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2.
美人鱼之谜     
在18世纪中叶,英国伦敦曾经举办过轰动英伦三岛的美人鱼标本展览。随后,在美国纽约举办了同样的展览,同样引起了全美的轰动。其中一个最著名的标本叫“菲吉美人鱼”。事后,经有关科学家查验,这个所谓的美人鱼标本是猴子和鱼的结合。于是,很多人对美人鱼是否存在表示怀疑。挪威生物学家埃利克·蓬托皮丹在《挪威自然史》中说:“他们赋予美人鱼优美的嗓音,告诉人们她们是杰出的歌手。显然,稍有头脑的人绝不会对这一奇谈怪论感兴趣,甚至会怀疑这种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埃利克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生物界人士的看法。然而,埃利克的观点未必正确。…  相似文献   

3.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初中第一册《乐羊子妻》”捐失成功”下注:“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机会.”如此注释,问题有二:(一)“成功”二字注而未注忽略了古今意义的差别;(二)增加“机会”二字有悖于原文的结构.“成功”古书并不多见,注家也很少作注.辞书或不收(如《辞海》),或虽收而语亦不详(如《辞源》),甚至有误释者(如《中文大辞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同义词,尊称不少, 有的超过一打,少的也有半打之多。 第一人称现在多用“我”这个字,而翻阅书本,除了同义词外,还有骄称与自称谦词之别。古书上的第一人称多用“余”和“吾”,如“余将老。”见《左传·宣公十七年》;又如“吾爱吾庐。”见陶潜《读山海经》。自称谦词有“仆”字,如“仆始生六七月时”。(白居易《与元九书》),“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奴”原是  相似文献   

6.
《冯婉贞》一文有“急逐弗失”一语,中学语文课本注“失”为“跑掉”,这种解释很值得商榷。《康熙字典》注:“失者,错也,过也”。在其大部“失”字条又引《书泰誓》“时哉,弗可失”。《说文解字注》手部也有“尖、纵也”,“在手而逸去为失”。《康熙字典》所注尤为确当。“失”就是“错失”的意思。这在古书中例证很多。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龟一直被作为长寿的象征,民间就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传说。在古书中关于龟长寿的记载和描述可谓层出不穷。汉代刘向说:“龟之言久,千岁而灵。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也。”说的是只有寿达千年的神龟,才能预知吉凶。《庄子·逍遥游》中也说:“楚之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冥灵即龟,也就是说龟有千年之寿。南朝《述异记》中说:“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曰灵龟。”三国时期曹操的诗《龟虽寿》,至今广为吟诵。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龟、鹿皆灵而有寿。”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的《释地》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这里四海指的是四边荒远地区,不是指海洋。夷、狄、戎、蛮是指有别于中原华夏民族的少数民族,而加在前面的九、八、七、六则是泛指少数民族部族众多。“海”的本义是指天池,引申义指数量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清代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八中说得明白:“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尔雅》四海系《释地》,不系《释水》,《禹贡》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远近为限。”这说明九州之外就是四海。  相似文献   

9.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较有特色的一部著作。关于《孝经》作者,大约有九种说法:孔子自撰说,曾子所录说,子思所作说,七十子之徒遗书说,齐鲁间儒者附会说,孟子门人所著说,汉儒所作说,折中说,曾子门人编录说。从先秦古书成书体例、思想内容、出土文献旁证等方面考察,我们认为,曾子门人编录说较为妥当。具体而言,《孝经》作者应当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相似文献   

10.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较有特色的一部著作。关于《孝经》作者,大约有九种说法:孔子自撰说,曾子所录说,子思所作说,七十子之徒遗书说,齐鲁间儒者附会说,孟子门人所著说,汉儒所作说,折中说,曾子门人编录说。从先秦古书成书体例、思想内容、出土文献旁证等方面考察,我们认为,曾子门人编录说较为妥当。具体而言,《孝经》作者应当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相似文献   

