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年龄检验和稳恒态宇宙学红移规律的发现,引起了现代宇宙学发展的第一个活跃期。当时,提出过许多种红移机制的模型,求解过各种引力理论的宇宙模型。当然,注意的中心仍然是广义相对论的宇宙膨胀模型。按照宇宙膨胀模型,星系相互作分离的运动,空间中星系应当越来越稀,或者倒回去看,越往早期,星系越密,显然,当星系密集到一定程度时,星系不可能以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形态存在,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星体都应当是那个密集时代之后产生的。因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2 0年代之前 ,科学家运用经典力学考察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得出的结论是 :我们的宇宙无论在时间上 ,还是在空间上 ,都是无限的 ,永恒的 ,无始无终的。这个无限时空的宇宙观广为世人赞赏和认同。1 91 2~ 1 92 6期间 ,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Slipher)观测到 4 6个星系的光谱 ,发现谱线的位置普遍地红向位移。若假设谱线位移是星系空间运动的反映 ,则星系的退行速度超过恒星的平均空间运动速度 1个量级、2个量级 ,甚至更大 ,即达到每秒几百公里、几千公里 ,甚至上万公里。天文学家将星系的红向位移现象 ,简称“红移”(redshift)。1 92 9年…  相似文献   

3.
美科学家发现支持“暗黑能量”存在的重要数据,为爱因斯坦“宇宙常数”理论洗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他这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在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中加入“宇宙常数”,即一种他设想的未知宇宙能量。但美国天文学家说,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爱因斯坦没错,宇宙中确实存在被科学家称为“暗黑能量”的神秘力量,这种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相似文献   

4.
在1958年笫8期的苏联“哲学问题”上,发表了弗·霍里切尔教授写的“現代資产阶级自然哲学中的反进化主义”一文。文章说,现代反进化主义有兩派,一派是反对进行論的露骨神学派;另一派则力图把科学和宗教“调和起来”。宜传反进化主义的主要是天主教的神学和社会民主党的哲学家。作者首先揭露反进化主义者关于宇宙起源的谬论。他批判了天主教哲学教授费希尔、耶苏教神父罗瑪那、社会民主党政论家物理家卡彻等的关于宇宙产生于“第一推动力”,“世界在  相似文献   

5.
窮則思变     
这次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有一个特点,即:“在运动的开始,不少行业湧現了‘几天革个命’的技术革命尖兵。他們很多是設备陈旧、劳动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而任务又很紧张的小厂,或是大厂中的这类車間。”1)如有一个染料厂,工人原来的劳动条件很差,成年要穿套鞋工作,夏天臭烘烘,冬天冷冰冰,染料粉沫滿天飞揚,做黑色染料的工人象“包公”,做红色染料的工人象“关公”。劳动条件这样差,生产任务又繁重,并且工厂(?)地又天天縮小。怎么办?逼得他们跳出圈子闹革命,实現了增产减人,地上舖地毯,工人穿白色工作  相似文献   

6.
常数诱发科学发现的一个重要范例亓万物理学家琼斯曾就普朗克常数的意义说过这样一段话:“虽然h的数值很小,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它是关系到保证宇宙的存在的。如果说h严格地等于零,那么宇宙间的物质能量将在十亿万之一秒的时间内全部变为辐射。”[1]本文试图论证: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元宇宙的投资和创业热潮,同时元宇宙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元宇宙”概念的泛化和定义模糊给相关研究、学术交流和产业发展造成了障碍。文章以元宇宙的概念为出发点,梳理了“元宇宙”术语定义的发展过程,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提出的“元宇宙”定义(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其定义的主要分歧,并对其做出了进一步思考,为元宇宙领域其他相关术语的定义和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2004年2月20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宇宙至少还能再膨胀300亿年左右。神秘的“暗能量”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宇宙间存在一种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量,使所有星系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宇宙才不会因星体间的万有引力而不断收缩。爱因斯坦认为这种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量是恒久不变的,并将之称之为“宇宙常数”。20世纪20年代,在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之后,爱因斯坦放弃了“宇宙常数”,并称其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然而,科学家后来从陆续发现的超新星中得出更多资料,显示宇宙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9.
美国天文学家最近提出各种有关宇宙的现代理论,包括所谓“多重宇宙”(multiverse)概念,指称宇宙在第一次“大爆炸”后还在彼此不断“大爆炸”,形成无数宇宙。空间为什么是三度空间,而不是二度空间、十度空间或廿五度空间?光速为什么远快于音速?为什么原子远小于星球?我们的宇宙为什么这么老?是否还有其他里面一切事务都跟我们宇宙不同的宇宙?这些是科学家们提出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1959年第2期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上,发表了普·邦达連柯等写的“关于同現代弗洛伊德学說进行思想斗爭問題的科学会議”一文。 1958年10月苏联医学科学院主席团召开科学会議,讨論同現代弗洛伊德学说进行思想斗爭问题。会议由苏联医学科学院主席团委员萨尔金索娃教授致开会詞,医学博士巴森作了“对現代弗洛伊德学說的分析批判”的报告。  相似文献   

