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滇西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与特提斯演化密切相关。泥盆纪—石炭纪,伴随古特提斯洋开启,扬子大陆边缘发生裂解,兰坪—思茅地块、保山地块等相继形成独立地块,其间被哀牢山洋、昌宁—孟连洋分隔。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滇西发生造山作用,其间在李仙江和澜沧江一带曾出现过火山岛弧。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盆地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中特提斯关闭,本区再次发生造山作用,造成下侏罗统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新特提斯洋关闭,本区地壳大面积隆升,并在早期左行、晚期右行走滑断裂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的走滑拉分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本区构造时开时合,整体显示手风琴式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从晚侏罗世至今可能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期俯冲作用,早期俯冲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桑日群和恰布林组为代表,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在此期形成;而晚期俯冲从中白垩世至始新世,以混杂岩、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日喀则为代表,拉孜-浪卡子断裂可能代表了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实际地表位置,由此提出包括新特提斯洋两期俯冲作用在内的五个阶段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纪 白垩纪地层,通过实测浪卡子县林西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剖面,并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3个层序.林西剖面主要由维美组、桑秀组和甲不拉组地层构成.晚侏罗世维美组可识别出1个层序,属于低水位体系域的滨浅海沉积.早白垩世桑秀组可以识别出1个层序,为Ⅱ型层序,桑秀组底部为次深海沉积,属海侵体系域;中部为滨浅海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上部为火山陆隆,为深海体系域.甲不拉组的石英砂岩属于新层序的开始,为海侵位体系域.晚侏罗世层序地层总体上表现为海退的进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持续收缩和海平面下降的过程;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进的退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壳的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4.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发育于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格局基础之上,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三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盆地形成早期火山岩和盆地不同时代碎屑岩的构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主要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性质.其演化经历多阶段复杂的演化历程.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由于受中特提斯关闭引起的造山运动的影响,下侏罗统普遍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盆地再次下沉接受中侏罗统—白垩系的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本区地壳…  相似文献   

5.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2个时期,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坳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相似文献   

6.
兰坪-思茅盆地原型的性质及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发育于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格局基础之上,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三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盆地形成早期火山岩和盆地不同时代砂岩的构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原型主要具有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性质.其演化经历多阶段复杂的演化历程,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原型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由于受中特提斯关闭引起的造山运动的影响,下侏罗统普遍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盆地再次下沉接受中侏罗统—白垩系的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本区地壳大面积隆升,兰坪—思茅盆地原型遭受强烈变形,继而在中生代裂谷盆地基础上叠加了新生代的拉分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沉降作用、沉积作用、火成活动和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7.
选取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野外地质踏勘系统研究了区内北西向断裂特征,并对典型断裂建立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相似性原理,首次在研究区运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进行反演恢复,取得了与实际地质情况较高的吻合度,为其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际变形支持。构造物理模拟结果显示,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早始新世3个阶段,构造应力场强度经历了较强—强—弱的演化过程。其中,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是研究区大规模北东-南西向伸展的时期,北西向断裂多形成于此阶段。形成机制上,黄岛地区北西向断裂与晚侏罗世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存在密切的成生关系,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及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的走滑活动等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黄海太阳盆地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系统研究了地层分布及断裂发育,建立了盆地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首次发现太阳盆地中生代发育两个沉积中心:一个位于北部木星拗陷西南部沿盆地西部两条边界断层分布,另一个位于南部天王拗陷中部;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张扭到压扭阶段(燕山运动期);古近纪早期继续压扭抬升、中期张扭、晚期区域挤压抬升阶段(早喜马拉雅运动期);新近纪到第四纪区域沉降阶段(晚喜马拉雅运动期)。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金银矿体的详细野外产状观察和对区域成矿系列主成矿期初步分析基础上,分别在MAT-261质谱仪上测试了金、银矿石的Rb,Sr同位素组成,通过Isoplot双误差(2σ)程序计算,分别获得金、银矿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金矿石(128±3)×106 a;银矿石(66±12)×106 a.由此断定,金矿形成年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即燕山晚期早阶段;银矿形成于晚白垩世末期到早古近纪早期,即燕山晚期晚阶段-喜马拉雅早期早阶段.说明金、银矿分别为两次不同成矿作用的结果,充分证明金、银矿床非早石炭世与晚三叠世之间的沉积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级(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以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段阿克达坂至喀腊大湾一带的各类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史模拟揭示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史。