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是时间过程,又是空间过程。生物界从时间的历史渊源或空间的生活关系来讲,都是一个整体。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型而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生物界是一个统一的自然谱系。一切生物又都以食物相关联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物界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也是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绿色植物(真核植物和原核蓝藻)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已,又供应异养生物。没有植物,一切其他生物(除少数自养细菌外)也将不能存在。菌类(细菌和真菌)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或动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  相似文献   

2.
<正>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自诞生以来,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那基因编辑技术原理是什么?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它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自科学家们发现DNA以来就一直在尝试进行“基因编辑”,而基因编辑就是特异性地来改变目标基因序列的技术。如同对文本进行修改一样,首先要把认为错误或想要修改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使用工具,按照修改的意图,插  相似文献   

3.
论生物进化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
正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阿克巴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培育出了一种新型红眼黄蜂。此举是为了证明基因编辑工具CRI SPR可否成功运用在体型迷你的扁头泥蜂身上,这为科学家提供了了解黄蜂生理特点的新途径。例如,雄性黄蜂只需用一些"自私的基因",便可确保自己的后代全部为雄性。领导该研究团队的昆虫学助理教授奥马尔·阿克巴里指出,  相似文献   

5.
在查理·达尔文(C.R.Darwin 1809~1882年)1858年发表他的系统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存在过闪耀着科学光辉的自然界和生物进化的思想,这些曾经成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源泉。先秦时期《庄子·至乐》中已有相当丰富的物种可变和生物界相互转化的思想,而在《庄子》“齐物论”和“秋水篇”中,已经流露出生物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思想。西汉初年,刘安《淮南子·坠形训》对各类动物和植物的进化过程作了生动的记述,凭借古人的想象力和臆测,描绘了一幅生物界进化发展的图景。但是,《庄子》、《淮南子》中的生物进化观在以后并没有很好地被继承下来,两千余年来,似乎成了空谷足音,殆成绝响。然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2018年11月底公布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引发了轩然大波,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大众舆论都几乎一边倒地提出谴责,并激烈讨论此实验所涉及的技术细节和后果以及基因编辑活动的伦理规范和制度约束。本刊特针对该热点事件邀请国内数位专家学者撰文,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反思。陈晓平教授倡议在生命伦理中引入"生殖系基因编辑禁止原则",并主张将这些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2,(15):54-57
<正>基因编辑技术是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生物育种前沿技术。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国际生物种业竞争的焦点。截至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累计批准150多种基因编辑农产品进入商业化生产。7月14日,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揭牌成立。该实验室将聚集中国农业科学院基因编辑优势科研力量,助力我国在农业基因组编辑核心技术研究领域抢占国际制高点,全面提升我国生物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每日科学网站发表了题为《"聪明"的头足纲动物牺牲基因组进化来换取大量RNA编辑》的报道。章鱼、鱿鱼和乌贼以能够完成复杂的行为而闻名,比如打开水族箱的盖子逃走或是迅速改变皮肤伪装色以躲避捕食者。一项新研究显示,它们的神经系统在进化至如此复杂的过程中包含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机制:牺牲基因组DNA的进化来换取大量的RNA编辑。这是由美国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改善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对科学的正当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人性欲望等提出诸多挑战。揭示基因编辑技术在应用实践上的悖论特性,从哲学层面对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反思,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哲学命题。只有从技术、法制和伦理等多方位协同思考与共同应对,方可为化解基因编辑技术哲学疑难探寻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运用Citespace101软件,从发文量、国家与机构、作者、期刊、引用文献和关键词等多个角度对基因编辑伦理研究进行分析,梳理基因编辑伦理的历史发展、方向与内容,探寻基因编辑伦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基因编辑伦理研究内容从非人类基因编辑转向人类基因编辑;(2)基因编辑伦理的研究方式由被动介入转向主动介入;(3)基因编辑伦理的研究方法由原则主义向实证主义转变;(4)基因编辑伦理的研究层次由个别国家学者主导转向全球广泛参与;(5)基因编辑伦理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从研究对象、道德行为主体、伦理审查制度、伦理研究专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因编辑与基因筛选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控制后代基因的两种可能方式。虽然二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基因编辑与基因筛选在对胚胎的处理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朱利安·萨乌列斯库等人认为,这些差别意味着基因编辑存在对人影响的(person-affecting)伤害风险,而基因筛选则不存在这种风险。这种风险上的差别为基因编辑比基因筛选的伦理问题更为严重的观点提供了辩护。然而,上述观点在基因编辑的收益、伤害的风险问题,以及非同一性问题这三方面都面临着有力反驳。要解决基因编辑与基因筛选的伦理优劣问题,需要在这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以及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生产面临诸多挑战。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快速定向编辑农作物的基因组,为农作物定向改良和精准育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综述CRISPR/Cas介导的基因敲除、单碱基编辑、基因精准替换和引导编辑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的研发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农作物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存在,是“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编码。如果将每个人的基因组都看作一本书,书中的篇章词句就是大大小小的基因片段,它们讲述着生命体从出生、生长发育到死亡的所有故事。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章鱼、鱿鱼和墨鱼等头足类动物拥有复杂行为能力的奇特演化路径。研究人员认为,章鱼和鱿鱼等动物能通过编辑自己的基因来学习新的技能,但这么做的代价就是演化速度的减慢。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鱿鱼的RNA(核糖核酸,负责蛋白质合成的分子)编码区域表现出非常高的编辑率。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乌贼大脑中超过  相似文献   

