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存在无效、有效及效力待定三种学说。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制度,并赋予无权处分合同待定的法律效力。效力待定学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不足。既然无权处分合同的性质为债权行为,那么其效力应当不受处分人的"处分权"的影响。无权处分合同应从传统的效力待定的合同类型中脱离,而成为有效合同。《合同法》第51条受到诸多指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践行的物权变动模式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无权处分合同,民法通则颁布以前的我国大陆,采用法国的意思主义模式,台湾采用物权形式主义模式,香港、澳门实行的是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对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大陆实行效力待定原则;合同的效力取决于权利人是否追认及出卖人事后能否取得处分权;澳门实行无效原则,但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使无效变为有效;台湾法律对此虽无明确规定,但理论和实务上都属于效力待定原则;香港法律从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权利瑕疵担保原则,由此可知,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存在三种原则:完全有效原则、无效原则和效力待定原则,大陆民事立法应取消效力待定制度,实行以无效为原则,以有效为例外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保证是使用面广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担保方式。实践中在公司对外提供担保以及违法进行关联担保的情形下,保证合同效力认定是难点。分析保证合同自身的生效要件以及其无效与可撤销情形,比较新旧公司法中义务主体、对外保证担保的债务范围、公司正当的保证担保程序规定等相关问题,确认公司保证合同的效力应当以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为基础,同时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原则及其交易〉--j惯。公司违反《公司法》规定进行关联保证担保交易,不能简单认定其为无效合同,倘若合同内容本身合法且并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出于保护善意交易相对人的目的以及促进交易的角度,应当认定该保证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在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公司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合同效力问题是合同法的核心问题,包括效力内涵、效力基础、效力水平、效力状态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学界通说认为合同效力的基础源于合同有效,通过对效力内涵和效力基础的分析研究,提出不同于通说的合同效力内涵和效力基础的观点,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合同效力制度是合同法中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人们通过意思自治缔结合同的目的是期待合同能够履行而获得利益,合同目的能否实现以及对方能否依照合同履行义务,这些都需要法律对合同效力预先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本文对合同效力进行新的分类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合同效力问题是合同法的核心问题,包括效力内涵、效力基础、效力水平、效力状态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学界通说认为合同效力的基础源于合同有效,通过对效力内涵和效力基础的分析研究,提出不同于通说的合同效力内涵和效力基础的观点,以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可能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一是要约生效双方当事人开始谈判至合同成立止,即合同缔结期;二是合同成立至合同生效前,即合同效力成就期。有学者据此将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责任形态划分为两种即缔约过失责任和效力过失责任,笔者认为效力过失责任只是缔约过失责任的一种特殊形态,即缔约过失责任可根据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发生的时间段不同将其责任形态划分为合同不成立过失责任和合同效力过失责任。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合同效力补正问题。  相似文献   

8.
若民事主体在从事民商事交易时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其合同效力并不当然无效。对合同的效力评价,需考虑当事人之间和当事人与国家、社会、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可就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同时还需从构成合同要素来区分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我国《合同法》第52条第(5)款应修改为“违反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且侵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9.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不应当一律认定为无效合同,而应当区分是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还是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只有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合同才是无效合同。但要在法律实务中区分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作出准确判断却有一定难度。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的内容,明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厘清和明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股权转让自由原则是现代各国公司法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对股东权益的保护。有限责任公司规定的股权转让分为内部转让和外部转让,股权内部转让合同的效力应着重思考知情权与优先权、债权人利益的保障、持股比例的限制问题;而外部转让则应从未经其他股东同意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转让人与行使优先权股东之间的合同效力、强制执行程序中竞买合同的效力来考量。  相似文献   

11.
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性质是海商法理论和实践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违约说”“侵权说”和“竞合说”三种观点。从提单的本质属性来看,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相似文献   

12.
目前,联合国贸法会电子商务工作组的核心工作是在合同法领域起草一个有关电子订约的公约。电子合同的规则集中反映了网络时代合同法的最新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时代的合同法发生了巨大的演变,电子合同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合同的法律规则,其中典型的电子合同法律规则有:电子形式规则、电子意思表示规则、电子签名与认证规则以及计算机信息交易合同中的电子错误规则和电子自助规则等。  相似文献   

13.
对软件进行逆向工程是推动软件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许多软件著作权人通过软件许可合同限制逆向工程行为,因此引发了大量新颖的法律问题。针对我国计算机软件许可合同中大量出现的禁止逆向工程条款,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应用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等基本法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应当完善我国关于限制性条款和格式合同的具体规定来解决禁止逆向工程条款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种攻击的分析,指出缺少认证性的密钥交换协议是不安全的.从认证性入手,在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了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性:一方面讨论该协议应采用的消息元素和密码体制,为规范此类协议的设计指出了一个可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两个密码学游戏给出了安全密钥交换协议的定义,该定义量化了协议的认证性,与以往的定义相比,可更准确和直观地分析这种协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合同成立后生效前阶段的责任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成立后生效前阶段的责任形态是我国《合同法》立法上的“真空地带”,无民事责任说、缔约过失责任说、独立责任说理论上难臻圆满。从归责基础的视角考量,此阶段与合同生效后阶段具有相同的承担责任的事实基础与同一的法律约束力;从责任形态与其义务基础相适应的要求角度,适用违约责任也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G2C电子政务的有效开展依赖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的建立.本文针对私钥容易泄密和读卡机难以普及的问题,构建了实用的网上异步认证体系.异步认证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抽象语法标记(ASN.1)为电子政务定义事务的模版;并改造公文流转模式,建立基于ASN.1的数据交换系统.在此基础上,采用ASN.1为每个网上电子政务业务事务给出一个唯一的事务编码,将网上电子政务业务申请过程与身份认证过程脱钩,实现业务申请的异步签名.为解决公众电子身份认证问题提供了一个安全、快速、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实验室治理模式进行了新一轮调整。梳理了美国国家实验室历次评估发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了战略规划、合同、评估以及预算4个方面的治理问题,从明确战略定位与聚焦核心使命、重塑联邦资助研发组织模式(FFRDC模式)以及变革治理模式和保持变革活力3个方面归纳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改革对策,并结合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实践,提出了确立国家实验室相应的法人地位、加强对国家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优化国家实验室治理架构、加强国家实验室战略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I-COMMERCE合同的突出特点在于采用数据电文进行信息流通和交换,因而数据文的法律效力直接决定着I-COMMERCE合同的效力。无形的数据电文与传统的有形的书面相径庭,属于书面形式之外的另一类合同,我国制定电子商务法对时应直接承认I-COMMERCE合同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数据电文的鉴别和证明,需用电子形式的签名,目前各国对电子签名独立的法律效力早已形成共识。我国进行电子商务立法时没有必要采用目前合同法中“签订确认”的回避做法,应当一方面直接规定电子签名的一般效力,保持技术中立性,适用于以任何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签名;另一方面,又要对I-COMMERCE合同中数字签名做出特别规定,并建立相应配套认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电子合同是电子网络技术与商务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新型的合同,与传统合同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对传统民商法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而在与电子合同有关的诸多法律问题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合同的订立问题,文章试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简评《合同法》特点而引出写作目的是分析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将合同的解除与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分析作比较并介绍其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含义,并引据《合同法》第91条介绍终止的法定情况,引出终止的法律后果,据《合同法》第92条、第98条作阐述,总结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