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其技术水平及产业发展对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意义重大。在研发方面,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及中国分别制定了动力电池的国家发展规划,提出了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方向和相关指标;在产业方面,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主流技术产品主要应用于纯电驱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中、日、韩3国电池企业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要供应商和竞争者,产品涉及不同的材料体系、不同的容量及不同的工艺路线,能量密度范围为89~245 (W·h)/kg,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提出了锂离子动力电池预期实现产业化的材料体系及电池单体的相关技术指标,指出了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的问题,表明在装备、材料、系统集成以及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正>1月31日,江苏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泰州市成立,该联盟涵盖58家全国知名动力电池企业、科研机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是我市获准挂牌成立的第一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3.
刘毅 《广东科技》2012,21(17):203-205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核心,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以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为研究内容,客观评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与动力电池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架构,阐述了我国动力电池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对动力电池方面的主要标准进行了介绍,并从七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推进我国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研究有利于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步伐,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优秀绿色环保蓄电池之一,具有大功率、长寿命、可深度大电流密度充放电等明显优势。通过比对现如今存在于电动车上的动力电池,钒液流电池更具有优势以及发展前景,更能推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由铅酸电池、氢镍电池、燃料电池,发展到锂离子电池.缩短动力电池的充电时间,增加动力电池的充电容量是充电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用电解液的研发现状,简单介绍了与尖晶石LiMn2O4和LiFePO4两种正极材料所匹配的电解液,指出动力电池目前存在的一些电化学性能、安全性能等问题,最后展望了动力电池电解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煤矿辅助运输牵引方式由钢丝绳牵引向柴油机、蓄电池牵引发展,柴油机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决定了蓄电池牵引方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发展方向。考察目前煤矿蓄电池牵引常见电池,本文综合考虑各类指标及潜在提升空间,认为锂离子电池成为当前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另外,新近出现的其他新型高性能电池、再生制动控制系统和复式能源电机车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尖晶石锰酸锂和以锰为主的多元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分别研制了Mn 系正极高功率和高容量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 研究并比较了Mn 系动力电池与海内外几家公司制造的LiFePO4动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n 系高容量和高功率动力电池不仅具有高能量密度、优越 的高低温与倍率充放 电特性、热稳定性良好, 同时电池的 SOC-OCV 线性关系还有利于管理系统的控制, 因此该类动力电池会成为今后动力电池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陈治光 《科技潮》2006,(10):33-33
“北京基于环保和举办奥运会的要求,有责任、也有必要发展电动汽车,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为此,北京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进行了三方面的总体部署:一是选择公交车辆作为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领域;二是推进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三是积极开展动力电池等先进技术汽车的开发研究。”近日,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吉春在“2006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透露。  相似文献   

10.
崔征 《科技信息》2012,(22):136-137
在当今低碳发展理念下,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新趋势。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指标和经济成本决定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本文介绍了当今国内外主流动力电池技术与发展,重点分析了我国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未来动力电池技术研发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的日趋枯竭,动力电池的研发变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五种常见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对它们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详细讲述了它们的应用领域,就其发展现状阐述了它们的发展趋势。同时简单介绍了几种新型动力电池,旨在使人们对动力电池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大连具有发展临港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面临着国际产业重心转移、国内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等有利的外部环境,应该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大连市发展临港产业也面临着如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群还未做强做大、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因此应采取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主导产业集群、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等策略加快临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能源形势的日趋严峻及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纯电动技术凭借其节能环保的优势,已然转变成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纯电动卡车进行研究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纯电动开车发展现状,阐述纯电动卡车核心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充电技术),对纯电动汽车发展必然趋势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新能源企业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赵翔  周逸玲 《华东科技》2023,(5):110-112
<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相比传统燃油车,具有巨大环保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高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而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大,偶有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发生,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也因此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以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技术逐步得到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电池有望取代传统化石燃料,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汪居扬 《科技智囊》2010,(12):56-61
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创意产业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地探索着、思考着、总结着。本期遴选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中的一些新视点,以飨读者,并希冀一家之言能够达到"一石千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等几个方面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发展进行了评述。锰酸锂一般应用于轻型电动车辆,也可与三元材料混合提升新能源车辆用电池的安全性和倍率性能;磷酸铁锂适用于中等比能量要求的动力电池;三元材料通过材料、隔膜涂层和电池技术的改进提升安全性后适用于高比能量型电池;石墨负极目前仍然是广泛应用的负极材料,在碳负极材料中添加硅等高容量材料的努力仍在进行中,液体电解液在向高电压和宽工作温区方向发展;小圆柱电池、方形金属壳电池和软包电池各有特点,适应了多元化的电动汽车应用需求,国产制造设备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电池系统技术方面需要整车和电池方面合作努力以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最具实用价值的动力电池,预期其比能量在不久的将来可提升至300 (W·h)/kg,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10年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制约甘肃省甜高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甜高粱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对甜高粱产业发展过程中瓶颈问题的发现、形成原因及建议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甜高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能量供给的关键部件,应能满足复杂路况运行环境和行驶工况下的机械受力、 使用安全性、 可靠性及循环寿命要求.简单地介绍了六自由度振动台的发展现状及其控制策略,再根据某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六自由度振动试验介绍试验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以验证动力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可靠性.最后展望未来六自由度振动在新能源汽...  相似文献   

19.
 动力电池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过程中,各方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车用电源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问题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演变"、"触发"和"扩展"。"演变"是指动力电池安全性事故发生之前,故障可能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触发"是"演变"过程的转折点,也可以是突发情况破坏了动力电池系统,并导致安全性事故。阐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触发"的机理,对于不同种类的热失控触发形式进行了分析。在动力电池安全性事故"触发"问题上,最为核心的问题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热失控"触发"发生后,应防止热失控"扩展"的发生。论述了热失控"扩展"过程的机理,以便于提出更加合理的安全性设计方案,防范热失控"扩展"的发生,降低安全性事故造成的损害程度。基于热失控"演变"、"触发"与"扩展"的机理,提出了事故防范和安全性监控的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产业集群经济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并且发展态势良好,但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产业链条短、生产规模小、分工协作差、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