15.
正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引发争议,围绕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法学专家。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一经出现在网络,便引发争议,其原因并不是这项技术的突破性,而是在人类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为"人类物种"打开了一个面临巨大进化和道德风险的疯狂世界人口。围绕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法学专家。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科学界和伦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探讨达到一个高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桑德尔基因伦理思想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安全、自由和公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反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理由,但并非具有完全说服力;最为关键的理由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渴望、过度征服自然的欲望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天赋掌控的伦理挑战。因此,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应该在严格管控之下进行基础性研究,由于人体试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伦理辩护,应该暂停相应的人体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7.
贺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爆了对于科学研究伦理的批判性探讨。从分析贺建奎研究的伦理问题入手,讨论当前基因编辑研究的伦理困境及伦理前路,进而探求基因编辑技术成为未来医疗手段的途径,对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来说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也具有迫切性。深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前研究从技术层面上降低了研究风险,而健全的伦理审查制度及监管制度则在进一步降低研究风险的同时也为基因编辑研究的前路铺平了伦理道路。对此问题进行实践理性批判,具有重要的技术认识论和技术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直接干预人类遗传基因的强大工具,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蕴含了极其巨大的潜在风险与文明忧患。由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在风险极具复杂性与特殊性,不但将引发健康风险、进化风险、遗传风险等生物性风险,且还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风险。如果运用不当,极易造成失控的严重后果,甚至将人类陷入难以拯救的危险境地。基于此,我们应从技术伦理的向度出发,以增进人类的幸福和自由为目的,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增强技术主体的责任伦理意识并设置技术禁区,才能真正有效地消解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引发了全球生物学家、生命伦理学者和社会公众等激烈的伦理论争。反对者认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突破了不可逾越的伦理"红线",应当"全面禁止",理由主要有:改写人类进化方式;存在严重技术风险;违背后代自决权;导致人类社会新的不平等;损害人类的"基因完整性"与"人种完整性"。而支持者认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有利于探究生命奥秘和促进人类健康,具有科学及道德合理性,应当"全面开放"。面对这一巨大而深刻的伦理悖论,本文提出了"有限开放"的解悖路径,即实现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差异性发展,使之"弃恶扬善",同时,构筑立体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监管体系,为其伦理悖论的化解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