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潇文 《科学大观园》2013,(10):29-30
约旦,一块阿拉伯半岛上的神奇土地尽管周边国家战乱频频,它却能独享和平与安宁:虽然80%的土地是贫瘠的沙漠,它却盛开着人类的文明之花。在这里,诞生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印着数千年历史的痕迹:这是一个徒步旅行者梦想的国度,是无数人心中的光明圣地。让我们追随着贝都因人的脚步,去探索和发现曾经失落的古代文明吧!  相似文献   

2.
在南美秘鲁的北部海滨地区,是一片绵延沙漠。然而,就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地区存在着一个极其神秘的文明遗址。考古学家用曾经流淌在这片地区、如今早已十涸的河流为其命名,称之为莫切文明。不过许多年来,现代的人们对这一文明知之甚少,对其如何兴起、兴盛,乃至突然消失的历史更无从知晓。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1):30-31
沙漠。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就是“单调”、“寂寞”的代名词。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然而,大漠的风景有时候也让人叹为观止,也会让久居钢筋混凝土铸就的都市丛林中的人们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世界上最迷人的10大沙漠究竟是哪些吧。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亚洲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树做到了。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在我国国土资源中,大约有7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地沙漠.本文在此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如果我们每年投入500个亿,改造沙地沙漠造林12000平方公里.那么,10年后就可以使1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沙漠变成森林.12年后按每年十二分之一保守的合理采伐,每年仅木材一项产值,就可达千亿元以上.而且,在造林后的田间管理方面,每年都能增加1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至于造林后的林、草、牧的收入以及被拉动的相关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机会,就更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6.
西方道德心理学基于规范、习俗之别明确区分了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但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领域的内容和结构可能存在差异.近期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与西方人的道德领域划分不同,中国人把"不文明"作为典型的不道德行为,并以"文明"程度作为判断一个人行为道德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基于"文明"的道德判断提示我们,社会规范的界定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7.
古城阿勒颇     
弹丸小国叙利亚是世界最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它有巍峨的大马士革古城和沃玛亚清真寺,沙漠里悠远的帕米拉古堡新娘和宝石拉剧场依然屹立在那里。在它纳入罗马帝国版图以前,它还曾经历了西台、亚述、巴比伦、埃及、波斯、希腊以及腓尼基各个帝国。也许是因为罗马人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叙利亚人是肤色最接近西方的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我国的科学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央研究院等机构,研究人员一共才有两百多人。现在光中国科学院就有一百一十八个机构,七万六千多职工,其中科学研究人员有三万多人。从整个国家来说,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有三十三万人,这是一支不算小的力量,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工作,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我国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对促进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还很不够,我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很不足,还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地位上来。针对这种情况耀邦同志曾经讲过三条:第一、要提高全党全民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第二、中央要有正确的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第三、科技工作必须作出重大的贡  相似文献   

