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语篇框架。运用韩氏理论中概念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及物性,对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水鸟》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以期体现及物性分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并从中找到证明景物描写深化小说主题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是清代第一部敷演《红楼梦》的戏曲作品,在红楼梦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其对袭人、王熙凤人物形象的歪曲塑造,对《红楼梦》思想内涵的庸俗理解,造成了对《红楼梦》的误读,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外在的改编困境,另一方面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一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走向了自身心灵的和谐与超越,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问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例,根据"汉语语用优先语义"这一观点,从语用对等视角进行分析,阐述了汉语对话英译语用优先原则,即提出把汉语人物对话语言译成英语时,除了要力求语义方面的对等外,更要优先注意语用效果的对等,语用对等优先语义对等。译者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使原语和译语达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风俗现象,其中也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一些人物的葬礼,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丧葬礼仪、风俗和观念。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是作者赋予情感,倾其心血塑造的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典型形象。林黛玉的语言不仅丰富真实,而且精练简洁,是丰富多样化与鲜明个性化的统一,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谐音双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谐音双关是《红楼梦》运用最多的辞格。大自作品的立意、构思、框架结构,小至人物的命运、个性、人品等都运用了大量精彩的谐音双关。谐音双关的成功运用,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含蓄性和幽默感,而且对作品的情节构建、艺术构思和主题表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谐音双关多系人名构成,大都经"脂评"批注,而历来的研究者一般都遵循这些批注。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而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在讨论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后,通过对杨译本《红楼梦》的分析,试论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许多学者都曾经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翻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译本: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另一个是霍克斯的译本。本文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比较这两种译本当中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许多学者都曾经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翻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译本: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另一个是霍克斯的译本。本文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比较这两种译本当中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现象。  相似文献   

12.
徐红丹 《科技信息》2011,(27):122-122,110
极简主义原指美国20世纪60年代新画派画家用简单几何线条消泯画面深层含义的绘画尝试。广泛运用到文学界是在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创作的短篇小说大受欢迎之后。作为卡佛同时代的作家,托拜厄斯.沃尔夫(Tobias Wolff)在其作品中也经常运用此手法。本文通过对短篇小说《说是》中极简主义的分析,指出小说的主题是看似美满幸福的婚姻实际暗藏着危机,缺乏了解对婚姻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并呼吁人们去真正了解自己的爱人。  相似文献   

13.
王环 《科技信息》2009,(6):93-94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人物服饰及配饰的描写,这些古代服饰的翻译无疑是一大难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杨译本翻译的分析来总结其采取的有效翻译方法,作为今后翻译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译文不同版本对对联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形式,在其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注重“意美”,其次是“形美”,再其次是“音美”。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译文不同版本对对联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形式,在其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注重意美,其次是形美,再其次是音美.  相似文献   

17.
从等效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版本的《红楼梦》英文版回目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着重分析了两译本在回目中出现的人名、人名前定语和重复词的处理上采取的手法及其优缺点。杨译较多采用实译,注重形式对等,强调对原文形式的忠实传递,用词简洁。霍译把文章内容进行归化处理,艺术性较强,同时最大形式保留了章回的对偶、叠词等特色。  相似文献   

18.
"畜生"是《红楼梦》最典型的畜类化詈语。该詈语的基本语义是指斥对方品格行为极端恶劣卑下,不配作人而沦为牲畜。但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其文化语义可变异,从而使得该詈词具有更复杂的内涵和更特定的指向,体现出封建社会父权、教令权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某一成语的不同翻译方式的分析,指出根据语境、意境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应加以调整,这样翻译才能贴切得当,充分表现翻译的多样性。而实现这种多样性也是典籍翻译教学的难点,这主要体现在翻译标准的多重性、词义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语境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