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福州市市辖区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城市土地扩张质量评价模型,对1999-2012年福州市城市土地扩张质量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后福州市的城市土地扩张质量整体较低,城市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市土地的扩张进程.福州市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城市土地扩张质量低谷期,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在2006年后拉动城市土地扩张质量走出低谷并逐渐趋好;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土地的扩张反应效果偏于惰性,其低速增长是福州市城市土地扩张过程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从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总结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归纳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并描述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层次的评价方法,对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综合评价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指导城市增量土地的开发方向,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内部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全面评价,以确定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及分布,为土地管理部门调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提供依据.通过国土资源部首批试点城市项目在福州市的研究,该文对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宏观层次上初步评价了福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4.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以全国为参照区,分别计算分析了: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十年来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②新疆与中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新疆综合资源处于富余状态,且土地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与东部地区相比,新疆综合资源承载压力远低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其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程度也低于西部整体水平.并指出新疆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2005-2013年中原经济区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基于人粮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利用大尺度全区域、中尺度市级单位、小尺度县级单位等相关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土地资源限制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不同尺度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全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提高;(2)中尺度城市范围内则呈现西部人口分布土地资源限制度较高,东部限制度较低的规律,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所处经济中心地区,东部地区则处于第一产业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增速高于人口增速;(3)小尺度县级范围内市辖区人口分布稠密,土地资源限制度高,但整体限制度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评价资源枯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选取9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并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可持续利用程度等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对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9个资源枯竭城市土地利用普遍不集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土地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8年间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增幅最大;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占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45.67%,可见它是海淀区土地资源最主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衡量地区土地利用是不是可持续的,就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等指标研究福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然后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福州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值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城市发展规模与水平、模式离不开城市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城市规划必需的基础研究.建构了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路线、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发现:昆明都市区发展受到可利用土地资源的约束最为严重,其次是洁净水资源量和水环境容量的硬性约束.并提出昆明都市区应走产业高级化和轻型化、城市扩展的外延性网络化与内涵生态化发展模式.该模式为昆明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国家、地区、城市、旅游业甚至是家庭消费等各个层面.该方法可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为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对福州市200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8314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4346 hm2,生态赤字为1.3968 hm2,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4.2倍.六大土地类型中,耕地、草地、水域和化石燃料均为生态赤字,只有林地和建筑用地是生态盈余.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福州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和未来生态足迹规划的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新思想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福州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进行城市扩展研究,引入紧凑度指数、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进行城市扩展特征分析;采用基于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引入协调度以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质量;进一步讨论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研究结果知:①福州市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75.61 km2增长到2009年的183.21 km2,增幅为1.42倍;②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40.56增加到2009年的80.56,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密切关系,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选取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中土地、环境、水资源、交通、科教、医疗服务承载力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均方差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水资源承载力是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最关键的因素,科教承载力是短板因素;烟台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大,德州和滨州的城市承载力最小,其他城市居中.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城市发展速度、模式以及居民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结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14个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3层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282个城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空间化并进行地域分布统计,结果显示,土地集约利用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土地利用粗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高度集约的城市主要是中等城市,而省会城市多集中在中度集约与一般集约等别上.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合理性验证,与已有结果的总体趋势一致,其合理率达到71.4%.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CLC)与土地资源承载指数(ILCC)模型,定量评价了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97—200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997—2006年甘南州人粮关系趋于盈余;土地资源承载力中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密切相关;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适合福州市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其空间自相关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间水平.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显示福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显著,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格局.协调度理论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有机结合,为土地利用协调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笔者从人VI、经济、社会生活、空间四个方面构建了福州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对1995—2009年间福州市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采用城市资源压力指数对福州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间福州市城市化水平持续增高;在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城市资源压力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二者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其中“经济城市化”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探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资源压力的影响,从而为福州市未来城市化发展朝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推进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资源现实生产力和潜力两个方面对福州市可承载人口进行估算,发现福州市目前仍有部分承载空间,但通过回归模型进行人口预测发现其前景并不乐观.就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异于传统观点的新看法, 即: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研究发现福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巨大,为提高其承载能力、缓解人地矛盾,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福州市为例,根据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揭示出福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土地利用全过程,从经济发展效益化、资源利用生态化和社会分配和谐化3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6年28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365 8增加到2016年的0.686 0.(2)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至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城市整体大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对应关系.(3)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空间上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展;高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和琼粤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小幅度缩小;低值异质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少数中部地区,空间范围研究期内基本没有变化,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云川地区,研究期内空间范围缩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银川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资源的概念入手,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对象,对银川平原水资源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水环境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得出银川平原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系统分析了银川平原水资源量、主要利用状况、水环境质量、区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水资源承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