11.
“元宇宙”的概念包括“元”“宇宙”两层含义,前者是沉浸性或者说超脱性,后者是开放性或联通性。元宇宙有超越自身并反身自指的特性,这种特性蕴含在从岩洞壁画以来的技术史趋势之内。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不能把沉浸性和逼真性混同。元宇宙并不追求逼近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人们之所以会移居元宇宙正如人们之所以移居城市,并不是以新老环境相似为原因的。元宇宙是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学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二分法,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媒介技术环境本来就是现实与虚拟相交织的。人类通过技术革新不断重塑自己的环境,正如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元宇宙是信息革命所创造的新环境,新环境反过来为旧环境重塑秩序。区块链技术为元宇宙下的新秩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据《青年参考》引述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新发现表明,宇宙中的确存在“暗能”。这种暗能将抵消宇宙星系重力的作用,使宇宙一直不断膨胀下去,永远也不会发生如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所预言的那种“宇宙大坍缩”结局。这一新发现将彻底推翻科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宇宙大坍缩”理论,从而引发宇宙学革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术语》2014,(3):60-60
夜空中的繁星发出点点星光,有明有暗,有蓝有红,然而宇宙中并非所有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洞察,比如有一种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并不显眼,但在肉眼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极为明亮,这种天体叫作“X射线极亮源”。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国家语委于1986年10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其中关于“象”与“像”的用法说明“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但对其内涵未作明确规定,此后在各种报刊、文章中两个字使用混乱。为了在我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统一此二字的用法,名委办公室通过组织专家座谈、调查访问、多次研讨,在征得语委 象(像)是科技术语中的常用字,很多科技术语的涵义与“象”(或像)有关,近年来此二字用法较混乱。在五十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脚注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此后科技术语中音象、显象、显象管、象散、象点等均用象,在用字上一般不存在混淆不清的问题和分歧意见;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恢复了“像”字,“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但对此二字的字义分工未作规定,有些科技术语中字义还有交叉,近来使用上较混乱。科技术语中有一批以“象”(像)作为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选用哪个字,需要统一。为此,我委员会于1990年8月14日召开讨论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语委副主任曹先擢同志以及语言学、物理学、测绘学和编辑出版界的专家们就此二字的内涵和外延,如何规定简便易行并有理据性的判据,怎样考虑历史的和当前约定俗成的现况等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根据到会多数人的意见,名词委员会再次进行了研究,并征得国家语委有关同志的同意,提出以下意见:1.“象”、“像”的内涵分别是:[象]① 一种哺乳动物:大象。② 形状。作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例:现~,形~,印~,迹~,假~,表~,景~,物~,气~,星~,图~,虚~,实~,析~,~频,~宽,影~,映~,成~,录~,音~,显~管,摄~机,~差,~散,~移,~素,~征,~点。③ 仿效,摹拟。作动词性词素例:~形,~声。[像]① 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例:人~,画~,~章,肖~,遗~,头~。② 相似(动词)。例:他~他的哥哥。③ 比如,如同(介词)。例:~要……。④ 好像:~要下雨了。2.目前社会上音象、录象、摄象等词常写作音像、录像、摄像,科技人员也有少数这样用的。这样类推,将使其他与此二字有关的复合词也造成混乱。为了统一科技术语,经研究提出上述意见,即今后作表“形状”义的词素时一律用“象”。3.以上意见考虑了绝大多数语言、专业工具书的用法;语言学家的论著,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约定俗成的实际(习惯用法无矛盾、混乱和不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年初向世界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4月1日起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为世界科学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国技术,为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贡献和中国发展经验……“中国天眼”邀请各国科学家携手走向星辰大海,共“见”未来. 遥望未知宇宙,全球科学家在未来若干年间将因“中国天眼”变得更为“火眼金睛”.从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类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离不开尖端科研仪器.天文学界通常认为,宇宙中只有不到1%是人类能看见的发光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宇宙起源论往往用数字编号或符号表示有关早期宇宙的抽象概念,其起源论和本体论是合一的。谁最大谁就是本源,宇宙的本体“道”是无穷大,包含物象和信息,“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宇宙早期与人类婴幼儿期具有某种相似性,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表明宇宙的最初生成物是水,赤子德厚,水含至德,是因为他们保存了宇宙早期信息。  相似文献   

