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多种类型下的病因.阐述了由皮质下缺血性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发病机制及由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病理改变、血管性痴呆继发的神经症状及精神症状、CT与MRI检查.总结了我国的血管性痴呆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32例治疗组及30例对照组进行检验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MMSE量表治疗前治疗后积分差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32例治疗组及30例对照组进行检验研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MMSE量表治疗前治疗后积分差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32例治疗组及30例对照组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MMSE量表治疗前治疗后积分差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鼠的脑血管分布与人类酷似,因而用大鼠建立其动物模型。大鼠血管阻断法模型有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4-VO)、三血管阻断再开放模型(3-VO)、二血管颈总动脉模型(2-VO)及大脑中动脉模型(MCAO)。血管内栓塞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有颈内动脉注射微小栓子模型、舌下静脉注入铁粉模型及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模型。另外还有光化学诱导模型及血管性痴呆自发模型。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进展情况。利用中药补肾、填精、益气化痰、活血祛瘀.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的症状;中医汤剂、针灸、成药提供了多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奥拉西坦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临床控制,10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15例临床控制,12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运用奥拉西坦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温秀华 《科技信息》2011,(29):I0406-I0406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联合脑复康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方法:将4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石杉碱甲和脑复康联合治疗,对照组予脑复康治疗。用药8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石杉碱甲联合脑复康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毅 《甘肃科技》2000,16(3):53-5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仅次于Alzheimer's病造成老年人全面认知障碍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国内外对VD的研究较为深入,认为其比Alzheimer's病更有预防和治疗价值。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引起的VD发病时脑组织影像学变化,并通过治疗评价其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所选择的患者均因高血压皮层下动脉硬化型脑白质病,脑梗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而导致认知障碍共60例,年龄为60—78岁。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全部为住院患者共30…  相似文献   

10.
田华  刘富  刘冰华  高音 《科技咨询导报》2014,(4):221-221,223
目的:旨在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时血管性痴呆小鼠皮层,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持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从形态学上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小鼠皮层,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1)跳台试验结果提示,葛根素注射液组小鼠的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潜伏期显著延长,错误次数减少。(2)HE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层、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数目减少,周围有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态异常,许多细胞出现体积缩小,出现棱溶解.固缩.破裂等。与模型组相比,葛根素注射液组小鼠海马.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异常.损伤的情况明显减轻。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小鼠皮层,海马神经元发挥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研究血管性痴呆与颈动脉血管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VD组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均数比正常对照组要大,且VD组左颈总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以及左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的血运情况可能与VD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五味子酚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五味子酚药物组(30、100 mg/kg,ip)。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给药2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五味子酚能明显缩短痴呆小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和游泳路程。结论:五味子酚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初次脑梗死患者426例,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认知情况分为血管性痴呆组146例,对照组280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CT或MRI、颈动脉彩超、心动图检查结果,合并慢性病情况,出院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记录后续治疗措施.结果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吸烟率、饮酒率、梗死面积、脑白质变性率、脑萎缩率、心肌缺血率、Hcy水平、高血压率、糖尿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文化程度、出院后康复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0岁)、较大梗死面积(5.67 cm2)、合并脑白质变性、合并脑萎缩、高Hcy水平(18.08μmol/L)、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后出现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出院后给予康复治疗是脑梗死后出现血管性痴呆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初次脑梗死患者中高龄、高Hcy水平、梗死灶面积大、合并脑白质病变、脑萎缩、高血压和糖尿病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高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和康复治疗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提取能有效区分血管性痴呆(V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标识,采用多通道线性描述符对两组受试者在执行oddball视觉探测任务过程中的脑电(EEG)信号进行特征提取研究.