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方法作为一种纯粹技艺的扩张,排挤了科学本身应有的意义,他提出“生活世界”的思想,以寻回科学的意义基础。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积极意义有待于更深刻的发掘,本文从对量子思想史的分析中指出,现代科学理论发生了数学意义、物理意义以及感性直观意义的分裂,其结果是我们失去了对科学的世界图景的直观理解,这也正显露出实证科学对关于人生意义、目的等根本问题的漠视。生产世界对于我们存在方式的规定性,仍然在启迪我们洞明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认识中的众多困惑,引起我们达到在历史目的中的完全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方法,思想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逻辑结构等科学史之外的方法对思想实验是否有效做出判定,却一直存在困难。使用索伦森模态反驳模式和彭罗斯熵的粗粒化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思想实验中同时对熵的“粒度”与“测量”做缺省配置,会破坏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对于涉及层级与突现的思想实验而言,其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建立在概念基础所依赖的呈“正交补”关系的两个技术细节不能同时缺省的基础之上。这种覆盖了布里渊对麦克斯韦妖的“负熵”解释,揭示了索伦森与丹内特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着内禀关联,论证了从科学史之外的判定条件为科学思想实验划界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评大卫·霍尔的生物学哲学——从系统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卫·霍尔是当代生物学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生物学哲学的所有问题,并在许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从系统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大卫·霍尔关于目的论、理论还原和生物学定律等问题的生物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Bilson-Thompson提出的组合先子拓扑模型(compositepreonstopologicalmodel,TM),提出了先子呈现空间假说(preonsemergingspacehypothesis,PESH),即携带同样电荷(0电荷或±e/3电荷)的3条先子(pre-ons)从粒子中向外延伸,构建出与其他粒子共享的各向同性三维空间。由PESH得到的4项规则经检验与标准模型的所有三代粒子相符合。应用PESH可以从几何/拓扑角度解释量子霍耳效应中的分数电荷准粒子、夸克禁闭及渐近自由、三维空间、粒子质量、宇称守恒及破缺、将引力子纳入TM、量子统计及自旋等物理现象。而且,基于PESH可以预言在特殊环境下存在带分数电荷粒子。本文并提出了两项实验以验证这些预言。 相似文献
5.
论爱因斯坦《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一文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论了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光量子概念的论文,强调应当区别光的产生和转化以及光的自由传播这两种过程.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为代表的一切有关实验证明了的都是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以光子的形式出现,并没有证明光在传播中以光子流的形式存在.根据电磁场的量子理论,光在传播中一般不处在光子数的本征态,不适宜运用光子的语言来描述.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着重从方法论层面来阐述苏佩的科学理论语义观,目的首先在于提供一种对科学理论的分析或解读的方法,即语义观是怎样操作的;其次是透过对语义观的例示,间接分析并回答诸如公认观点的失当、语义观与结构观的某些联系和区别、以及语义观的实在论和经验论立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围绕量子力学量子实在论和量子反实在论的重大争论,俄苏学者提出了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语境实在论的目标是向广义哥本哈根解释的回归,克服正统解释之后量子力学各种解释的局限性。语境实在论将物理理论定义为在语言的语境中对物理实在进行识别(测量)的维特根斯坦式的规则,量子对象由量子理论在语境中对其识别来确定,认为对量子系统在给定时刻的状态描述,是给定时刻相对于给定观察者的波函数识别的结果。语境实在论的贡献在于,消减了围绕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争论,优化了关系实在论的问题方案,瓦解了流行于当下的量子反实在论。语境实在论有关量子力学的研究对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支持,语境重建已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科学理论是否有可能实现还原?关于这个问题的两种对立意见,即所谓“还原论”和“反还原论”的对立,实际上是古已有之的。但只有当近代科学日益走向成熟以后,这种对立和争论才明朗起来和尖锐起来。牛顿的科学纲领是明确地主张还原论的,因为它要求“从力学原理中导出其余自然现象”。但牛顿纲领所主张的还原论,只是还原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即机械还原论。机械还原论要求对物理学、化学乃至生物学的理论作力学的还原,即还原为 相似文献
13.
14.
索利·祖克曼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公共政策相关领域的工作尤为突出,影响深远。祖克曼原是一位动物学家,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进入政府转型为军事顾问,就战时军事计划建言献策,曾参与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分析工作,为盟军将领选择正确的作战方案提供了支撑。战争结束后,祖克曼继续担任多个政府机构的科学顾问,并成为英国第一任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使"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从历史上临时性的私人聘用转变为制度化的工作职位,成为政府决策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完整性”成为当前生态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观念。人们诉诸于“自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来描述各种人为活动可能对自然造成的环境伤害。很多人认为,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同一性”。任何侵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人为活动都应该受到伦理上的拒斥。问题是,生态系统并非是诸如“物种”那样的自然类,后者才拥有本质主义意义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动态复杂系统。无论是传统上的“自然性”,还是构成上的“整一性”,都无法确切地诠释完整性的真实要义。重塑生态完整性需要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科学与政策互动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国际环境事件的复杂性,并从臭氧治理和气候变化治理两个案例出发,分析影响其治理的政策因素。分析认为,确定或不确定的科学结论,国家利益以及替代技术是影响臭氧治理与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两个看似相同的国际环境事件却最终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政治效果。最终本文认为,政策议程总是在"基于知识"的认知共同体和"基于利益"辩护原则下交替出现,科学与政策的关系问题在实际事件中总是变化并可以协商的。 相似文献
17.
中西两种科学文化背景下的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科学文化的角度对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在科学探索动机、地理知识和造船航海技术诸方面的差异及其由此产生的不同影响,认为尽管郑和航海在规模、航路和航海技术等实用科学层面上远远领先于西方,但在科学探索动机、科学精神和理论知识背景等科学文化层面上却大大逊色于西方,两种科学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中西航海活动不同结局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科学数据是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具有非排他性、无消耗性和可增值性。科学数据共享,使科学数据更加开放,数据交换更加顺畅,数据应用更加便利,一直是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时的关注焦点,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近一段时期以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科学数据共享已经在地球系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20.
在所掌握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描述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Science在中国转变成科学的观念,并且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期逐渐形成科学知识的表现,以及在当年出版1800多部科学知识图书和期刊基础上,所广泛展开的知识深度。更进一步通过当年推行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所做出的贡献,介绍科学思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如何诠释。尽管当时中文很缺乏表述科学思想的词语,但开创之功永标青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