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知识为视角提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本质是在知识耦合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方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创造和扩散.建立了基于耦合紧度、互动强度和互动时间三维度的知识创新模型,并给出了耦合互动视角下提升产学研合作组织知识创新绩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成因进行研究,并深入研究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个因素,同时确定其中的关键因素,即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并完善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综合指出我国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动力方面所需要的政策、技术、资金支持,最终总结出改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发展的方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3.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进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协同的问题。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关键在于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和之间转移绩效,所以应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界面协调四个方面探索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走出协同困境提供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下创新已经成为21世纪工业发展新的趋势。区域经济的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各种创新要素,更需要形成关键的创新体系网络,使各种创新要素能在网络中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之间,通过构架的知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再次升华获得新知识,而且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三大知识子系统之间更因为相互配合协作,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协同创新效应。本文主要探讨国家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协同的实现机制和扶持战略。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层次上的协同主要是指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其本质上是合作各方知识的跨场域和组织边界转移的过程。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劣势、政策不健全、资金不足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调整企业策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研究》2017,(1):23-26
在集约化理论指导下,基于利益分享的企业组织、政府、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关联各方的纽带就是利益。本文从利益分享机制出发展开研究,分析利益分享机制下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其效率上的优越性,并对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组织网络化发展及创新范式网络化背景下,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该文分析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构成和内涵,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能力要素-知识活动过程-知识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从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基于知识获取-流动-应用的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要素构成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培育协同创新主体知识网络能力,提升协同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引入公平偏好理论,并考虑知识共享因素,构建了横向公平偏好和纵向公平偏好下考虑知识共享的利益分配模型,并分别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的不同状态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伴随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研方)公平偏好程度以及知识共享边际产出增加,产方(企业)收益和产出分享系数提高,显示了公平偏好和知识共享对于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从科技创新向科研创新继而向管理创新的过渡,要真正实现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主体,企业成为需求和投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与使用的主体,政府转变职能、成为创新管理的主体,迫切需要重构一个新的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从而提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过程和要素两个层面着手,分析了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构建了包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入、产出、环境、过程、结果这五个一级指标的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不仅包含了下一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评价,而且还考虑到了下级指标之间的互相影响,符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中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而不相互独立的实际情况,并且所得的研究成果又助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以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三方为主体,协同各自的知识、人员、技术和思想等资源来实现跨组织边界创新的过程,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对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点、动机与影响因素、机制与模式、能力提升策略四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汇总与评述,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应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国与国之间、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资源、技术、人才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还存在科技实力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创新体制有待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产学研联盟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虽取得了一些的经验,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得其在建设、运行管理各方主体责任不明、协同不够,高校(或科研单位)和企业两类异质型组织之间的互补、兼容、沟通、信任、凝聚力不足,冲突协调、知识共享、成员平衡贡献上存在缺失,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活力受到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健全与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机制,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产学研联盟及其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拥有其独特的制度逻辑。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比较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交易成本方面的异同,以此阐释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理论,考察了政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系。这对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界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文化冲突的概念和特征,从组织内部、组织间和环境3方面分析了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冲突的因素,借鉴学习型组织思想,提出了基于跨组织模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德国是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机制建设具有全球示范和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德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莱梅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和特点,分析了德国专利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晰需求导向作用、发挥联盟集聚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视角,提出了促进我国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产学研融合是一种生产技术、教育、文化、资源共享互通、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机制,其本质就是构成生产技术与文化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以产学研融合为总体目标,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就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基点,促高校发展完善建设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经济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内部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独立的现状,进一步整合、协同已有的校内科技创新力量,深化校内合作已成为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立或深化校内产学研合作,须强化校内教学、科研与校办产业相关部门及相关部门和高校整体间的多维联系,形成健康的协同、合作关系,从而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胜  张兰勇  田凯  陈明杰  潘强 《科技信息》2013,(13):176-176,182
本文通过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高校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科的创造能力,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打破学校内部科研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消除壁垒、理顺关系,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高校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优势,大力协同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一批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三个环节的两头,再分别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成为“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