9.
摘要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近几年来,治沙行业管理部门将沙漠化改称荒漠化;进而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说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从而造成思想认识、沙漠普查、治沙规划、战略重点、资金投向、学术研究、学科设置、统计口径、社会分工、归口管理,乃至立法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混乱。严重地损害着我国早已形成独立学科的沙漠学的发展,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世人皆知,地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着沙漠化土地。正由于有这个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早被世界各国公认、沿用。我国远在晋代就有沙漠方面的记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1]一文中早就明确指出:沙漠又称旱海或大漠,蒙古语为戈壁或额伦,维吾尔语为库姆,统指沙碛不毛之地。晋代法显《佛国记》中称为沙河,其中有一段是描写敦煌附近的沙漠。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又称沙漠为大流沙或沙碛。竺可桢教授还特别强调:“而沙质者才称为沙漠。”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沙漠化的展望》。水保专家陶克同志1951年在《中国林业》发表的《陕北的沙漠现状及其改造利用问题》一文,多处用过沙漠化这个词。显然,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是我国固有的,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词汇中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英语词汇中的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2]。《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始终称为《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当时争议的情况是,从第三次谈判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用于治沙,而发达国家则尽量推脱承诺。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矛盾,非洲国家强调援助资金应该优先提供给非洲。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国家的官员在为本国利益进行辩论时,任意将其沙漠化范围和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情况,从而引起是否要将沙漠化防治公约改成荒漠化防治公约的争议。显然,这是国际利益之争,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在寻找妥协用语,不是沙漠化科学定义之争。更重要的是,尽管有过这样的争议,但签约正式文本并没有改变,仍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林业部治沙办公室根据签约的正式文本于1994年12月编辑出版的中、英文合订本可作例证)。同时,这个《公约》在第一条就首先声明:用语是为本《公约》的目的。也就是说,用语对《公约》签字国没有什么约束力和要求。这个国际公约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在于为防治土地退化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系和行动方案,并不要求各国统一用语、名词、名称。显然,这对我国而言,本来就不存在“改”的问题,问题在于后来不知何故,我国治沙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正式中文原件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接着又在国内采取行政措施,将沙漠化一词改称荒漠化,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这就是所谓与国际接轨?!事实证明,改沙漠化为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荒漠化和沙漠化都是地理环境评价和分类专用名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是同义语,更不能划等号。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涉及面很广。按地表组成物质,荒漠分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还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寒漠。而沙漠是指荒凉无边无际的沙质地带,是荒漠中的一个类型,只限定在一定区域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为沙漠的过程。正由于它具有地表由沙质覆盖这一特性,才称其为沙漠化。这是早被公众所接受了的用语。现在将沙漠化改为荒漠化,反映不出沙漠的个性,不符合沙漠化的本来面目。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正如竺可桢教授一再强调指出的:“荒漠中最大的祸害是风和沙”,急需治理改造。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的另一方面是,我国沙漠的自然条件与泥漠,特别是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相比,较容易改造利用,而且因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非常大。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治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国家,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国人民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按照规划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这就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据考证,我们的祖先为了求生存,早在数千年前就与沙漠抗争,留下不少业绩。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政权起就非常重视防沙治沙。1942年,原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由于领导人民防沙治沙成绩卓著,毛主席亲自为其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当即就号召沙区人民“组织起来,防沙治沙,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将治沙事业归口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归口水利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榆林建立了陕北防沙林场,开展大面积的造林防沙治沙。东北军政委员会也领导东北人民营造西满防护林带,防风固沙。均由国家拨款。1959年,国务院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并在呼和浩特召开治沙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沙治沙热潮。中国科学院还组织庞大的考察队伍,对全国的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兰州建立了沙漠研究所,把沙漠和治沙作为一门科学,大规模地开展科学研究。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把防沙治沙作为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被誉为“生态工程世界之最”。1984年,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从“我国约有16亿亩沙漠戈壁,和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太阳能也差不多”的这一国情出发,提出了建立沙产业的理论,并预言有可能搞成第六次产业革命。从此,把我国的防沙、治沙、用沙引向在沙漠里利用太阳能,建立知识密集型、农业型沙产业的新阶段。1991年和1993年,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国务院作出防沙治沙改善和拓宽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战略决策,两次召开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全国人民向沙漠进军,并制定颁发了防沙治沙规划和政策,把防沙治沙作为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着手起草《防沙治沙法》,把防沙治沙纳入法制轨道;还重申治沙归口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仍归口水利部)。通过这两次会议,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现在,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若仅是用语的改变,名不副实,有关部门、学科难以认同和协调,公众也接受不了,只能引起混乱;若是名副其实的改变,荒漠化治理则包括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的治理,要实行战略转移,那是办不好的,只能削弱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显然,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治理沙漠,造福人类,这个信念不能动摇。对我这个毕生从事治沙工作的人来说,退休后看到治沙战线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深感忧虑。特此直言不讳,但愿有益于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10.
与世界上其他气候干旱的沙漠和草原地区一样,广阔的中东大地上也驰骋着诸多游牧族群,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贝都因人. 早在数千年前,贝都因人便领着牲畜在沙漠与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族群,却在工业革命后的近代文明大潮冲击下不断萎缩,人口日渐减少,传统湮灭无闻.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科幻经典,电影《阿凡达》在场景预设、故事和思想内涵几个层面都表现了极强的原创性。潘多拉星球上的场景预设,包括紧密关联的"人"与动物和植物,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盖娅理论。电影中呈现了两种自然观的冲突,即地球人的机械自然观与纳威人的盖娅自然观;也展示了两种文明模式的冲突,基于机械自然观的工业文明与基于盖娅自然观的"原始文明",或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北纬30度青铜文明光耀成都平原北纬30度,地球的一根纬线,奇迹诞生的地方。这条纬线上,产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上古文明——青铜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令世界为之倾倒。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青铜文明,曾经不被国际史学界看重,直到成都平原的大型青铜雕像破士而出,吸引了整个世界的视线。巨大的青  相似文献   

