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任明达 《科学通报》1989,34(10):768-768
低渗透块状砂岩油藏的开发是国内外迄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玉门老君庙M油层厚60—70 m,尽管含油好坏有差别,整个剖面连续含油。1958年开始注水,至今仍有近半数油井处于无水、低含水采油状态。油水井的工作厚度小,水驱油效果差,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铁冠  张枝焕 《科学通报》1997,42(19):2017-2025
油藏地球化学(Reservoir Geochemistry)是8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上新兴的一门石油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地学与石油工程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主要采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各项工程作业资料直接研究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探索油气充注、聚集历史与定位成藏机制,成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分学科,构成本世纪末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油藏开发中沥青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廖泽文  耿安松 《科学通报》1999,44(19):2018-2024
对沥青质在油藏开发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和讨论,并提出了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讨论了沥青质的沉淀研究、沥青质的降解研究以及沥青质研究在油田开采方面的应用,认为探讨沥青质的选择性化学降解作用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将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油藏开发中沥青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孤东油田稠油单元九区开发20多年,经历了冷采阶段、蒸汽吞吐试采阶段和吞吐+汽驱阶段,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力层边部和非主力油层等难动用区域,分布更加零散,如何挖掘上述剩余油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精细地质研究、优化水平井井位设计、实施工艺配套等措施,对九区薄层实施水平井挖潜.与直井对比,水平井具有日产油能力高、含水低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层原油的析蜡点是确定注水开发高凝油油藏合理注水温度的关键指标.鉴于地层条件下含气油在原油组成和压力条件的差异,针对目前国内外常规测试方法普遍局限于地面脱气油等实际问题,利用声速、幅度比及频率等声学参数在原油析蜡过程的声学响应,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高凝油析蜡特征的超声波综合探测系统,以乌干达Kingfisher典型高凝油藏脱气油和含气油为例,分别研究了脱气油和含气油在不同压力下的析蜡点、析蜡量及动态析蜡过程.结果表明:高凝油的析蜡过程存在明显的结核和生长两个主要阶段;溶解气的存在明显降低了原油的析蜡点;饱和压力以上,压力越高,析蜡点越高;声时、幅度比和频率均可作为判断高凝油析蜡点、析蜡量及析蜡过程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断裂附近的志留系油藏含氮化合物和饱和烃、芳烃成熟度参数运移示踪研究发现,志留系油藏的运移和聚集成藏均与断裂作为优势通道的垂向运移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塔中志留系油藏运移和聚集成藏的主控地质要素是走滑断裂,发育于奥陶纪至晚海西期.塔中志留系下步勘探可以通过精细研究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与分布,明确有利油气聚集区,落实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辛176断块沙四段油水层测井响应电阻率相当,存在低阻现象,制约了断块的勘探开发.为对低阻油藏进行识别,从储层特征和四性关系研究出发,通过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化验、录井等资料分析研究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对低阻油藏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沙四段低阻成因控制因素,为沙四段低阻油藏识别杌理和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辛176断块沙四段油水层测井响应电阻率相当,存在低阻现象,制约了断块的勘探开发。为对低阻油藏进行识别,从储层特征和四性关系研究出发,通过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化验、录井等资料分析研究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对低阻油藏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沙四段低阻成因控制因素,为沙四段低阻油藏识别机理和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 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分子标志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基于分子结构的热稳定性以及氢键形成机理,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参数4-/1-MDBT, 2,4-/1,4- DMDBT和4,6-/1,4-DMDBT, 兼具备表征有机质成熟度以及油气运移的属性, 可以作为示踪油藏充注方向与途径的有效分子参数. 这些参数在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砂岩孔隙型油藏与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网络型油藏两种例证中首次试用, 均取得良好效果.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示踪参数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畴, 可应用于不同成熟度的原油, 特别是较为缺乏有效分子参数的高成熟~过成熟原油, 也可应用于遭受过强烈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 甚至于同源石油两期充注的混合油, 但对于混源油油藏则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1.
