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世界》2007,(11):70-71
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未来的地球变暖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这种变暖呢? IPCC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如果控制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将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稳定在“490-535ppm”的水平,那么便有可能将未来的地球变暖控制在温度只升高“2℃”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科学世界》2007,(11):68-69
这里是对第3部分“地球变暖的影响”内容的一个小结。气温上升1~2℃产生的还基本上是地区性的影响,气温上升3℃以上,则会造成全球性的重大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科学世界》2010,(8):12-45
“温室效应气体”是引起地球变暖的原因,倘若像今天这样继续排放的话,那么到本世纪末,世界气候就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兰西 《科技潮》2007,(8):50-51
据报道,地球上目前拥有65亿人口,这也是地球上人类最拥挤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在谈论“人类时代”给地球带来的破坏,譬如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人类释放的化学物污染了海洋和河流,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那么,假如人类在一夜之间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那么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科学家艾伦·威斯曼博士,对没有人类的地球将会怎样戏剧性变化进行了大胆的科学狂想。  相似文献   

5.
《科学世界》2007,(11):56-57
地球变暖对人类的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在高纬度地区,因寒冷而最终导致丧命的人不少,将来地球变暖,死于此的人数多半会减少。 但是,对健康危害非常大的一些传染病肆虐的范围则将会扩大。最令人担心的是疟疾,登革热、西尼罗热和日本脑炎这类传染病,它们全都是通过蚊虫传染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科学世界》2007,(11):58-59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除了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还有为此数量近10倍的淡水被应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人类使用的淡水主要来自江河和地下水,那么,地球变暖对河水的流量和地下水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7.
一、地球演化的最新层圈———社会圈及其概念的内涵关于人类社会与地球及其它层圈的关系问题 ,不少学者进行过重要的探讨和研究 ,并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如对人类社会是否构成新的地球层圈就先后有“智慧圈”(沙尔坚、列·鲁阿 ,1921 ;B.维尔纳茨基 ,1922,1930,1942 ,1960) ,“生态圈”(M.考里 ,1958) ,“技术圈”(N.I.克里捷尔 ,1980) ,“社会圈”(M.A.高鲁波错 ,1982) ,“地球表层系统”(钱学森 ,1983) ,“社会—自然界系统”(A.H.考切尔金 ,1987) ,“社会圈”(赵鹏大 ,1996) ,“人类圈”(陈之荣 ,1997、2002)。…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2007,(11):62-63
一切生物全都必须在适合于自身的气温或水温的环境下才能够生活。因此,地球一旦变暖,生物就只有迁移到高纬度或者海拔较高的地区才能够生存。 某些种类的鸟类和蝶类的迁徙飞行,就是生物寻找适宜自己生存环境的常见例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生物都能够随着地球变暖而作相应的移动。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造成“温室效应”,并引起地球变暖,极地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有些学者通过模拟研究,认为如果CO2排放量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温度将会增加2-4℃。如果按照现在CO2的排放速度,50年后全球温度将升高1.5-4.5℃,海平面将上升20-140厘米。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07,(11):72-73
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需要增加成本,这是开发减少排放的技术所必须投入的资金。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运输部门可以采用的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技术,提到了“生物燃料”和“新一代汽车”。  相似文献   

11.
谈起世界气候日渐变暖,大概很多人都会想到“温室效应”这个词。不过,切不要以为“温室效应”只使气候变得异常。所谓“温室效应”,简单形象地说就是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与水份象棉被一样裹住地球,使地球上的热量不致散发到外空。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就会象火星一样冷得没法住人了。随着20世纪世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大气层中的各种废气(主要是工厂和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越积越多,地球的“棉被”越来越厚实,人们这才将“温室效应”与世界气候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巴黎协定》制定的1.5℃温控目标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本文采用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实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5)情景下的日值气温数据,对比分析了地球工程实施中(2020-2069年)、实施后(2070-2099年)和整个研究时段(2010-2099年)对中国气温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地球工程的实施显著的降低了中国年均气温,尤其是地球工程实施的2020-2069年多数地区的降温幅度超过了0.75℃。地球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表明地球工程能够使中国多数地区降低1.5℃。地球工程有助于《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实现。②地球工程的实施并未改变中国年均气温气候态和波动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但却改变了中国年均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异格局。地球工程的实施对中国北方地区年均气温波动特征的影响要高于南方地区。③地球工程实施的2020-2069年使得中国多数地区的年均气温趋势减少,减少幅度超过了0.3℃/10a,同时地球工程实施前后中国年均气温变化趋势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变化加剧举世关注产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代和现代工业及交通事业的发展,矿物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使二氧化碳、氧化氮、甲烷等温室气体大幅度增加,这一切都使自然界本已存在的温室效应加重,严重地破坏了地球气候系统的热量平衡,导致气候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已经升高了0.3-0.5℃。特别是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1988年、1990年和1991年为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3年。如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加以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6,(1):53-53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洲.“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赵海  王新惠 《大自然》2010,(3):24-25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21世纪末全球升温幅度将在1.1℃~6.4℃之间,而人类的底线是要把全球升温幅度的上限控制在2℃的地球生态警戒线以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在2015年前得到扭转,这意味着从现在起留给我们拯救地球的时间只有5年!  相似文献   

16.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6):5-5
地球最近“高烧”不止,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持续不断。“热”成为时下许多国家媒体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科技》2007,(3):90-90
由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所组成的南极调查小组25日表示,因气温上升导致崩塌的南极拉森(Larsen B)冰架下方的海域,今年1月发现了19种新海洋生物,专家忧虑地球温室效应可能带给南极周边海洋生态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11,(12):92-92
A:地球具有大气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质量较大,离太阳不是太近。地球质量较大,因而引力较强,就可以吸引住大气。离太阳不太近,地球表面的温度也就不太高,否则气体会因为地球温度太高而具有较大的运动速度,从而逃逸。其实,目前在大气层的顶端是逃逸层,其中就有气体逃逸到外太空,但总体而言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07,(11):60-61
地球变暖对世界的粮食生产将会有什么影响? 地球变暧之后,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地区将会向高纬度地区移动。估计北欧和俄罗斯以及加拿大等现在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高纬度地区,那时也将适合于进行农业生产。在日本,适宜栽种稻米的地区也将北移。  相似文献   

20.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一个由数千亿颗恒星所组成的恒星集团的一隅游荡的行星 仰望天空.我们看见太阳.看见满天的星辰.日复一日,总是如此。不过.我们有时也会浮想:在其他行星上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正在仰望天空的生物?目前.在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这样的行星。可以说.我们的地球是一颗“奇迹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