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电网设备的载银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给出原子团簇形成过程,制备研究的载银纳米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子微观结构,显示纳米粒子外形。通过微量注射泵获取去离子水,令水滴和纳米薄膜接触,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二者间的接触角。测试纳米材料亲水/疏水性;并对纳米薄膜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通过计算抑菌圈大小对纳米材料抗菌性进行测试。对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沉积时间下的纳米材料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研究沉积量、沉积形态对载银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获取一组最优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通过温度对纳米颗粒的速度分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抗菌镀层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纳米材料疏水性和力学性能均较高;在沉积时间为30 min、Ag沉积量为7%、沉积形态为柱状时,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最佳;通过细胞膜完整性实验可知,优化后的纳米材料能够提高细胞死亡率,有效实现杀菌。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3):323-326
利用静电电纺丝法制备了Ag/PAN复合的纳米纤维,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XD)分别分析载纳米银粒子的形貌和成分,研究了载纳米银粒子纳米纤维的银粒子释放率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静电电纺丝法制备的载纳米银粒子的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形貌,呈现出缓慢持久的纳米银粒子释放率,具有良好的生物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原位还原合成法,利用细菌纳米纤维素膜制备了载单质银抗菌膜,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为试验菌种,通过抑菌圈法、定时暴露法(改良的AATCC100法)对载银纳米纤维素膜进行抗菌性能测试.抑菌圈试验结果显示:载银纳米纤维素膜在3种细菌涂布的平板上都有明显的抑菌圈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分别约为11,3和2.6mm.载银纳米纤维素膜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分别可达99.99%,99.98%及99.87%,证明该载银膜对3种细菌都有显著的抗菌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载银纳米纤维素抗菌膜在创伤敷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变不同纳米材料的添加量来研究其对伪装涂料表界面性能的影响。本实验选用了纳米CaCO3、SiO2、TiO2、ZnO四种材料分别添加到水性伪装涂料中制备成纳米伪装涂料,利用OCA15+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对涂料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钢板和混凝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材料的浓度和涂料表面张力的关系基本符合希士科夫斯基公式的函数关系,但仅适用于纳米材料在低浓度时;纳米SiO2对于改善伪装涂料的表界面性能效果最好。通过添加纳米材料来降低传统伪装涂料的表面张力是保持伪装效果、提高其耐久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以碱水热法制备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管为载体,分别采用银镜反应和紫外光照还原反应两种不同载银方式制备了载银TiO2纳米管,并利用TEM,XRD及DRS测试对产物形貌、物相组成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紫外光照还原反应在TiO2纳米管表面负载了直径在5~20nm的纳米银颗粒,载银后TiO2纳米管的光吸收能力增强且吸收边带从404nm红移至421nm;而银镜反应则在TiO2纳米管表面生成了单质银层,载银后产物在波长范围335~800nm的光吸收能力增强,但同时过厚的银层也抑制了TiO2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另外,通过抑菌圈法和震荡烧瓶法对载银TiO2纳米管进行的抗菌测试表明,紫外光照还原载银TiO2纳米管的抗菌能力优于银镜反应载银TiO2纳米管的抗菌能力;同时,可见光照条件下两种载银TiO2纳米管的抗菌能力均比暗态条件下的抗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银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银纳米颗粒和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还原法、微乳液法、电化学法等,指出了化学还原法由于容易控制粉末粒度和形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的制备纳米银粉的方法,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保护剂是防止纳米银颗粒团聚的有效方法;分析了银纳米材料在催化材料、抗菌材料、电子电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复合银纳米材料已经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催化剂和抗菌塑料中得到商业化应用;提出制备尺寸可控、形貌可控的银纳米粒子以及各种新型功能性银纳米材料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磁控反应溅射法在PET基底上制备了纳米TiO2 抗菌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得的溅射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 ,发现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在基底上得到一层致密均匀的由纳米粒子组成的薄膜。采用光 -氧抗菌实验方法 ,研究了溅射薄膜的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溅射后的薄膜比未溅射样品具有明显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8.
磁控溅射法制备PET基纳米TiO2抗菌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磁控反应溅射法在PET基底上制备了纳米TiO2抗菌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得的溅射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在基底上得到一层致密均匀的由纳米粒子组成的薄膜。采用光—氧抗菌实验方法,研究了溅射薄膜的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溅射后的薄膜比未溅射样品具有明显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玻璃基片表面构筑聚乙烯醇(PVA)纳米纤维网膜,以正硅酸丁酯(TEOS)为硅源,通过气相沉积法向PVA纳米纤维网膜间隙中引入SiO2纳米粒子。然后以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为修饰剂,对玻璃基片表面PVA/SiO2膜进行疏水改性,从而降低其表面能。利用扫描电镜(SEM),静态水接触角(WCA)等测试手段对在玻璃表面制备的PVA/SiO2/HMDS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处理过的玻璃基片具有较高的粗糙度,表面水接触角(WCA)达135.7°,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疏水性能。而且制备的薄膜疏水性能稳定,耐磨性能好,能够保持较好的透明性。因此在高档室外墙体、汽车挡风玻璃、眼镜片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接枝全氟聚醚链聚乙烯吡啶与对甲苯磺酸银反应,原位沉降生成碘化银纳米粒子而获得一个多功能的复合物.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能量弥散X射线谱图(EDS)表征了该复合物各种形貌及成分.抑菌圈法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双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在玻璃板表面形成的薄膜对水接触角范围为93°~115°,拒油等级可达7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玻璃基片表面构筑聚乙烯醇(PVA)纳米纤维网膜,以正硅酸丁酯(TEOS)为硅源,通过气相沉积法向PVA纳米纤维网膜间隙中引入SiO2纳米粒子。然后以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为修饰剂,对玻璃基片表面PVA/SiO2膜进行疏水改性,从而降低其表面能。利用扫描电镜(SEM),静态水接触角(WCA)等测试手段对在玻璃表面制备的PVA/SiO2/HMDS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处理过的玻璃基片具有较高的粗糙度,表面水接触角(WCA)达135.7°,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疏水性能。而且制备的薄膜疏水性能稳定,耐磨性能好,能够保持较好的透明性。因此在高档室外墙体、汽车挡风玻璃、眼镜片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Zn(CH_3COO)_2·2H_2O和NaOH为原料,制备ZnO纳米粒子,并研究ZnO纳米材料的形貌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ZnO片状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拉曼光谱(Raman)等分析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探讨反应物摩尔比、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等合成条件对形成的ZnO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以及形貌演变机理。通过光催化分解水实验对所制备的ZnO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 Zn~(2+)/OH~-摩尔比为1∶4时,在100℃反应6h,可制得片状的纳米ZnO,其产氢量为313μmol·h~(-1)·g~(-1)。结论在本文制备的ZnO纳米材料中,ZnO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优于短棒状和纤维状的ZnO粒子。  相似文献   

