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三的逻辑哲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理性批判:一是建立逻辑系统之超越的"体",二是对逻辑常项的起源作了理性的探讨.通过这两方面的理性批判,奠定了逻辑及其系统的先天性与必然性.这种理论对于"逻辑可否被修正"一问题可以作一判决与解答.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2,(8):64-69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伴. 泰晤士河哺育了伦敦繁盛的工业文明,塞纳河造就了巴黎的浪漫瑰丽,哈德逊河赋予了纽约曼哈顿式精神,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 魔都上海也有两条相依相伴的河流.苏州河和黄浦江一横一纵穿城而过,缔造了上海城市的成长历史.  相似文献   

3.
秦九韶"历家虽用,用而不知"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书九章>所载之大衍总数术,是一项世界级的数学成就.然而在此之前,大衍总数术的发展情形并不清楚.秦九韶<数书九章>自序云:"独大衍法不载<九章>,未有能推之者.历家演法颇用之,以为方程者,误也."因此学术界粗略地认为,大衍术来自历家之方程,但又一致认为此方程并不是中国传统数学之方程.本文认为历家之方程即传统之方程,只是运算目的不同.并据此给出一种推测性解释:如果把此方程三横行布筭的最上面一横行删去,用辗转相除替代直除(两者相通),把左下角和右上角两数位置调换,并把运算之负数全改为正数(这不影响结果),那么它就是<数书九章>所载之"大衍求等术".如果再把两数做约化处理,那么它的形式与算法就和"大衍求一术"完全一样.同时,本文认为"约奇弗约偶"之奇偶即指元数的单双.提出元数约化法则,利用筭图优化历家之方程,是秦九韶之贡献.这样我们亦可了解大衍术在历算中的发展情况.另外,历家之方程在运算过程中可自然地得到一系列的渐近分数.由于这种算法既符合中国古代筹筭之过程,又无需用到比<九章筭术>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因此可以自然地解释祖冲之圆周率,以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大量渐近分数.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5,(13):40-41
2005年5月28日,陕西韩城举行了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的盛大庆典.但司马迁到底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相似文献   

5.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就要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改造自然,这就产生了科学技术.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也用信念、习惯、准则建立行为规范.科学技术与道德是人与世界和人与人的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动平台".但在历史进程中,这两种关系之间有强弱之分.如果从社会结构变迁角度进行考察,这一问题就会严峻得多.  相似文献   

6.
编后语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6):12-12
从2004年第26卷第1期正式开辟"学术专论"栏目讨论"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论题以来,到本期(2005年第27卷第6期)讨论结束,本刊在两个整年度内共发表文章12辑65篇.作者来稿之踊跃,睿见之迭出,着实使我们多少感到有点意外.故此,截稿时间和刊出期数都顺延了一倍,这在本刊的征文史上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7.
论证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是当代论证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又极具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当代论证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丹尼尔.奥凯夫的两种论证概念的观点并澄清了与之相关的两个关键性的误解,进而提出一种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证概念的双重维度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8.
严复曾叹:"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译名之难,由此可见.不过,译名难,定名亦不易.以西人所云logic一语为例,据说至清末,其在我国即有50种译名之多.一个术语在一个国家之译名竟达半百,其混乱是怎么也难免的了.为规范和统一该术语,我国学人一直在努力,商榷和争鸣即时有所闻,据称民国初年报刊上还因此上演过一段"文斗"呢.该词之"逻辑"译名最终为国人接受已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难怪有人要说:"一词之立,费三百载"!  相似文献   

9.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1999,(11):30-31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冷却塔根据气液两相传热、体质交换的原理,通过机动风吹,冷却水降温,进行周而复始,将冷却水循环冷却回用,从而达到节水开源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何种意义上科学可作为集体知识?一种盛行的观念是,坚持SCK(科学作为集体知识)在与SSK(科学作为社会知识)相关的意义上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与之不同的思路是,从认识论层面予以解释.科学的集体信念应与群体信念、汇总信念、迭代信念区分开来.而关于集体科学知识的观点包含了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共同承诺和不可还原性的双条件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强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创业投资的概念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关于这一名词,目前有两种叫法:有人认为"风险投资"准确地概括了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将之译作"创业投资"更符合"venture capital"的原意.如果过于强调其风险属性,则容易误导公众对这类投资活动的认识,使风险投资偏离"创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初期从事的是算术哲学的研究。这项研究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对算术的基本概念数进行描述心理学的分析,另一是对算术符号和运算进行逻辑澄清。在解决这两个任务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澄清虚数和一般算术的合法性,这个问题又迫使他思考形式之物的地位以及与心理之物的关系问题,并最终使他转向了对逻辑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26年3月,从太原一路南下的李济,在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他们随手采集了86片,其中14片是带彩的. 中国人的考古之始 1926年的李济,虽然只有30岁,却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负责人类学、考古学课程,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五大导师"一年有余.这一年的小年当天,李济离开北京奔赴山西,在介休考察窑房、对居民做体质调查,到绵山考察佛院,至临汾考察尧部……直至发现西阴村遗址后两天,李济才结束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都要作者交纳一定数额的版面费(包括各种形式的其它费用),这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根源.按此逻辑,"付费发表论文"现象也应有它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可以从期刊社和作者两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数字化技术可从周易象数观的"象与数"相互转换中,发现其思想源头.正如西方的"原子论"可溯及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原子"概念和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现周易的"二进制"功能一样.<系辞>说象,拟诸形容而有象与极数而定象,说明了模拟和数字的两种过程.河图、洛书的图像,隐含着诸多神秘的数字关系,是世界上图像和数字之间完美结合的典范.邵雍给六十四卦赋以数字有两套系统:一是卦象的序数(含"加一倍"法);二是卦象的所当之数.周易的"数字化"思想,的确是开了先河.周易象数观的确有再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护花秘诀     
《科学大观园》2007,(1):28-29
玫瑰大家总认为以红玫瑰表达爱情是西方的传统,可是玫瑰并非西方之花,它的故乡本是中国。17世纪中叶,葡萄牙王子与英王查尔斯二世的联姻终于为英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远东的大门。一个月清风高之夜,第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海船驶进了伦敦港。也就在这天,采自一位清朝官员花园的两棵玫瑰花种第一次被带上了英国的土地。此后,玫瑰花与玫瑰花种的贸易成为中英商务交往中的最大一项,更有甚者,玫瑰逐渐被传到美洲。由于人们的酷爱,园丁们培植了大批新品以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文化和欣赏口味,玫瑰也逐渐成为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护花秘诀1.鲜…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也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三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此画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连属下都看不下去了,要求总督大人把这个画家抓起来,关进大牢严刑拷打.以张之洞当时的权力,抓个画家当然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却选择了"退一步",居然自己掏腰包,把那幅闹得满城风雨的画给买了下来.此举让轻视他的画家佩服不已,从此对他毕恭毕敬,再没有诋毁之作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