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高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改革带来的科技发展与变革影响深远。这40年里,每一次前行、发展、飞跃都离不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正如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腾飞都与科技水平的进步相伴而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正是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一曲凯歌。正是因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才产生了代表着"中国速度""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5,(10):12-17
伴随着2005春天的微风,国家科技计划取得一系列的成果,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科技成果,将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直辖市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方面提供更加朋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5,(11):19-2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自主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所起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我们全部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在2005年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础科学》2001,(8):31-34
科技基础性工作是通过对科学数据、种质资源、科学标本、资料、信息的采(收)集、整理、保存、传输以及制定相关技术基础标准,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共享资源和条件的工作.科技基础性工作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体现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方面,对干科技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野外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野外科技工作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发展道路,在科学数据积累、原始性科学发现、科学规律认知、新技术研发、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4):13-14
野外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野外科技工作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发展道路,在科学数据积累、原始性科学发现、科学规律认知、新技术研发、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全国科技大会明确要求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  相似文献   

9.
2006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战略任务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在科技界和各方面的努力下,通过国家各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领域以及基础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科技事业不断跃升、创造非凡业绩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科技发展和改革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刚刚过去,再度回味那些曾经让我们兴奋无比的智慧成果,便能体验到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弥久喜悦. 2005年,在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推动下,我国在工业与高技术、农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已经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公共健康与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科技进步、科技合作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日益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科技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合作进而深入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也已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力量.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在云南昆明建立定期定址举办的“中国—东盟科技论坛”,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主题,建立一个创新性科技合作平台,促进中国—东盟各国间的科技合作交流,发挥科技引领市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对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特别是促进云南省的对外开放和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中国—东盟科技论坛的建立将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竞争尤其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科技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区域竞争的焦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世界新一轮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区域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东盟区域急需通过科技合作来提升区域创新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973计划实施十年来,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充分发挥了科技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973计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国家需求服务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科技、教育和经济相结合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产学研合作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显著增强了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06年3月14日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该《纲要》指出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并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一批重大科技…  相似文献   

16.
正过去,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获得迅速发展。未来,改革开放依然需要我们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说到底是要解决问题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每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取得了一些重大创新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并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了作为实验研究基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伊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踏入了新的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从战略高度强调了创新,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名词规范工作是重要的基础支撑,因为科技的交  相似文献   

19.
纪念与回忆     
1981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迄今整整30年了。30年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进,对促进和推动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队伍成长、事业发展,以及我国跨学科研究和一些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参与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础科学》2001,(8):34-35
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是国家财政支持科技公共领域的重要方面,也是"十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研究开发条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其它科技计划、科技资金相互衔接和补充,以利于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