分析结果表明,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5次构造隆升事件:222~186 Ma(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144~13 Ma(早白垩世早期)、103~82 Ma(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45~27 Ma(始新世到渐新世)和22~7 Ma(中新世)。热史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北缘新生代以来隆升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新生代初期,阿尔金北缘整体隆升较为缓慢;始新世到渐新世,具有西快东慢的隆升特点;中新世以来,阿尔金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区域隆升事件,该隆升事件在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呈现出起始时间东早西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巴彦浩特盆地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回剥分析技术对巴彦浩特盆地的沉降史作了定量方面的研究,认为巴彦浩特盆地是在早古生代的古隆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共经历了两个隆升期和三个沉降期,两个隆升期是:三叠纪—早侏罗世、晚白垩世;三个沉降期是:志留纪—二叠纪、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及第三纪—第四纪.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类型的盆地,即志留纪—二叠纪前陆盆地(南部坳陷带)、石炭纪—二叠纪裂陷槽(东部坳陷带及其以东地区,为贺兰裂陷槽的一部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及新生代的坳陷盆地.晚古生代时,沉降主要发生在盆地的南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内,侏罗纪时,南部坳陷带隆起,西部坳陷带及东部坳陷带为主要沉降区,受断陷活动控制,其间为中央隆起带分隔.早白垩世盆地全面下沉,成为统一盆地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子探针分析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得出闽西南构造带出露于地表不同时期花岗岩的结晶压力分别为早侏罗世花岗岩431.3 MPa、晚侏罗世花岗岩187.2MPa、早白垩世花岗岩108.3 MPa,对应的花岗岩结晶深度分别为16 km,7 km,4 km;闽东构造带出露于地表的不同时期花岗岩结晶压力分别为晚侏罗世花岗岩186.8 MPa、早白垩世花岗岩89.5MPa,对应的花岗岩结晶深度分别为7 km,3 km.结果表明,闽东构造带与闽西南构造带侏罗纪以来的差异隆升作用不明显;同时得出研究区中晚侏罗世(175.6~ 145.5 Ma)的隆升剥露幅度约为9 km,对应的地壳隆升速率约为300 m/Ma;早白垩世(145.5~99.6 Ma)的隆升剥露幅度约为3~4 km,对应的地壳隆升速率约为65~87 m/Ma;晚白垩世以来(99.6 ~0Ma)的隆升剥露幅度约为3~4 km,对应的地壳隆升速率约为30 ~40 m/Ma,显示侏罗纪以来地壳隆升剥露幅度和隆升速率逐渐减小的规律,这对东南沿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松辽盆地发育在大陆内部古生宙-元古宙基底之上,出现在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后缘,经历了晚侏罗世地幔上隆、陆壳坳陷,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上涌、引张裂陷、晚白垩世盆地挤压、构造反转和新生代较小幅度伸展断陷多阶段的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发生在松辽盆地的从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挤压增厚再到拉伸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是中生代伊泽奈崎大洋岩石圈朝东亚陆缘俯冲-碰撞作用的结果,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洋壳运动方向、俯冲角度、俯冲速率的变化、俯冲带位置的迁移、大陆内部对洋壳消减了作用的响应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10~(-6)μg/g,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23 Ma和122 Ma,是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的产物。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个时期并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富集地幔产生轻度熔融的结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35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源岩形成于700~800 Ma的扬子陆块,由经历了三叠世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壳的新元古代物质熔融形成;早白垩世(130~105 Ma)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加厚深度不同的大陆地壳。胶北隆起区域的高Mg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形成深度较深(30~40 km),可能由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分异形成;胶南隆起区域的低Mg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较浅(30 km),源岩可能来自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17.
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苔山推覆构造是滁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覆体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的灰岩,由NW→SE推覆掩盖在志留系页岩之上,主滑脱面倾角较小(10°~20°)。推覆体中有多期断层存在:高角度逆冲断层倾角60°至直立,并伴随有较大的碎裂岩带,东强西弱;有2组走滑断层发育:一组是NE向的左行走滑断层,与郯庐断裂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一组为NW向走滑断层,形成时代较晚,破坏早期逆冲断层和NE向走滑断层。推覆体中最晚一期的低角度逆掩断层以主滑脱面为代表,倾角较小,数量较少。青苔山推覆构造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是山前盆地冲断变形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中国东部大地构造背景下,表现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为主,其西侧发育有K2—E红色沉积物;晚第三纪以来再一次逆冲挤压,沿早期逆冲断层再次活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2km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四川前陆盆地开始形成。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龙门山进一步崛起,造就了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景观。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发现江油-灌县断裂带控制着前陆盆地的边缘,是一个构造形迹较为复杂的盆-山耦合断裂,由二王庙断裂和香水断裂组成,其主体断裂为二王庙断裂。而在四川前陆盆地西缘的香水断裂是半隐伏乃至全隐伏的盆地基底断裂构造,断裂在江油南西裸露地表且控制盆地边界,但在江油北东到广元则处于隐伏状态。香水断裂对盆地边缘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相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所谓"城墙岩系"巨厚磨拉石建造的形成均具有较强的控制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江汉盆地西北侧宜昌斜坡页岩气的接替勘探领域尚不明确的问题,开展江汉盆地西北部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对江汉盆地西北部最新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分析了区域构造变形模式,探讨了晚侏罗世南、北向挤压和白垩纪伸展作用对盆地的改造过程。结果表明,在晚侏罗世挤压变形期,雪峰陆内变形系统前缘的构造变形以基底物质堆叠引起的地层倾伏为主要特征,秦岭-大别造山带前缘的变形叠加于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变形之上,以形成上冲断裂和褶皱变形为主要特征;白垩纪江汉盆地西北部的伸展变形具有不连续性,在早白垩世晚期晚阶段、晚白垩世早期晚阶段、晚白垩世晚期晚阶段发生了伸展变形的停滞和构造反转。沿江汉盆地西北缘延伸至雪峰陆内变形系统前缘的广大区域,具有受构造变形影响小且连续分布的志留系泥页岩层,具有页岩气勘探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泥盆系、石炭系尤其是二叠系到下三叠统在中国东南部的展布、系统的沉积演变,联系到该阶段古特提斯洋对其影响和控制,提出了华南陆块东南部晚古生代—早三在世陆缘裂陷系发展的沉积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