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玛丽·米特福德延续了吉尔伯特·怀特为代表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其代表作《我们的村庄》是文学与博物学完美融合的又一经典之作,以她生活的三里口村庄为背景,描述了乡村生活和大自然。她博览博物学书籍,以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和诗人的审美观察、欣赏和描述身边的自然世界,对自然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从中得到慰藉和快乐。她拒绝采用18、19世纪女性博物学普及者青睐的书信体写作,但《我们的村庄》让读者与其一道漫步乡间,同样营造了浸入式的体验。她有着传统的性别观念,谦逊地对待自然和学识,拒斥学术化的自然写作。米特福德及其作品表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女性的阿卡迪亚博物学实践在博物学文化、生态伦理观、自然写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范式转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从要素分析到互动网络分析反映创新研究的范式转换特征,这一转换也使创新从传统构成式理解跃升到新的系统生成式理解。基于地理、社会和行业的主体接近性耦合生成区域集群互动创新网络,创新则是主体接近性耦合与网络互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接近性耦舍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深刻的创新范式转换意蕴。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帝国型博物学的发展局限于近代西方文明,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则出现在人类诸文明的博物学传统之中,其共同特征是天人和谐的乌托邦理念。对日本阿卡迪亚型博物学传统的考察有助于从非西方视角丰富其理解。17世纪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东传刺激其形成了以辨物为核心的本草学传统。19世纪初,本草学与国学的交汇促进了万叶博物学的兴盛,幕末本草家畔田翠山可谓集大成者。万叶博物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感受、认知和体验自然的方式。日本近代化所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激起了部分有识之士的抗议,博物学家南方熊楠在反对运动中集中论述了神社周围的镇守之森的重要性,回应了如何在现代社会维持日式自然的挑战。战后高速成长导致日本环境问题丛生,197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使得里山模式成为备受推崇的阿卡迪亚型博物学实践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日,看到并欣赏古老的博物之学,需要有“变焦思维”。研究博物学有多种进路,其中科学史和博物学文化进路与“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重启博物学,将为“人与自然关系”之讨论和实践注入新活力,是对惟科学主义的有效反思,意义甚至可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比。博物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定位,是众多难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平行论”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大尺度演化和天人系统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责任式创新作为创新研究的新兴范式受到国际研究与政策的广泛关注。研究从内涵与特征、问题聚焦、维度构成、政策实践等方面详细探讨责任式创新,构建由"主体-活动-规范"、"预测性、自省性、包容性、响应性"构成的责任式创新理论框架,并提出责任式创新对我国创新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社会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巨风险(AI巨风险)”概念,认为在关注AI伦理及散发风险等问题的基础上,应对人工智能应用与传播过程中所可能引发的大范围、高强度、规模化社会风险问题给予足够关注,即人工智能在应用与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巨风险”。主要类型如机器自涉式AI巨风险、社会系统侵入式AI巨风险、非对称破坏式AI巨风险等。“AI巨风险”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密相关因素的共振式耦合作用,如技术能力强度、技术稳健度、技术应用向度、社会粘合度、政治/社会对抗强度、社会心理因素等。为防止AI所可能带来的大范围危害、遏制AI巨风险的形成,应积极构建“机器风险学”,从学理层面更深入分析AI巨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并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坚持预防治理原则、技治管理原则、强约束原则、备份原则、协商原则。  相似文献   

7.
突破性创新的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技术变迁速度加快和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的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追赶陷阱和发达国家构筑的知识产权网的密集包围,为此,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创新战略,要有决心和勇气实施自主式突破性创新,快速使企业进入前沿的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能力的蛙跳式发展。本文着重从创新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对突破性创新作了基于综述性的分析,研究认为:①企业应着重从业务流程和产品价值两个角度,在克服组织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信息渠道找寻突破性创新的机会;②为了降低突破性创新的风险,企业应根据情势不同,选择自主方式或合适的创新联盟网络方式进行创新,同时,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并构建二元组织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实现对技术的控制以及对市场的占领。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博物学有两大传统:中土博物学和藏地博物学。藏地博物学深受佛教影响,佛教博物学是藏地博物学的佛教渊源。此渊源不但影响了藏传佛教产生和发展,而且还与藏地本土的苯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藏地文化特色的博物学:藏传佛教博物学或称"大小五明之学"。  相似文献   

