《后汉纪》中的相关内容应作为首选文献,而《后汉纪》提供的信息表明,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原理正确,但反应失灵。通过对历史上“京师地震”和“陇西地震”文献记载的分析,进一步否定了用公元143年陇西地震来测试地动仪的可能性。在科学史模拟试验和复原研究中,文献与模拟试验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奈的张力关系,其可靠性与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达尔文革命一直是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学者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通过分析关于达尔文革命研究的三部风格迥异、结论相左的专著及其评论,描绘出不同版本的达尔文革命画面.这将有助于人们认识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发展和被接受的艰难历程,以及非达尔文思想在达尔文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深刻理解达尔文思想的革命性以及达尔文革命的曲折过程.同时,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西方达尔文革命史研究的基本趋向,即,从重视达尔文个人的思想发展及其影响,到考察达尔文时代英国科学共同体的影响和贡献,再到关注非达尔文思想在迭尔文革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地动仪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证明<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关地动仪的记载(结构方面的内容除外)与其他同期的文献不能很好地衔接.考察地动仪及其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流传情况,可以看出古人对地动仪的质疑早已有之,而且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关于地动仪的所有文献信息不出范晔所记,亦使之成为一条孤证.研究表明,张衡研制地动仪的史实勿容质疑,但限于东汉的科技发展水平,该地动仪并未达到设计初衷,因此渐被世人所遗忘.然而张衡的设计思想有其科学与合理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系统研究测震仪器的第一人,其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但直至现在,技术仍被视为人们手中的中性工具,或者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技术本身所蕴含的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被遮蔽或丧失。因而对技术内涵的深度揭示将开启技术教育圆融自足的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对技术作为人工物、技术作为知识、技术作为过程、技术作为意志这一技术概念框架的构建,可以开掘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译介研究术语演化规律这一科学问题,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63—2016)中的译介研究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译介研究术语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63—1982年,这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比较稀少,导致术语贫乏;第二阶段为1983—2000年,这期间发文量明显增多,多研究重心开始形成,新的术语不断产生;第三阶段为2001—2016年,这期间发文量大规模增长,研究重心发生迁移,术语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当前,中国译介研究方兴未艾,译介研究术语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日本1868—1945年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这是一篇描述日本科学发展史的文章。日本科学的发展,起始于日本步入近代国家的1868年,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文章主要阐述了5个方面的内容:(1)1868年以前,在日本流行的汉学研究,对日本后来接受西学的重要作用,日本人把汉字有效地运用的创造科学专业术语;(2)受益于聘请的大批外国专家的帮助,日本在最初引入西学的30年中,采取的是强行灌输西方科学技术的手段,这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是罕见的;(3)  相似文献   

20.
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索的中心问题。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时代的美学通过将审美艺术内在化和俗化已全然丧失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维度,从而成为压抑人的自由,为不合理社会辩护的工具。他的技术美学所要探讨的不是人们的审美技巧,而是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他把"审美"作为人的一种本真性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这旨在强调:人类必须用一种新的审美感知方式取代技术性的感知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说,人类要培养一种"新感性",使压抑人的技术艺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