17.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0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心理学、医学、电工等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对在科技界“象”与“像”用法混乱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并在脚注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但未对两字的用法作明确分工。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全国科技名词委作出了“关于科技术语中‘象’与‘像’用法的意见”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在作形状,作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时用“象”,如:图象、录象、摄象等等。90年代中后期几种权威性语文辞书在修订或出版时都处理为:图像、录像、摄像等等。对1995~2000年《人民日报》所作的词频统计(摄像200,摄象0;图像736,图象6;显像管147,显象管0;音像1074,音象0;影像249,影象2等)也支持这些语文辞书用法。可以看出,“像”有简化为“象”和恢复规范字地位的过程;也有作形状、作名词性词素使用“象”的意见。这些变换,社会各界了解和掌握不够,因此,在“象”、“像”两字的使用上出现了混乱。目前权威性语文辞书对此两字的使用与全国科技名词委1990年意见存在着矛盾,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中也存在用法不一的情况,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因此,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认为有必要对此二字的用法作出明确的界定。与会专家认为,“象”、“像”两字用法混乱主要在于名词义,因此应对“象” 、“像”两字的名词义以及在词语中的使用作明确说明。而要明确这两字的用法,就需要明确区分这两字用法的判据。与会专家认为: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据此,对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库中抽取的所有与“象”、“像”有关的名词进行了逐一审定,审定结果如下:“象”、“像”两字的名词义和语词搭配实例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语词搭配实例: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浑象、蚀象、体象、危象、心象、想象(像)、构象(conformation)、磁象、磁象仪、异极象、全面象、分裂象、观象台、天象仪、晶格象、类质同象、同质二象、同质三象、同质多象、文象结构、心象地图、唯象理论、唯象系数、波粒二象性,等。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语词搭配实例: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镜像、实像、虚像、正像、反像、逆像、倒像、阳像、阴像、鬼像、伪像、映像、镜像、影像、潜像、叠像、原像、前像、后像、余像、双像、网像、成像、电像(electrical image)、音像、声像、摄像、录像、放像、显像、视像、像章、像片、像差、像散、像元、像素、像点、像移、像幅、像距、像高、像对、像质、像场、像管、构像(imaging)、遗觉像、视宁像、网膜像、衍衬像、共轭像、离焦像、居间像、缩微像、寄生像、重建像、孪生像、正常像、反转像、余留像、同态像、浮雕像、幻视像、多色像、像主点、像底点、像平面、像空间、像变器、像电流(image current)、视像管、变像管、寻像管、显像管、录像机、摄像机、石像生、镜像心、摄像术、导像束、双眼等像、像方焦点、像等角点、像点位移、像主纵线、像地平线、像增强器、像消转器、无畸变像、态射的像、射电日像仪、太阳单色像、态射的余像、视野单像区、双眼像差异、分流直像管、求像作图法、凹凸正常像、凹凸反转像、像面全息术、双眼视像融合、合像式测距仪,等。今后,审定科技名词时,应按上述审定意见正确使用“象”、“像”两字。如在实际工作中难于分辨、难于选择,可按约定俗成原则采用本学科的习惯用法,但应注意与相关学科的协调统一。全国科技名词委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执行上述意见,并适时修订已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同时,停止执行1990年的“意见”。本次会议的总体意见是科技界和语言学界、辞书界共同研讨的成果,主要适用于科技名词审定,也可供社会科学领域参照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10月26日  相似文献   

18.
如果元宇宙在未来成为现实,人类希望元宇宙秩序是一个什么样子?因为元宇宙秩序的架构是由作为元宇宙独立运行的算法契约和“元宇宙—现实宇宙”对接的智能合约共同组成的,所以,一种可欲的元宇宙秩序必须在双重契约架构上同时符合伦理要求才能够避免道德失范。自然法的基本善(诸如生命、游戏、实践理性等),以其多样性和序列性,为其提供了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4,(2):14-17
<正>“拉索”完整记录“宇宙烟花”爆发全过程精确测量迄今最亮伽马暴的高能辐射能谱约20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一颗“超级太阳”在燃料耗尽时坍缩爆炸,发出持续几百秒的绚烂“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GRB221009A。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首次完整记录迄今最亮伽马暴的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拉索”国际合作组在此基础上精确测量了迄今最亮伽马暴的高能辐射能谱,刷新了对伽马暴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反思中国科学近10年没有原始创新“从人的层面来讲,首先我要对霍金表示我的钦佩。”这是我国理论物理界著名科学家何祚庥院士说的第一句话。事实上,同为理论物理方面的科学家,何祚庥不是特别同意霍金的宇宙爆炸论。在他看来,宇宙开始于爆炸,这点霍金没说错,但宇宙爆炸以前是什么状态霍金却没有解释。这就让“宇宙爆炸论”这个理论显得有点站不住。“但霍金的‘黑洞三定律’我却很赞同。他的研究给了国际理论物理界不少启发。”何祚庥院士在对宇宙爆炸论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霍金为理论物理作出的贡献。何祚庥院士还谈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