10.
朴素式创新是近年兴起的新的创新范式,特点是以草根群体的需求为创新导向,大量草根群体参与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共创共赢特征。在剖析朴素式创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朴素式创新内涵的三重组织架构,重点探讨朴素式创新的模式分类及各自特点,结合社会朴素式创新的应用案例提出促进我国朴素式创新发展的对策,为完善需求面创新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时至19世纪,博物学的发展态势颇为良好。其中,人们对动物的关注不断深入,积累了可观的动物知识;而随着伦敦动物学会的成立,专业的动物园、博物馆也日益成为动物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在当时学者们的书写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发表或出版,被加工成插图精美的博物学著作,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动物学知识的积累与扩散,既体现了英国传统文化基底的部分特质,也促使19世纪的英国人更多地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地理大发现、帝国扩张客观上为欧洲带来了海量的异域物种,促进了博物学的发展,要求博物学范式的统一。林奈和布丰当时最重要的两个博物学家,二者均致力于自然秩序的理解与探寻,在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上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后人。林奈的贡献在于性分类体系、分类、命名、植物学拉丁语等方面的改革,为博物学统一范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体系简洁、明了,更重现实应用及传播,契合了帝国博物学所需;布丰的体系则强调自然的多样性、连续性,却在体系之争中略逊一筹。但无疑,二者对自然秩序的探寻共同为博物学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负责任创新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负责任停滞或许是它的替代者。它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创新范式。主张创新应以责任为基础,降低创新的程度,放缓发展和增长的速度,中断难以预测和极具危害性的创新活动。为更负责任的创新,负责任停滞分别从观念、实践和目标三个维度呼吁适度创造、适度索取;长远预测、适时停滞;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在它的启示下,负责任创新概念的发展需要着重强调责任在创新中的位置,充分考虑时间、速度和增长等变量对责任的影响,并将强道德责任融入预测和评估,为预测和评估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社会-技术整合问题的思考,欧盟研发框架计划(FP)对于责任问题的关注逐步加强,在当前正在实施的第8期框架计划中明确将"责任式创新"(RRI)纳入政策范围,强调研究与创新必须有效反映社会意愿,实现欧盟各国共同期望的社会效益。当前,我国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鉴欧盟责任式创新政策的有益经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创新战略向符合社会价值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今生态学家对博物学的呼吁持续升温,强调它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博物学作为西方传统的重要学科,在学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度受到排挤、质疑并逐渐衰落,于是形成"博物学无用、与实验科学对立、无法对科学实践产生价值"等等的论断。这些质疑的声音干扰了人们对博物学的科学理解,并产生了错误的思考方式。通过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生态学研究中博物学的发展及其相关争论,对长期以来博物学备受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澄清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1792-1794年,马嘎尔尼率英国大使团访问中国,这是世界近代以来两大帝国之间发生的首次大规模外交活动。皇家学会主席班克斯希望借此增进对中国博物学的认识,实现对中国动、植物资源的科学与经济价值使用,以增强大英帝国实力,于是便主动帮助使团制定在中国的博物学活动规划。抵达中国后,以斯当东为首的博物学团体记载下大量博物情报,采集了许多植物标本,并多次与班克斯通讯,报告在中国的博物学见闻。英国使团的博物学活动体现出该时期中英科学文化交流与"西学东渐"十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7-37,40
该成果利用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获奖项目“樟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选择利用的研究”成果所选育的芳樟型、樟脑型、桉叶油素型优良无性系,推广工厂化育苗;选育芳樟优良无性系,申请福建省林木良种委员会审、认定;建立芳樟、脑樟优良无性系收集区,营建采穗圃,为种业创新提供繁殖材料;建设工厂化育苗基础设施,推广芳樟容器育苗新技术,研制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营造芳樟油用示范林。  相似文献   

18.
苏柯仁是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在华期间他对中国多个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博物学考察,尤其是1913—1915年对东北地区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苏柯仁的自传、著述、信件及相关报道等资料,首先对苏柯仁的成长环境和博物学机缘作细致梳理,揭示他来华进行博物学考察的原因。然后围绕他在东北地区的考察,分析其考察目的与时代背景,还原四次考察路线,介绍相关考察成果,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成果对中国生物学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据称,自1995年以来,欧盟创新驿站已发展成为全球五大技术交易平台之一。创新驿站作为技术转移的新方式,在中国能否走得通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从能否把握创新驿站的本质所在、能否把握技术市场的基本特点和能否恰当地组织协调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创新驿站建设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要认识到风险,从全新的思维认识技术转移。结合自身实践,建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可根据资源选择方式;二是需根据国情作布局;三是应根据机构定任务。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科学史、博物学文化、视觉文化、图像史学、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等学术探究几乎同时用于古代美术作品的研究,其中博物学视角的分析具有独特性和基础性,这要求研究者通晓历史和地方性知识,充分利用现代自然科学之分类学、生态学知识对作品进行基本的“识图”描述,揭示当时当地人的“生活世界”场景和认知水准,进而讨论其文化、历史、政治含义等。清代宫廷留下大量博物题材绘画及相关档案材料,对它们进行博物学细节和地方性特征的分析,在现在看来非常有必要。清宫绘画在继承汉文化、融合满洲文化以及反映中西物质和文化交换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博物学特征。这些清宫绘画案例的实质性分析将为古代美术作品的博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