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街道作为人类城市发展的见证.人类过去只知从消耗与废弃的观念中进行反思,而随着现代城市生活对环境空间日益变化而提出新的要求,城市街道的设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之人性化设计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空间的时候,建立以柔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为基础的城市街道系统这一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发展的背景,强调了其意义,然后探讨了城市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若干方法和要点,包括处理好机动车道与步行空间的关系,提高步行街道环境设施人性化设计,以及做好步行街道无障碍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的公共空间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其景观规划也有差别,所以在设计方法上应有区别.通过调研已建成的新农村公共空间,分析了新农村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交往行为的原因,提出了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方法,并且强调村落公共空间的多样性对村民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奔 《科技信息》2012,(6):413-415
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之一。街道也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交通的膨胀发展,作为城市街道主体的人,正在或已经被汽车所取代,城市街道生活湮没于快速交通和超常尺度之中,街道沦为纯交通性的功能空间,城市肌理和街道人文难以寻觅。笔者通过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进行探索。全文分为六部分:审视当今、回顾历史、对照现代、指导设计、实例分析、对未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展望。论文意在寻找探索一条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之路,让人们真正成为街道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街道家具是我们城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当代城市经济与文化的"窗口",文章通过对街道家具现状的分析,引出对当下街道家具的设计取向的论述。着重从实用功能、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加以阐释,为我国城市外部环境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中贵 《科技信息》2011,(5):306-306,326
“多态共生”设计概念可以归纳如下: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更新和创新,即以创造人们优良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为出发点的一种创新的设计,最终使它成为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并与街道、广场、景观绿化相关联,形成新的城市空间景观,使底部空间加入到城市的构架系统中去.并建立良好的底部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群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以人为本的街道公共空间逐渐被隔离与侵占.以人本主义为研究视角,以传统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尺度,首先,从街道交通通达性、街道功能多样性、街道环境舒适性等角度分析老街区街道的空间活力现状及空间特征;然后,在调查各类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中,探究快速城市化模式对旧城的冲击及其对城市居民产生的影响;最后,以"人本主义"为发展理念,从空间正义、人文关怀等方面提出重新激发传统街道空间活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商住混合区中,生活性街道的空间、环境、人流、车流的特殊性对街道的防卫安全产生影响,通过改善物质空间条件,可实现阻碍与降低不法侵害的机会。以长春市商住混合区为例,提出在街道环境防卫安全设计对策中,应该着重关注街道环境的增强领域性、提升监视性、改善意象性和光照环境等因素,使城市商住混合区街道环境具有一定的可防卫功能,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犯罪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建成给了街道躯体,街道上的活动给了街道生命。剖析街道空间当下存在的问题;分析街道的构成要素,谈论各个物质要素对于街道的作用;探索街道的整治方法,恢复街道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张明莹 《科技信息》2011,(20):116-116
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因而衡量城市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城市街道的设计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本文从街道的空间、本体、环境、设施几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朱玲  宁祥西 《科技信息》2011,(17):372-373
旧居住建筑沿街空间环境是指以旧居住建筑为界面形成的街道空间环境,涉及的问题包括街道空间的比例形式,以及街道的环境质量。旧居住建筑沿街空间作为与居民最为贴近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对现阶段城市旧居住建筑的沿街空间环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且能通过对某些街道空间环境元素的调整来改善己有的不良街道空间,来全方位地、真正地提升我们的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2.
建筑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鲁苹 《科技资讯》2007,(16):97-98
建筑与其所处的城市环境以一种共生的关系而存在。建筑物的个体经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编织出街道、公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而建筑物、街道、公园、广场等物体,又以一定的秩序相互配置、组合,形成了城市的形体空间,同时,这种形体空间环境又赋予了城市特定的意义和生活氛围所以,建筑规划除了要如实地反映它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与其所处的总体环境相协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林文勇 《海峡科学》2008,(11):10-13
针对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空间快速扩张改变城市形象而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未能同步提高的问题,龙岩大道二期两侧在城市设计时提出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总体思路,试图通过用地性质微调、交通组织特别是步行空间组织、建筑艺术布局、公共公用设施配套、加强街头小品设计、绿化组织等策略来提升龙岩大道二期城市街道的空间品质,以满足城市人群日益增长的综合需要和使用活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黄鹭红 《科技资讯》2008,(7):248-249
公共厕所与街道其他建筑相比,是一个小型建筑,它对城市街道的形象并不起主导和控制作用,但它却是城市街道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要与城市街道建筑协调共处,并应尽可能弥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不足或缺憾。本文对城市街道公共厕所的外部环境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城市街道公共厕所外部环境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5.
危海霞  张晓彤  钟明 《科技资讯》2013,(22):83-83,85
本文从城市广场的定义和本质入手分析其设计需求,并提出相应布局原则。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存在形式之一,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和其特殊性。由此提出城市广场在使用上的多样性需求和环境形象的整体性需求,针对两种设计需求以葫芦岛市龙湾大街两侧的广场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提出了几点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街道空间活力则是衡量城市街区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在概念层面重新界定了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并从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要素两方面构建了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框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城市街道空间活力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要素的影响关系.通过对合肥市政务区的实证研究发现:(1)不同时刻街区内的行人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与绿视率、界面围合度、界面丰富度、相对步行道宽度、商业设施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度、文化设施便利度等内在构成要素之间具有显著影响;(3)街道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随时间而改变.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与精细化空间环境设计,是高效组织人群、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量化评价城市街道开放空间活力,从使用者的角度构建起以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观赏性4个维度的城市街道开放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基础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19.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城市街道开放空间活力评价指标权重值,进而构建起城市街道开放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系统.为城市街道开放空间的评价与改造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毕晓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131-131,107
高层建筑是城市整体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高层建筑与周围建筑,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本文分析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形式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在设计时,必须从城市整体空间、高层建筑所在街道空间以及高层建筑本身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使得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随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外部空间有了高要求,对建筑师也有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