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对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在国家区域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地区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异质性强.在对中原城市群已有的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调研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及其治理体系,以推动区域高效协同创新.综合科技平台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治理主体、治理介质、治理关系方面分析了综合平台治理体系结构要素.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集成机制、服务机制和运营机制是治理体系的基础机制,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机制是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为打造高质量中原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提供有效支撑.最后建议从强化平台考核与平台开放合作方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对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在国家区域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地区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异质性强.在对中原城市群已有的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调研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及其治理体系,以推动区域高效协同创新.综合科技平台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治理主体、治理介质、治理关系方面分析了综合平台治理体系结构要素.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集成机制、服务机制和运营机制是治理体系的基础机制,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机制是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为打造高质量中原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提供有效支撑.最后建议从强化平台考核与平台开放合作方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群的生物群落特征和进化特征为依据,构建了一个根植于特定经济、文化、政治的区域,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重视城市群各组分对城市群的作用,关注各组分以及周围环境在演化过程中对城市群影响的系统分析理论框架对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伙伴选择、历史基础、基础设施的合作等方面为中原城市群的整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外围环境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适应能力方面,个人和政府积极适应,企业的积极性不明显;在协调机制方面,缺乏多层次性和广泛性,对形成机制以及动态过程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群形成动力因素出发,选择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分析指标;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SPSS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支撑模型;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因素结构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与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报告在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政府协调机制的概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模式,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展形态和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提出新的构想,同时运用该机制进一步对11个珠三角城市群的重点城区交界地带进行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城市群产业协作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产业协作的"动力—演进—模式"分析框架。通过对沿海三大城市群产业协作的比较,发现城市群产业协作的有效开展通常需要具备特定条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经济中心城市、有效的产业协作平台、良好的区域合作和利益协调机制、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网络联系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但对于京津冀而言,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短板。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原城市群2000—2013年县域单元城镇居民收入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态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总体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态势,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特征;(2)2000—2013年间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差异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而绝对差异则持续增大;(3)居民收入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北部、东部、南部等外围区域,两极差异日益增强.最后,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区位优势、人口素质以及政策机制5个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全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安徽省城市群建设研究成果的回顾,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提出安徽省城市群发展应采用"雁型"模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框架,并从社会、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层面,提出了安徽省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沪宁杭地区城市群为例,阐明发挥城市群体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作用和机制,据此分析了鄂湘赣毗邻地区发展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并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扩展格局及其驱动力因子。方法:以珠三角城市群9个主体城市为例,采用1992,1997,2002,2007,2012,2017年6期夜间灯光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出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分别从扩展强度指数、扩展关联模型及多维驱动力机制3方面探索了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格局及动力机制。结果:1992-2017年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扩展格局表现为圈层辐射状扩展模式,且热点区与冷点区分布相对稳定;从珠三角城市群扩展的驱动力演化趋势看,表现出以市场力为主要驱动力因子的特征,其次是行政力与内源力,外向力的影响作用最弱,从2002-2012年动态变化角度看,后一阶段经济及社会因素对城市群空间扩展影响作用均有所减弱。结论:提出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市场主导机制、降低行政干预的政策建议,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及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