13.
正在蝗虫防治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1953年以来,蝗灾并未成为困扰中国的重大灾难性问题。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也显示,未来中国爆发大规模蝗灾的风险很低。阿拉伯沙漠里的一场降雨,在两年后,却让数千里外的中国人感受到了恐慌。2018年中,因为连续的强降雨,在阿曼、也门和沙特阿拉伯三国间的沙漠地带,土地湿润起来,土中的沙漠蝗虫开始从卵中孵化。到了当年年底,沙漠蝗虫的数量增激增,开始成群聚集起飞。  相似文献   

14.
地球上神秘的北纬30度 在我们地球的北纬30度附近,有我国的庐山、黄山、峨嵋山以及壮观的钱塘江水潮;有四川自贡的恐龙灭绝之谜;有埃及的金字塔之谜;有大西洋诸岛沉没之谜;有撒哈拉沙漠之谜;还有美国的圣塔柯斯镇斜立之谜;有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上最深的大西洋马里亚纳海沟;另外在北纬30度附近,历史上曾出现过著名的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以及神奇的苏美尔人……  相似文献   

15.
末次盛冰期以来,我国沙漠和沙地经历了气候由冷干向暖湿的变化以及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强,地表沉积和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们对最近21ka以来中国沙漠和沙地环境演化的特征、影响机制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末次盛冰期,中国沙漠和沙地的流沙面积扩张了10%—270%;在全新世暖期,中国西部沙漠的流沙面积缩小了5%—20%,中部-东部沙地基本被植被覆盖、流沙固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沙地地区的影响急剧增强,证据显示,现代的流沙活动受到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进一步的分析有望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变化的贡献。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沙漠和沙地对气候变率响应的敏感性以及粉尘释放的定量评估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今日马耳他已非"文明冲突"前线,但骑士们的传奇依旧回荡在城堡和街巷间。看上去不像个武僧的尼古拉斯·德皮罗坐在修建于16世纪的府邸里,这位戴眼镜的老大爷摆弄着精美的古玩——譬如镀金的轿椅和银质医疗器械,一副慈祥长者的模样。实际上,德皮罗是"马耳他骑士团"的现役成员,离开欧洲大陆的富贵之家迁居至此,他是为了和疾病和贫穷战斗。曾经还以为"骑士"如今只是个老掉牙的字眼;直到造访这个地中海岛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社会的建制,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其设置取决于当下社会的需要和对未来社会目标的设定。基础教育决定了国民的“三个基本”——基本的知识体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观。工业文明的教育体系意在培养工业社会中合格的社会人。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数理科学及其技术体系之上的,故数理科学是其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数理科学与机械自然观是相互建构的。故机械自然观既是其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基本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迥异的一种文明形态,需要其国民具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三个基本”,故需对当下基础教育加以调整。加强博物学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博物学可以作为基本知识体系的重要乃至核心部分,从博物学中,也能产生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模式建构应该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地平和科学方法之上。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的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环境奴役,因而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将蕴藏在其文本中关于人和自然辩证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成一种显性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图景——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设计出走向生态文明的思想方案和实践模式。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文明社会,要将系统论和整体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生态文明模式的基本方法;将遏制和超越资本逻辑,以人为本,调节生产和引导消费等作为生态文明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旗袍被誉为中华女性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虽然现在已很难看见身着旗袍、左手执油纸伞、右手执香扇的雅致美女款款而步,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很多人依旧向往.数千年来,我国对女性的要求是非常严肃的,旗袍服饰也是封建主义对妇女要求的产物,但旗袍作为中国女性服饰美的元素已经被世界认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古代史上最长久的不解之谜有了答案3000多年前在地中海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克里特文明最后突然神秘消失,这是古代史上最长久的不解之谜,也是困扰考古学界多年的难解之谜。据《泰晤士报》报道,丹麦科学家在爱琴海的锡拉岛发掘出一块小小的橄榄枝,它上面可能隐藏着盛极一时的克里特文明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