肖七林  孙永革  张永东 《科学通报》2010,55(29):2844-2851
温度和压力对于原油热裂解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 然而, 油藏所处介质环境对于原油热裂解的影响研究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本文主要以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nC10+)为研究对象, 重点考察实验过程中轻烃(nC8–)的生成行为, 通过轻烃这个窗口, 以热压模拟实验为手段, 探视碳酸盐储层和碎屑岩储层环境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石英的含水体系对于原油热裂解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储层介质环境设定实验温度点热裂解后不同实验系统内nC10+残余量表现为: 原油+伊利石+水>原油+蒙脱石+水>原油+水>原油+石英+水>原油+方解石+水. 若以原油+水系统为基准, 则伊利石和蒙脱石含水系统对原油热裂解有抑制作用, 而石英、尤其方解石含水系统对原油热裂解具有促进作用. nC10+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表现为: 从原油+伊利石+水、原油+方解石+水、原油+蒙脱石+水、原油+石英+水到原油+水逐渐亏损13C. 不同储层介质环境作用的差异性是导致nC10+含量与对应稳定碳同位素值之间无显著协变关系的重要原因. 不同实验系统内nC8–生成量等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显示储层介质环境对轻烃生成及其裂解生气和nC10+烃类C—C键断裂及异构化、环烷-芳构化反应均具有重要影响. 本项研究对于原油热裂解化学动力学模型准确建立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社荣 《科学通报》1997,42(5):558-558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一些含煤盆地石油的形成、成烃机理、煤沼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的研究后发现,一些形成工业性煤成油田盆地的煤沼沉积环境演化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即在具完整湖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水进序列中形成的含煤建造更有利于煤成油藏的形成含煤建造上覆的湖相泥岩,既可以是油源岩,同时,也是良好的盖层.根据西北侏罗系煤沼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可将其划分为3种煤沼沉积环境演化类型:(1)发育在冲积体系和河流体系中的含煤建造,如祁连和贺兰山地区的一些山间聚煤盆地;(2)含煤建造(组)的上下没有发育典型的湖相地层,或含煤建造的直接上覆没有典型的湖相地层的发育,也就是说,除煤层外,很少有泥灰岩、炭质泥岩、油页岩等湖相地层的形成.典型的如鄂尔多斯盆地.该盆地延安组含煤建造的上覆是直罗组,该组由一套冲积体系组成;(3)煤沼发育的后期都发育有典型的湖相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岩性油藏的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营凹陷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认为欠压实、生烃增压、地层剥蚀对流体增压有显著作用, 但是由于增压机制的阶段性差异, 对油气运移有影响的机制主要有生烃增压及地层剥蚀作用. 根据对东营凹陷盆地演化史的分析, 认为东营末期地层抬升剥蚀之前异常压力的形成以欠压实为主, 而在剥蚀之后以生烃增压为主, 在明化镇末期又发生了一次剥蚀, 造成压力场的变化而诱发流体运移. 异常高压的发育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 而且二者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现今油藏中压力与充满度的大小, 确定了成藏动力与岩性油藏含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而成藏动力的大小, 既取决于动力源, 还取决于储层毛细管力、围岩流体压力及在不同输导体系的动力衰减.  相似文献   

14.
多种地球化学指标证明,济阳拗陷郑家.王庄稠油油田原油来自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的贡献.原油生物降解程度为2~8级;生物降解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原因;垂向上从油柱顶部向底部生物降解程度增加,发育良好的生物降解梯度.甾烷、萜烷、甲基菲等参数计算表明原油与沥青砂的母源成熟度在0.7—0.9左右,Easy Ro模型计算母源生烃温度为120~140℃,与储层包裹体实测均一温度吻合.实测均一温度代表的是烃源岩的生烃温度,与充注时的储层温度差别较大,反映原油的充注是一个快速过程.同时也说明成藏期与生烃高峰期一致.据生烃史计算,成藏时间为7~15Ma.生物降解序列与动力学计算研究认为,研究区原油生物降解时间约为4~15Ma.  相似文献   

15.
因为与油气成藏作用相关的矿物种类较少, 传统同位素测年法很难在油气成藏期方面展开应用, 油气成藏年代的直接、定量研究是同位素年代学和石油地质研究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次研究对中扬子地块南缘(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半坑古油藏断裂带内沥青伴生石英脉进行的包裹体40Ar/39Ar 同位素真空击碎法测年实验, 获得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线性相关均良好的反等时线, 对应两个年龄坪, 两期年龄分别对应228 Ma 左右的原生包裹体和149 Ma 左右的次生包裹体, 代表了两期不同性质的流体行为. 古油藏断裂带内沥青及伴生的石英脉体是构造作用和成藏及改造作用过程中的一体化产物, 与构造作用和烃类运聚具有着非常严格的响应关系, 可以约束多期复杂构造作用下油气成藏、改造和破坏的时间, 据此将半坑古油藏成藏演化过程划分为晚印支期(228 Ma 左右)原生油气藏形成阶段和早燕山期(149 Ma 左右)油气藏改造阶段. 本次研究重建了多期复杂构造作用控制下的中扬子地块南缘(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巨型油气成藏带内油气聚集与改造/破坏的年代学格架, 是江南-雪峰隆起北缘特殊大陆构造属性对海相油气巨量富集与改造/破坏的控制作用在时间链条上的体现. 展示了流体包裹体40Ar/39Ar 定年技术在油气成藏年代学方面, 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地层时代老、烃类演化程度高、多旋回构造作用背景下的海相油气成藏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与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