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开始与中国朋友喝酒的时候,他们不断地劝酒,起初我不太习惯,但现在我会感到温暖。中日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点,如吃饭、接待客人的礼节有很多地方比较相似,喝酒也如此。  相似文献   

2.
《论语》对朝鲜古代汉诗的影响很大,其中的诸多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被朝鲜诗人大量引用。这些《论语》典故很好地提升了朝鲜汉诗的表达效果,使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皆有可观之处。这种文化现象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经典传播方式及诗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 ,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 ,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 ,研究甚少。他的汉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艺术造诣很高 ,卓然独立 ,自有风貌 ,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其中禹域咏史之作 ,亦不乏佳构 ,具有史料、思想、艺术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信仰观念多有相似相通,因此,在作为民俗事象的禁忌方面亦多有相肖。然而中日两国文化毕竟不同,色彩的文化含义不甚相同即为两种文化差异性的表现之一。从跨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对禁忌文化的了解来加深彼此的理解,从而避免交往中由于文化禁忌而带来的冲突和不快。本文从古代和现代角度对中日服饰色彩禁忌进行梳理,总结了色彩禁忌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场合等原因。  相似文献   

5.
孟霞 《科技咨询导报》2009,(21):199-199
在现代的日语教学中,正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注重引入日本古代与现当代文化的,使学生在学习日本语的同时,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因素的内涵,并能够分析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日语,掌握日语的发展动态以及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抽象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描绘文化的细致特性,只有语言和文化一致才可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于长期受中日同文看法的误导,我们在日语学习与教授过程中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导致在与日本人交际过程中文化干扰现象的发生。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使学生彻底摈弃中日同文的错误观念,努力探求中日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差异性,树立敏感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7.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东亚在世界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这里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两国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彼此之间能源的争夺,而东海油气田之争就是一个突出表现。此次争夺究竟由何源起,背后蕴藏着什么,反映了两国的何种战略意图,本文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东亚文化共同体面临解体,中日两国由“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睦邻,变成了竞争对手,先是一个要“脱亚人欧”,后是一个要“全盘西化”,彼此轻视,互不信任,两国的文化交流因此而蒙上阴影。  相似文献   

9.
王燕 《科技资讯》2010,(14):206-206
语言和文化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存在于语言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日语就必须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传播、交流、发展和延续的载体。只有真正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并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传统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入日本之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对中日盂兰盆节在称呼、意义、民俗娱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阐述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论证传承间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初期的傩祭是照搬中国“大傩”的,但不久就和本民族文化尤其是日本独特佛教文化相结合,经过消化和改造,注入新的血液,逐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自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的“追傩”便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与中国“大傩”的不同,主要是历史走向、演出时空、现实职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及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其中他提出的"中日合作联盟论"充满着侵略扩张主义的思想意识,主要目的在于为日本占领中国制造理论依据,并替日本筹划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后,日本蓄意挑起“间岛“纠纷,图谋我国延边地区领土主权。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与日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做了大量而有实效的工作,终使日本蚕食中国边境领土的阴谋和野心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的3本书来比较分析3国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及环境教育的方式。比较发现:中日韩三国的青少年环境教育历史都不长,存在互相交流的必要性;环境教育的方法方面,中国教师多为探究式教育法,日、韩教师多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育方式;日、韩由于处在环境意识和保护的更高阶段,可以成为我国环境教育学习的对象。建议我国在发展环境教育中应成立环境教育学会,由专业人士作为领军人物,团结各方人士,更好地为青少年环境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清末,美日在华合作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两国在中国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相似的立场。为了对抗其他不合作的在华列强,美日两国联手,一方面对抗了其他列强,换取了双方在华利益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侵略压迫中国,加速和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近六年来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日本越来越关注中国军队的海洋活动、海外派兵以及中国的军事高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促使日本对中国的关注点更加细致和全面,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和政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运用考古材料和文献相印证的方法,追述了汉唐之际中日两国频繁的服饰文化交流,指出中国的服饰在饰品、织物、服装样式、服饰制度等方面对日本服饰乃至政治、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文琛 《科技信息》2011,(1):21-21,18
日本,在亚洲众多富有特色的国家之中,展现着其既有东方文明的神秘之美,又有西方的开化奔放。其经济,到经济危机之后的现在依然保存着亚洲最强大的硬实力。而文化,则既有东方古老文化的传统与温婉,同时也兼备了西方的明朗与活力。日本,采取对外来文明选择性吸收的方式,形成了其集东西文化优点于一体的独特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其棉纺织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傲居世界首位,占有着世界棉业市场大部分的份额。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使英国的优势地位遭到了挑战。当英国忙于争夺欧洲霸权、无暇东顾之时,日本正在逐渐吞噬着其最重要的海外棉业市场之一——中国。整个一战期间,日英在中国棉业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