13.
以Sn基底为活性基底,通过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采用原位置换法在其表面制备出形貌各异的银纳米粒子薄膜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 并考察银纳米粒子的形貌对其薄膜基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液中表面活性剂种类的改变,银纳米粒子的形貌发生改变.当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时,制备出的由银纳米粒子具有极强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移;并且以此条件得到的SERS活性基底具有极强的SERS信号.  相似文献   

14.
采用添加羟基喹啉铝抗菌剂和载银纳米TiO_2抗菌剂的方法提升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材料抗菌性能,并测试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羟基喹啉铝抗菌剂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材料抗菌性能,当抗菌剂质量浓度为1%时,材料的抗菌效果最佳,在以大肠杆菌为菌种的抑菌环实验中,抑菌环最大达到20mm,材料弯曲强度上升18%、抗拉强度下降14.3%;添加载银纳米TiO_2抗菌剂质量浓度为2%时,其抗菌效果最佳,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到92.7%,材料的硬度降低13.3%、抗拉强度下降12.7%、抗冲击强度下降20%、弯曲强度下降13.4%。  相似文献   

15.
在β-环糊精(β-CD)溶液中,用柠檬酸三钠还原AgNO3制备了银纳米粒子,以银纳米粒子为品种,用水合肼还原CuSO4制备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并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表征所制备的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用循环伏安法对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对H2O2的电化学氧化基本没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不同形态、粒径的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载银抗菌剂载体,对载银量及抗菌性能的影响.制备3组不同形态的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氨基化修饰后载银,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为模型,测定载银二氧化硅抗菌剂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十六烷基三甲氧基溴化铵(CTAB)浓度的升高,介孔二氧化硅的形貌从球形粒子过渡到了棒状,且粒径逐渐增大.CTAB浓度为10.6 mmol/L,硅酸四乙酯(TEOS)浓度为74 mmol/L的条件下制得椭球形二氧化硅载体,比表面积956.53 m2/g.氨基改性后二氧化硅孔道内负载得到的纳米银颗粒形貌规整、分布均匀,载银量达到7.27%.特定形态的氨基改性二氧化硅载银纳米粒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0 mg/L,并且在24h内持久发挥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水热合成法和银镜反应,以木材为基质,制备了微纳米结构的二氧化钛和纳米银复合薄膜。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紫外光分光光度计(UV-vis),对制备的银钛复合薄膜负载的木材基材料微观形貌、晶型结构、化学状态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实验证明该银钛复合薄膜负载的木材在可见光照射下具有降解甲醛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相比单纯的二氧化钛薄膜负载的木材,银钛复合薄膜负载的木材降解甲醛性能显著提升。在此异质结构的体系中,由于银的费米能级低于二氧化钛的导带能级,因此银纳米粒子可作为电子捕获中心以控制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从而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在水/Span80-Op10/甲苯反相乳液体系中制备出了粒径小且分布较窄的银纳米粒子,利用TEM和XRD对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的形态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得到的银的存在形式与反应条件,例如,油水比、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速度及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望达到对金属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调控.  相似文献   

19.
载银复合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氧化硅颗粒为载体,利用超声波化学镀银方法,制备出银/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并对产品进行了银含量分析和XRD、SEM表征,重点研究了复合颗粒的抗菌性能。通过实验知道载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g/L-0.3g/L,从实验数据看出,银含量低的对抗菌性能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实验利用旋涂法制备了一种明胶(Gelatin)和聚乙烯醇(PVA)的复合薄膜,通过金相显微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仪对所得薄膜进行了表征测试,探究了不同比例的Gelatin和PVA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两种聚合物比例的不同,薄膜性能差异较大。Gelatin和PVA的比例越大,薄膜的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能也越好,并且所有样品的接触角均小于90°,说明薄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随着Gelatin与PVA比例的增大,复合薄膜的厚度也逐渐增加,说明Gelatin的加入量决定了复合薄膜的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