11.
美人鱼之谜     
<正>"千百年来,美人鱼在民间传说和童话中是一种美的化身,那么,美人鱼真的存在吗?她是否像童话里说的那样美丽?"千百年来,美人鱼在民间传说和童话里是一种美的化身,那么,美人鱼真的存在吗?她是否像童话里说的那样美丽?美人鱼传说有关半人半鱼生物的传说记载,最早见于古亚述,即现在的叙利亚。相传,女王Atargatis由于不小心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族别,古书无明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考证屈原的族别,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即弄清了楚的族别,屈原的族别自然就清楚了。一、楚的族别问题。屈原在《离骚》中这样自我介绍:“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帝是谁?不少书说高阳帝是颛顼。翻开《大戴礼记·帝系》,那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正"外星人",是一个我们很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说,宇宙中没有外星人,人类是唯一的高级生命。也有人说,宇宙浩瀚无边,肯定存在更高级的文明,只是人类现在的科技还没有达到发现它的水平。其实,"外星人"并不是随着当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话题。阅读古书、欣赏古代艺术作品时,我们能找到一些似乎与之相关的内容。那么,你相信它们和外星人有关系吗?东晋人王嘉在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相似文献   

14.
《辞源》重在阐发词之渊源,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据笔者所见,有个别词条溯源不准,所引例句出现较晚。如“孝子”一词,《辞源》引用了《诗经·魏风·陟岵序》中的“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其实,《诗经·大雅·既醉》里就已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6,(5):90-93
2016年春节档,由香港导演周星驰执导的电影《美人鱼》在全国公映。电影上映后几乎刷新了国内所有票房的相关纪录,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冠军。本文以电影《美人鱼》为例,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从国产IP、情怀消费、"饥饿+口碑"营销、档期选择、生态主题这五个方面具体分析《美人鱼》的营销传播特色,为国产商业电影的营销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古籍中有些句读或标点问题,历来不易解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予西河外渑池”。因句读或标点不同而有二说“(一)“为好”后不加逗号,“为好会”解作“举行友好的会见”。(二)“为好”后加逗号,“为好”释为“联欢”。这二说本该有是非之分,或优劣之别。但我在拙作《古书注释中“二说并存”问题》一文中(下简称“抽作”)认为:“资料不足,难于断制:。主  相似文献   

17.
古书的句读,学者每多忽视,认为浅易之事不足道。其实,在一些点校出版的古籍中,误读、失读、标点符号用错了的地方并不少见。所以,吕叔湘先生说:“标点古书是一件不很简单的工作。”(《通鉴标点琐议》)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我最近将上海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九七七年第一版)读了一遍,发现该书在断句、标点方面的错误或不妥之处颇多,随手摘录,共得百余条。兹择其要者,稍加分类,整理于下,以与标点者商榷,并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8.
“美人鱼”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在小说《海的女儿》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的“美人鱼”形象。她聪慧坚贞,不畏邪恶,几经磨难,终于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其实,我国古代人很早以前就  相似文献   

19.
《奇闻怪事》2012,(12):57
提到美人鱼,你的脑海里可能立即会浮现安徒生笔下那个既善良又让人怜爱的海王的小女儿。最近,一部在国外热播的纪录片告诉你,关于美人鱼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美人鱼不但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而且她们还可能和我们人类有着血缘关系。其实,早在多年以前,老普利尼就在他的不朽名著《自然历史》中这样记  相似文献   

20.
先引现代文章二节作为比较: 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 写作阿桂,是武断的。(鲁迅《阿Q正传》) 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后改变 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老舍《骆驼祥子》)第一例中“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和第二例中“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一行儿”都插在前后紧接的语句中间,如果不用一对破折号隔开,而与前后文连属,就显得文气不贯。 古人行文过程中,也常常插入似与正文游离,而却有表意作用的语句,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称为“文中自注”,《中国修辞学》称为“自释”。这是古代作家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书没有标点,不明乎此,会感到文章重复拖沓,扦格难通,甚或发生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