通过对任务状态和平静状态下多通道EEG的3个多通道线性描述符分析表明,在执行探测任务过程中,VaD患者的场强变化率Φ和空间复杂度Ω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而在平静状态下却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试人群的有效场强均没有显著差异.分别对比不同受试人群在任务状态和平静状态下的3个描述符,结果表明,两组受试者在任务状态下的有效场强Σ比平静状态明显增高,Φ和Ω明显降低,而且VaD患者3个描述符任务状态相对于平静状态的变化率要明显低于正常老年人.因此,多通道线性描述符可以有效地反映人脑认知功能的衰退,为VaD患者的脑电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肉豆蔻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形态变化的影响。运用神经行为学方法,检测对空间学习和记忆变化的影响。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肉豆蔻提取物,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及对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对照组的学习和记忆功能比其他组有明显优势,治疗组比模型组进步明显;其次,海马区锥体细胞对照组正常,模型组出现神经元变性征象,肉豆蔻提取物处理组神经元形态明显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再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模型组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料,肉豆蔻提取物处理组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由此可见,肉豆蔻提取物不仅能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损害,具有增强学习和记忆力的功效,还对神经有保护、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65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心理、MRI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以5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总结各种痴呆的特点和诊断方法.结果65例老年期痴呆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AD)35例(53.85%),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19例(29.23%),混合性痴呆(mixed dernentia,MD)7例(10.92%),全身性疾病导致老年性痴呆4例(6.15%).四种痴呆均存在记忆障碍,卒中病史在AD组中无,在VD组和MD组中分别为16例(84.21%)和3例(42.86%);MRI显示患者有脑梗死灶、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结论老年期痴呆以AD最为多见,VD次之.不同痴呆各有不同的临床特点:AD起病慢,无神经系统局灶征,影像变化以脑萎缩为主;VD多有脑血管病史,起病急,有神经局灶征,影像变化以脑梗死为主;MD多兼有AD和VD的特点,脑血管病史不甚明确,影像学上既有脑萎缩又有散在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中粘附分子的影响,探讨该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Wistar大鼠经筛选、造模后随即等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喜得镇组(C组)、补肾醒脑方组(D组),每组10只均灌胃给药。A组和B组采用蒸馏水,C组给予喜得镇,D组给予补肾醒脑方。术后第2d、4d、6d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术后1W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粘附分子ICAM-1、VCAM-1 、P-selectin、E-selectin的含量。结果:D组AAR习得率较B组各个时间点均明显提高;与B组相比较,ICAM-1、P-selectin含量差异极其显著(P<0.01)。结论:补肾醒脑方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控制下调粘附分子的含量,降低血管的炎性反应,从而保护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18.
Pullinsin-4血管烧灼阻断法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2):91-93
采用永久双侧椎动脉热凝烧灼术,次日行双侧暂时夹闭阻断颈总动脉20 min再灌48 h法制备pullinsin-4vo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组织化学技术显示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造模前模型组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的逃避潜伏期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别无显著性;再灌48 h后模型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路径长度显著长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小于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存在明显的缺血坏死病灶,海马各区神经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稀疏,细胞数明显较少.研究表明经改良后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是进行血管性痴呆病理机制及其药物疗效评价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早期血管性痴呆(V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区间效应连接(effective connectivity)的差异性,基于多导联脑电信号的相位信息,利用有向相位延迟指数(dPLI)算法,对两组受试者在执行oddball视觉探测任务过程中的脑电信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θ频段,与正常老年人相比,早期VaD患者顶区到额区和顶区到中央区的连接强度均显著降低;正常老年人存在顶区脑活动相位超前、额区及中央区脑活动相位相对滞后的现象,而这种相位关系在早期VaD患者中被打破。因此,能够推测出远距离脑区间功能连接强度的下降,顶区核心地位的削弱,顶区相位超前、额区及中央区相位滞后现象的缺失可能是造成早期V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该研究为VaD患者的发病机理研究、早期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2):91-93
采用永久双侧椎动脉热凝烧灼术,次日行双侧暂时夹闭阻断颈总动脉20 min再灌48 h法制备pullinsin-4vo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组织化学技术显示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造模前模型组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的逃避潜伏期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别无显著性;再灌48 h后模型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路径长度显著长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小于0.0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存在明显的缺血坏死病灶,海马各区神经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稀疏,细胞数明显较少.研究表明经改良后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是进行血管性痴呆病理机制及其药物疗效评价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